人体总体液量包括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细胞外液又分为血浆和组织间液两部分。绝大部分组织间液能迅速和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交换,在维持机体水和电解质平衡起很大作用。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相等,为290~310mmol/L。水能通过细胞膜,细胞膜两侧的渗透压可以借此保持相等。能影响细胞外液或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任何情况,如钠、钾等电解质浓度改变时,将导致水向渗透压增高的一方移动,使两方的渗透压恢复平衡。
水平衡
体液的量与年龄、性别和体形有关。成年男性体液约占体重的60%,女性占55%,婴儿占70%。成人总水量的2/3在细胞内,1/3在细胞外。细胞外液约3/4存在细胞的间隙里,称
细胞间液(组织间液);1/4在血管内,称血浆。
细胞间液分为功能性细胞间液和非功能性细胞间液。功能性
细胞间液指能迅速和血管内液体或
细胞内液进行交换,维持体液平衡的那部分液体。脑脊液、关节液及
消化道分泌液等属非功能性
细胞间液,构成
第三间隙,在维持体内体液平衡上所起的作用很小,但在病理情况下,第三间隙积液增多如腹膜炎病人腹腔内大量渗液,亦会导致
体液失衡。正常人体中的液体在各部位的分布相对恒定,它们之间不断进行交换,保持着动态平衡。正常情况下,人体每日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是相对稳定的。
通常每天通过呼吸和皮肤蒸发排出水分约850ml,这部分水的排出是感觉不到的,也是不可控制的,称为不显性失水。为了消化食物,胃肠每天分泌的消化液约为8200ml,但绝大部分在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被重吸收,只有150ml左右的水由粪便排出。成人每天从
肾脏排泄固体废物一般不少于35g,每克至少需15ml尿液才能溶解排出体外,因而每天尿量一般宜维持在1000~1500ml。以上可看出,正常人每天水的摄入量最低限度为1500ml,较合理的为2500ml左右。
电解质平衡
电解质在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中的分布有显著不同,细胞内液阳离子以钾离子(K+)为主,阴离子有蛋白质、磷酸氢根离子(HPO42-)等;细胞外液阳离子以钠离子(Na+)为主,阴离子有氯离子(Cl-)和碳酸氢根离子(HCO3-)等。血液中主要离子的正常值见。
表1 血液中主要离子的正常值
1.钠离子(Na+) 由于细胞膜上的Na+ -K+泵作用,不断将进入细胞内的Na+排出,同时使K+进入细胞内,因而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占细胞外液中阳离子总数90%以上,在维持
细胞外液渗透压和容量中起决定作用。Na+ 丢失,细胞外液容量将缩小;Na+ 潴留,细胞外液容量则扩大。
2.钾离子(K+) 为细胞内液中的主要阳离子,全身K+总量的98%在细胞内。K+对维持细胞内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并可激活多种酶,参与细胞内氧化及ATP生成。
细胞外液中K+虽少,但对神经-肌肉应激性、心肌张力及兴奋性有着显著影响。当细胞合成糖原和蛋白质时,K+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而糖原和蛋白质分解时,K+则从细胞内逸出。钾的来源全靠从食物中摄取,85%由肾排出。肾对钾的调节能力很低,在禁食和血K+很低的情况下,每天仍然要从尿中排出相当的钾盐,因此,病人禁食两天以上就必须经静脉补钾。
3.
钙离子(Ca2+) 体内99%的钙以磷酸钙和碳酸钙的形式贮存于
骨骼及牙齿内。血钙中半数为游离钙,是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物质,可降低毛细血管、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并参与肌肉收缩、细胞分泌、凝血等过程;其余一半与蛋白质结合。
4.镁离子(Mg 2+) 约有一半存在于
骨骼内,其余几乎都存在于细胞内,仅有1%存在于
细胞外液。镁是细胞内多种酶的激活剂,对参与糖、蛋白质代谢,降低神经-肌肉应激性有重要作用。
5.氯离子(Cl-) 为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阴离子,协同Na+等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容量。因Cl-与Na+经肠道吸收,由肾排出,而肾小管有重吸收Na+作用,故Cl-常比Na+丧失多,减少的阴离子可由HCO3-代偿补充。
6.碳酸氢根离子(HCO3-) 系代谢产物CO2在血中的一种运输形式,又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碱。在
细胞外液中主要与Na+结合,在
细胞内液中主要与K+结合。
渗透压平衡
溶质在水中所产生的吸水能力(或张力)称为渗透压。渗透压高低与溶质的颗粒(分子或离子)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的电荷、大小无关。无机盐分子小,在水中又以离子状态存在,故颗粒数多,产生的渗透压大;葡萄糖分子虽中等大,但不能解离,产生的渗透压次之;蛋白质分子尽管能解离,不过分子太大,颗粒数少,产生的渗透压小。细胞内、外水的移行,基本上由细胞膜内、外渗透压的差异决定。膜外Na+浓度下降,即渗透压低,水进入细胞,引起细胞内水肿;反之,膜外Na+浓度增高,即渗透压高,水出细胞外,造成细胞内脱水。但水在血浆和组织间液之间的交换,由于晶体(无机盐、葡萄糖等)颗粒小,能自由通过
毛细血管壁,使两侧晶体渗透压相当,故水在血浆和组织间液之间的交换,主要取决于毛细血管内流体压(使水出毛细血管)和有效胶体渗透压(使水入毛细血管)。血浆内蛋白质不能透过
毛细血管壁,它产生的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的水分起着重要作用。体温37℃时,正常人的血浆总渗透压平均为280~310mmol/L,低于280mmol/L为低渗,高于310mmol/L为高渗。
体液平衡受神经-内分泌调节,一般先通过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恢复正常的渗透压,继而通过肾素-醛固酮系统恢复血容量。肾是调节体液平衡的重要器官,这种调节作用受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ADH)和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所影响。当体内水分丧失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垂体后叶-抗利尿激素系统,分泌ADH增多,产生口渴感,增加饮水,并分泌ADH,促使肾回收水分来恢复和维持体液的正常渗透压。另一方面,细胞外液减少,特别是血容量减少时,血管内压力下降,刺激肾素-醛固酮系统,使肾回收钠和水分来恢复和维持血容量。但是,当血容量锐减时,机体肾素-
醛固酮分泌增多,将优先保持和恢复血容量,使重要生命器官的灌注得到保证。
酸碱平衡
人体在代谢过程中,既产酸又产碱,使体液中的[H+]经常发生变化,但人体能通过体液的缓冲系统、肺的呼吸和肾的调节作用,使血液中[H+]仅在小范围内变动,即保持血液的pH值在7.35~7.45之间。
血液中HCO3-/H2CO3是最重要的一对缓冲物质。体内酸增多时,HCO3-与H+结合(H+ + HCO3-→H2CO3→CO2 ↑+H2O),使酸中和;碱增多时,H2CO3放出H+去中和碱(OH-+ H2CO3→HCO3-+ H2O),来保持血液pH值在正常范围内。缓冲系统的作用发生快,但总量有限,最终还要依靠肺和肾来调节。
肺是排出体内挥发性酸(H2CO3)的重要器官。血中CO2分压增高时,便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加速CO2排出,降低血中的H2CO3浓度;血中CO2分压降低时,呼吸就变慢变浅,减少CO2排出。
肾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最强,一切非挥发性酸和过剩的碳酸氢盐都必须经过
肾脏排出,它的主要作用是排出H+,回吸收Na+和H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