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即通常所说的肿瘤疫苗技术,是用肿瘤细胞或其提取物对癌症患者进行免疫,本质上是一种生理治疗措施,能特异性地激发、增强机体对
肿瘤的主动免疫排斥反应,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肿瘤细胞来源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分子或相关抗原分子与正常细胞相比只是数量的变化或结构的细微改变,机体
免疫系统很难识别,也就难以将肿瘤细胞作为“外来异物”进行排斥。近年,随着免疫学、
肿瘤免疫学理论和
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肿瘤疫苗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中
树突状细胞(DC)技术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种治疗手段。
DC是人体摄取、加工、呈递抗原的重要专职
抗原递呈细胞。DC不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但能够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native T cells)增殖,在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利用患者外周血中的
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扩增,回输患者体内,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进而杀灭、限制肿瘤细胞。DC治疗已经在
黑色素瘤、
肾细胞癌、卵巢癌、淋巴瘤、肠癌、膀胱癌、肝癌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本中心自2002年起也开展了针对黑色素瘤和肾细胞癌的治疗,其它类型肿瘤的DC治疗也在探索中。
过继免疫治疗是以输注自身或同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肿瘤
杀伤细胞为主,它不仅可纠正细胞
免疫功能低下,并且可直接发挥抗肿瘤作用。输注的细胞主要包括
淋巴因子活化的杀伤细胞 (
LAK细胞)、肿瘤浸润性
淋巴细胞 (
TIL细胞)及细胞毒性 T细胞(CTL)。LAK细胞是由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淋巴细胞,在体外用富含IL-2 (1000-2000U/ml)的培养液培养35天后形成的。TIL细胞是从切除的肿瘤组织或癌性胸、腹水中分离纯化的淋巴细胞。认为TIL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较LAK细胞高。CTL细胞是将肿瘤细胞经
丝裂霉素处理后作为刺激细胞与患者
外周血淋巴细胞加少量IL-2共同培养、诱导产生的。此过程操作手续复杂,影响因素多,易污染且疗效并不优于LAK细胞,因此很少开展。应用较多的是LAK疗法。即在输注细胞的同时需输注一定量IL-2/ LAK,以保证疗效。LAK细胞表面标记特征为非MHC限制性杀伤细胞。LAK细胞是外周血淋巴细胞在病人开始IL-2治疗几天后反跳性增殖时收集的。在体外与IL-2一起培养数天后发展为具高度非特异性细胞毒性细胞后再返输给病人。LAK细胞不仅可直接攻击肿瘤细胞,还可
分泌细胞因子如TNF、IFN等,从而加重肿瘤细胞的损伤。国外文献报导,用IL-2/LAK治疗肾细胞癌,有效率35%,黑色素瘤,有效率24%,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结、直肠癌,膀胱癌,肝癌及癌性腹水,有效率在22%~55%之间。国内韩德民报导用IL-2/LAK法治疗10例喉癌,结果6例缓解,3例轻度缓解,1例无效。1996年北京友谊医院血液科[7]用IL-2/LAK法治疗20例肿瘤患者,其各种免疫指标有明显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恢复。LAK细胞临床上主要用于全身性转移的肿瘤(静脉输注LAK细胞+IL-2冲击性疗法)和癌性胸水、头颈部癌、肝癌、膀胱癌等。此外,LAK细胞在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病 (past-transplantatio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 PTLD)中取得一定疗效。
TILs是直接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来的
T淋巴细胞 ,经离体培养中由IL-2诱导而成。具有肿瘤特异性杀伤活性 ,特别是对黑色素瘤有效。早期的报告与单独使用IL-2对比具较高的有效率 ( 34%比17 % )。但可重复性和缓解时间的长期资料尚缺。
CIK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用人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过多种细胞因子作用所培养得到的非特异杀伤细胞,其增殖倍数和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均明显高于LAK细胞。自美国Stanford大学Schmidt Wolf等人首先提出后经过不断完善,在肿瘤患者骨髓净化、白血病的治疗中有肯定疗效,对部分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试验也得到令人鼓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