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冬青(1928年-2021年10月1日),男,
香港太平绅士,香港七洋发展有限公司
董事长、
香港客属总会创会人之一,1928年出生于平远石正,抗战胜利后入读广州文化大学,获
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只身移居香港。初期从事出版工作,享誉文化界;1966年创办香港静宜女子中学,至1972年跻身香港十大中学之列。
人物经历
于1970年发动争取
中文法定运动,被推举为“香港各界促成中文为法定语文联合工作委员会”总干事,负责策划及执行具体工作。最终迫使港英政府宣布中、英文在香港享有同等法律地位,成功捍卫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尊严。香港新闻媒体形容为文化回归,亦为九七主权回归揭开了光辉的序幕。
1982年冬青先生获英女皇颁授荣誉勋章,1984年获港督委任
太平绅士勋衔。1985年当选为第一届葵青区议会主席,并连任三届香港区议会主席联会主席,积极参与议政、论政生涯,担任公职无数。1986年5月首次应邀重归阔别40年的平远老家,毅然成立何冬青基金会,开展龙腾盛世系列工程,迄今为止已捐资4200余万元,主要用于教育、文化、医疗、路桥等福利事业,善业遍布平远城乡大地。他是梅州市第一批荣誉市民、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嘉应大学荣誉董事长、海联大学名誉校长。
1991年联合香港政坛精英千余人,组建稳定香港协会,被推举为名誉会长兼秘书长。1995年被国务院聘为港事
顾问,为香港平稳过渡、政权顺利交接,提出不少重要建议。1997年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选举委员会成员、为香港平稳过渡、政权顺利交接,提出不少重要建议。
他是
世界客属总会的创会成员,继罗香林教授之后担任香港地区的召集人。虽已年逾八十高龄,仍然乐此不疲地担任
香港崇正总会会长、香港梅州联会永远名誉顾问、首席永远名誉会长,嘉应五属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嘉应商会永远名誉会长等职务。
2009年成立“何冬青教育基金”,专注于国内中职学校免学费试点办学,帮助中国农村家庭年纯收入1500元以下农户实现稳定脱贫。
2018年7月2日至3日,香港太平绅士何冬青,香港葵青区原议员、香港平远同乡会会长何少平组织香港赛马会北区中学女子足球队一行110人来平远开展“庆七一·迎回归”交流活动,体验客家文化,促进平港青少年的文化交流。
人物发展史
成功人士: 三次跨行业的发展
何冬青先生1928年出生于平远县石正,他的祖父是清末秀才,父亲也是喝墨水长大的。可是家道中落,因生活贫穷难于糊口,何冬青先生的双亲生了7个儿女,只有他和长兄长大成才,其余5个兄姐年幼就夭折了。数百年来,读书谋生是客家人的传家宝。冬青先生的双亲勒紧裤带,艰苦供孩子读书。俗话说:穷苦孩子有志气,奋发攻读做赢人。小冬青进入校园,就读平远小学、平远石正中学及江西寻乌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入读广州文化大学,主修中国文学,以优异成绩毕业,获
文学学士学位。
1949年,何冬青先生抱着“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的雄心,从重庆到达香港定居,初期受雇于一家印刷厂,全面负责厂务,包括编校、会计和工场管理,其后加入南风出版社兼任顾问。打工三载,何冬青先生无怨无悔。1953年,已基本掌握该行业经营技巧的他,自垒炉灶,把有限的积蓄,驾轻就熟地逐步创立大中国印刷厂、中华文化事业公司和大道书局。何冬青先生思维敏捷,智慧超群,首创出版、印刷、发行推广于一体,享誉文化界。从此他在创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确切地说,是获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创业难,守业更难,须在难中拼搏。经过10多年的巩固、扩大,何冬青先生的印刷出版业已步入正轨,经济上有了稳定而理想的回报。目光独到、开拓进取、信息灵敏的冬青先生,发现教育行业生源充足,但全港学校供求失衡,是私人办学难得的机遇,可以实现夙愿,再展抱负。于是,他在继续发展出版业的基础上,于1966年秋,独辟蹊径,创办静宜女子中学。因为这是一所纯招女生的学校,不收男孩,加上管教严谨,深受家长欢迎,校誉日隆,逐年扩充,至1972年已发展成7间分校,学生达7000余人,跻身香港十大中学之列。那时,学生的学费由政府按月拨款资助,学生不用交费。静宜女中收费较高,每年报考的人数超过5000,但录取只限1600人左右。发展教育事业,获得第二桶金,这是何冬青先生的又一经济支柱。
人生的价值只有在事业的拼搏中才能实现,坚信知识的价值才能更好地体现创业的价值。1980年,何冬青先生得以抽身全情投入社区服务,会议多,交际应酬更多,经营餐饮业的朋友认为他交游广,建议他开设中式酒楼,既可方便朋友们日常聚首,又可提供社团举办联欢宴会。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何冬青先生决定再投资经营餐饮业。根据创办印刷业、教育业积累的经验,以及企业发展模式,他先办了一间酒楼,高薪聘请名师名厨,打造品牌,吸引顾客,借用社团联欢聚会的场面,巧借广告宣传。果然,酒楼名声不胫而走,家喻户晓,生意兴隆。然后,藉名牌的威力,他又再办了第二间、第三间……直至发展到第5间酒楼。由于善经营,严管理,效益佳,获得第三桶金。从此,何冬青先生一跃成为“铁腕富豪”。
何冬青先生先后创办了香港七洋发展有限公司、英伦国际有限公司、浩国投资有限公司,他在商界施展才华,成绩斐然。何冬青先生认为,市场经济,要不断适应、调整、转变,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他的事业通常都选择在巅峰时调整策略作转变准备。经过多年的双向发展,然后决定取舍,汰弱留强。如果把智慧比作刀锋,勤奋就是磨砺它的砥石;它的砥石只有坚持地磨砺,才能获得无比的锋利。何冬青半个世纪的创业历程,就是靠勤奋打开人生密码的金钥匙,所获取的三桶金,其含金量极高。
回报国家
太平绅士:力争中文合法化运动
经商不忘爱国爱乡,赚钱不忘回报社会。何冬青甚为关心国事、大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年轻气盛、热血沸腾的何冬青觉得香港98%的人是中国人,而政府的所有公文、法律审判一律用英文,绝大多数香港居民难于适应,严重阻碍官民之间的沟通。出于民族自尊心和居民的实际需要,争取中文法定运动,意义重大。
1968年他与香港市政局议员黄梦花、香港政府华员会(相当于内地工会组织)会长钱世年联名发起成立香港中文教育促进会,以抗衡港英政府重英轻中、数典忘祖的殖民地教育政策;进而于1970年发动争取中文法定运动,被推举为“香港各界促成中文为法定语文联合工作委员会”总干事,联合工作委员会接连展开一连串抗争行动,直接参加工作的人员达3600人次之多,包括举办研讨会、户外签名运动、联系海外华人团体支持、指派代表专程前赴纽约向联合国总部请愿等,递交了32万多香港居民的签名表格。
每一次行动之前,必须处理大量的预备工作,首先要磨合各大社团之间的关系,要求工作委员会成员全力配合。因为这是一次香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群众抗争行动,理所当然不被港英政府所接受,开会时经常受到港英政府政治部的监视。有些团体经不起威吓,临阵退缩,情势有如惊涛拍岸。所幸绝大部分团体情绪高涨,立场鲜明,愈战愈勇,誓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当时的何冬青觉得能够得到各方的信赖和重托,心情十分激动,深觉任重道远,个人安危祸福,也就不去计较了。经过抗争,最终迫使港英政府宣布中、英文在香港享有同等法律地位,成功地捍卫了我中华民族和文化的尊严。
中文合法化,港英政府开始理解它给香港社会带来的政治效益,官民之间的隔膜消除了,中英民族之间的疏离得以沟通,为港英政府施政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此何冬青也开始更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接受港英当局的邀请,加入政府的咨询组织,在不同的岗位上,得以充分反映民意。1982年,何冬青先生意外地获英女皇颁授荣誉勋章,1984年获港督委任为太平绅士。1985年,香港推行代议政制,何冬青先生当选为第一位民选蔡青区议会主席,并连任三届香港区议会主席及联谊会主席,开始参政议政生涯。1991年联合香港政坛精英千余人,组建稳定香港协会,被推举为名誉会长兼秘书长。1995年被国务院聘为港事顾问,为香港平稳过渡、政权顺利交接,提出不少重要建议,深受筹委会的赞许。
香港回归前夕,何冬青向政府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发动全港水陆居民,在全港大街小巷和维多利亚海港悬挂国旗、区旗,以万众欢腾喜迎香港回归的气氛,向全世界展示香港政权的平稳过渡、顺利交接的光辉时刻,港英殖民地统治的历史从此画上句号。
公益事业
拳拳赤子:报答桑梓抚育之恩
为了报效桑梓,造福社会,这位走出“围龙”的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以爱国爱乡的炽热情怀,乐善好施,盛德流芳。
1986年5月,事业有成的何冬青先生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家乡,与叔伯兄弟久别重逢,把臂话旧,共叙桑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次他荣归故里,目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不禁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他出身贫苦,对贫困的童年生活有深刻体会,又加上他对教育情有独钟,从而毅然创立何冬青基金会,开展龙腾盛世系列工程。何冬青先生别开生面地在家乡平远县石正镇创办了一间新型的学校——冬青实验中学。为了办好冬青实验中学,他除了捐资兴建教学大楼、运动场和购买教学设备以及设立奖教奖学基金会以外,还引进国外和香港地区的学校管理经验,提出“探讨、认同、合作、发挥”的教学理念,使之在香港数十年呕心沥血研究的办学经验和理想,切实结合中国的教育改革方针,以达到最佳实验效果的办学方案。在他的亲自策划和指导下,平远“冬青实验中学”教学相长,颇有特色。
1986年以来,何冬青先生经常回乡为教育事业出谋献策,捐资捐物主要用于教育、文化、医疗、路桥等福利事业。而且重点是投放山区,为学童建校改薄居多。他先后在平远县、梅州市、梅县区、梅江区 及江西省寻乌县等地区兴建冬青实验中学、冬青小学、石正中学等教学大楼、平远公园门楼及春晖亭、石正镇冬青文化活动中心、石正镇冬青医院、平远县冬青图书馆、江西省寻乌中学图书馆、石正镇正和小学、上新小学教室及修建公路、桥梁、体育场等,累计捐资人民币1800多万元。与此同时,他还广泛联络乡贤侨贤,穿针引线地从香港引来梅州籍众多知名人士为平远家乡各项建设捐资近千万元。何冬青先生说:“为了家乡,为了父老乡亲,我只求奉献,不图回报。”
1999年冬,他又慷慨解囊,从“何冬青基金会”中捐赠100万元给新办的
平远县城南中学兴建一幢教学楼。当他了解到平远县石正镇的西湖、坪湖两个村的小学设施落后的情况后,又捐款52万元人民币,用于兴建西湖冬青小学及坪湖冬青小学。这笔150多万元用于兴学育才的巨额捐款,在经历了当时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后,更体现了何冬青先生关注祖国教育事业、期望家乡多出人才的博大胸怀。
为了让平远县城及城郊人民早日喝上卫生、无污染的“放心”水,其属下的香港浩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平远县兴利实业公司双方各出资500万元人民币,共同组建平远县高峰清流制水有限公司。何冬青先生在平远县城南中学奠基仪式上动情地说:“家乡人民曾有很多梦想,作为海外赤子,我希望这些梦想都能成为现实;为了家乡的事业,我愿意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多作贡献。”何冬青先生还积极参与“文化梅州”战略的实施,2005年3月,客家公园奠基,他又慨捐人民币50万元。
何冬青先生爱国、爱港、爱乡的事迹,为家乡人民所传诵。1992年元宵节,何冬青先生第一批被授予“
梅州市荣誉市民”称号。他还被聘为
嘉应学院荣誉董事长、
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顾问、梅州市客家联谊会顾问、梅州市华侨博物馆顾问、梅州市儿童基金会名誉会长,并获得广东省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热爱儿童荣誉奖章、梅州市儿童少年协调委员会热爱儿童先进称号。2005年春他又被我市聘请为发展战略顾问。
自开展龙腾盛世系列工程至2017年11月,何冬青先后为家乡平远捐赠项目41个,捐赠金额约4200多万元,主要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修桥筑路等。如捐赠土地建设冬青实验幼儿园和城北翠拥公园;出资100万元支持建设实验小学,捐资50万元建成梅青中学冬青体艺活动广场;捐款港币10万元并多方发动筹集资金建设“7•22”灾毁桥梁上举乡心桥等。
何冬青先生是梅州市杰出的外出乡贤,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太平绅士,是平远外出乡贤的一面旗帜。他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截止2018年7月为止,何冬青先生累计捐资6000多万元。
人物逝世
2021年10月1日,香港太平绅士、原
港事顾问、梅州籍旅港知名乡贤、香港七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冬青博士,在香港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