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庆元(1785~1850),字子贞,号积之,别号漱石。
汝城县城郊乡厚坊村窑头人。何庆元生于书香世家,三、四岁便随父识字读书,七、八岁时,竟能看懂
《资治通鉴》。
道光十五年(1835),中
进士,馆选
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学习三年。考试散馆,以成绩优秀,留翰林院实录馆任协修。按清朝制度,“凡留馆者,迁调异地官。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可见,他担任的是前途无量的要职。但是,何庆元淡于
仕途,且厌恶清朝官场的黑暗,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以老母年高,告假归养,从此就再没有做官了。
逸事
何庆元赋性杰迈豪奇,锐毅沉断,待人诚恕厚道。在长沙,寄寓岳麓书院求学时,与湘南名士郴州陈起诗、桂东李克钿,邵阳魏源等结识,成为好友。
他们相与为古诗歌杂文,讲说理学家程颐、程颢、张载诸子学说。一时声誉赫然,三湘人士争相趋附。魏源在《送何积之归桂阳》诗中说:“愿子为松贞,不愿为松高。”又说:“南山有紫芝、岁晚约同隐。”表达了他们青松般的贞操和相约归老山林的情怀。
何庆元对家乡的建设和稳定非常关心。他回乡后,主讲朝阳书院。他曾经自捐学生伙食,培养出拔贡欧阳泳、岁贡何俊、举人朱炳元、汀漳龙道朱明亮等一大批有成就的人才。
他曾作一联“未报阙恩,小臣有母;宏收古籍,大道无私”以明志。同时,他还协办县里事务,参加修建县城,增修文庙、书院。道光十二年,赵金龙的瑶民起义军头目李观章一千多人,从资兴越境到桂阳(今汝城)北乡,南乡也有不少人响应,其势汹汹,大有发生哄抢之势。
何庆元以举人身份晋见知县易大来,他献策,派出强健兵勇交典史杨珸率领,赴北乡清剿。生擒李观章,将起义军镇压下去。又教杨珸,南乡须选择乡村士绅组织农民办团练。
杨珸带领兵勇到各团村组织和训练团勇。聚众起事者散去。道光十四年因旱灾,全县闹饥荒,饿死不少人。何庆元促请知县放粮平粜,救活了不少饥民,防止了暴乱。
道光二十一年,有广东劫匪警报,县内谣言四起,人民一日数惊,翰林何庆元正好告假在家,知县刘沄求计于他。何庆元献策,在县境内通广东、江西各要道险要处:腊岭坳、风门坳、砖头坳、木栏隘、百丈岭等处,修建八隘一墩一卡,占据险要,派兵把守以防控外敌,人民才得以平安。
道光二十七年(1847),以反清为宗旨的青莲教首领李官仔,在山口、山坑等地设立斋堂,县内很多农民暗中交钱入教,并逐渐向近城乡村发展,那些富户惊恐万状,纷纷逃避,不少村民也跟着奔逃。
广东土匪乘机抢劫,城乡一片慌乱。知县方其正急如热锅上的蚂蚁,不少人跑来请何庆元出主意,何庆元建议,首先,选干练的士绅率兵到山口、山坑等主要斋堂所在乡村去弹压;同时,选各大姓族长,将各自宗族内入教陷得最深的少数人,给以家法处治,凡入教的都必须认错悔过以洗雪罪名。
在宗族的干预和兵勇弹压双重打击下,入教的百姓纷纷退出,青莲教倾刻瓦解,首领李官仔逃亡。何庆元为人正直,对清朝的腐朽统治深恶痛绝。在一篇题为《送剑桥杨典史归浙江序》的文章里,他抨击当时的官场“方今天下,患在民与官远,官与民隔,胥役舞玩于外,仆从浸润于内。
奸邪盘结于仆从,盗贼根柢于胥役”。“
一旦有急则官无可恃之民,民无可恃之官”。关键“在于官之嗜利而无意于民”。他指出,作统治者,要治理好国家,“治远者自近始,治外者自内始,治疏者自亲始,治人者自身始,治身者自心始,不正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
成就
何庆元喜爱文学,他的作品以散文见长,行文清新简洁,步追韩(愈)柳(宗元),自负不在明代散文家
归有光之下,享誉一时。进士郴州知州景星说他“古文雄视当代,碑版上接韩欧。”
又通晓
诗词歌赋,著作有《知新阁散体文二卷》和《漱石制艺二卷》、《四书文》等行世。
他的书法在当地也很有名气,至今,何庆元手书《云头书院》题额尚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