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开荫 男,1935年8月
出生,安徽天长市人。
高级农艺师,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兼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受聘为
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
何开荫 男。毕业于
北京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无党派。高级农艺师,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兼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受聘为
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
毕业于
北京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无党派。高级农艺师,安徽大学兼职教授,兼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1997年受聘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在三江平原垦荒生产16年,从事农业科研8年,又从事农业宏观管理和政策研究16年,曾取得多项科研成果,部级农牧渔业技术改进成果,优秀科技成果,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成果和优秀论文一、二等奖10项,参加编撰《中国山区经济学》或独立撰写《生态农业知识》等专著多部,共发表各种论文百余篇。1979年起,积极推行农村大包干,1985年起研究深化农村改革,设计试行了“第二次大包干——农业税费大包干”,取得显著成效;“完善和发展农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研究”已获得国家科委软科学研究成果证书,并收入“八五”软科学成果汇编,中结了近十年来的发展经验与教训,针对社会主义计划向市场经济转轨期间农村经济所产生的一系列新矛盾分别进行对策研究,并提出农业税费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论文先在内部刊物发表,各大通讯社、报刊均有报道或摘要转载,获中央领导多次批示。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组织专家鉴定,认为这是农村改革的重中之重,可能是深化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李岚清、姜春云、陈俊生、王郁昭等领导同志考察后给予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此外,还发表过不少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技术论文。如《发展畜牧业不能单靠“粮食转化”》(《人民日报》1985年9.12第5版),《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反弹琵琶”》(《
农业经济问题》1986年第二期),《农村第二步改革出路何在——突破口:实行耕地的永久承包制和长期使用权;关键措施:加强双层经营,发展以科技为支柱的区域规模商品经济》(《经济研究参考资料》1989年第6期),《靠政策,靠科学,推动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解决卖粮难的关键在于发展饲料生产》,《农业税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以及《生物遗传因子表达的生理条件——玉米多穗研究》,《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根本措施》,《彻底解决粮食购销体制问题必须进行农、财、粮、价、税、费联动的综合配套改革》等等;新华社曾据此编发《国内动态清样》近20期,多篇文章观点均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与赞赏。“香港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中外名人研究中心”已将其“作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人士选编入《世界名人录》。”现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建议已为中央采纳,在全国进行试点,并确定安徽省全省试点,将作为中国农村第三次重大改革在全国逐步推开,“中国改革报”誉之为“农村税费改革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