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灯王”
何克明的第三代传人,何伟福本人从26岁才开始正式拜师祖父学习
灯彩制作,当时还是一名电表厂普通工人的何伟福觉得,自己有责任把灯彩传承这个担子接过来。“我当时考虑了很久之后才下定决心,向祖父提出要学习做灯,祖父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听到自己的孙子要来继承家业,自然非常高兴,但同时又担心我只是心血来潮。为表示决心,我马上就去买了个旧的写字台,还有一盏台灯,开始学习包皮纸搓铁丝等灯彩基本功,这一搓就是一个春秋寒暑。”
现在,何伟福早已远近闻名,他的作品也经常在西湖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上多次获奖,还两次应邀前往美国夏威夷以及新加坡等地展示“何氏灯彩”。在创作之余,何伟福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到学校、社区上课,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这门艺术。
何伟福回忆,自己的祖父、“江南灯王”何克明在每年春天伊始一直到秋天,只要一有功夫就会钻进房间里扎骨架、做花灯的“零件”,做完的“零件”他都会小心翼翼地保存在香烟盒子中。
待到北风起、快到冬至的时候,何老先生就开始着手将这些“零件”一件件组装起来,变成孔雀、金鱼、仙鹤等惟妙惟肖的花灯。等到快要过年的时候,何老先生会在城隍庙租一个摊位卖花灯。
由于制作的灯彩惟妙惟肖,影响越来越大,一传十、十传百,二十来岁的他便赢得了“灯彩何”的美名。沪上许多阔佬闲贵、权倾一方的社会名流,姨太小姐,逢节庆吉日,多有亲自或派人上门点题,向他定做灯彩。
除了在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工作之外,何伟福还担任嘉定外冈小学、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浦东联营小学以及卢湾区清华中学的灯彩教师,每周一节课,教小学生、中学生制作简单的“兔子灯”“熊猫灯”,培养他们对传统灯彩艺术的兴趣。这些学校中,时间最短的他教了4年,时间最长的已经教了11年。“哪怕十万个人里有一个立志成为灯彩的传承人,那我的教学也算是成功了。”
这盏灯彩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做,历时4个半月,主体是一棵大松树和八只形态各异的仙鹤,其中七只仙鹤环绕着松树,另一只位于松树顶端展翅欲飞,仙鹤的羽毛、神情无不活灵活现。这件作品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展览会上获得“百花杯”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