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均
中国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
何志均(1923年5月13日-2016年6月2日),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从教逾60年,先后创建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和计算机系,培养了数以千计的电子学和计算机高级人才,为我国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诸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简历
1923年5月13日 出生在上海市。
1945年7月 毕业于浙江大学电机系。
1945年8月-1945年12月 任昆明中央无线电厂甲级实习员。
1946年1月-1952年8月 任浙江大学助教
1952年9月-1978年9月 任浙江大学讲师
1952年9月-1955年9月 任浙江大学电机系教学秘书(兼)。
1955年10月-1960年8月 任浙江大学科学研究科科长(兼)。
1960年9月-1967年5月 创建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并任系主任,同时兼任无线电专业教研室主任。
1973年6月-1978年8月 任浙江大学物理无线电系计算机专业教研室主任。
1978年1月-1978年8月 继续担任浙江大学无线电系系主任。
1978年9月-1981年2月 任浙江大学副教授
1978年9月-1984年5月 创建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并任系主任。
1981年3月-至今 任浙江大学教授。
1983年1月-1990年6月 创建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并任所长。
1993年10月-至今 退休返聘
2001年12月-至今 任浙江大学道富科技中心理事。
2016年6月2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生平
何志均,1923年5月13日出生于上海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35年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商科初中,1937年日本侵略军大举侵犯上海,何志均父亲生病失业,全家迁回原籍余姚乡下,留下何志均独自一人寄宿于上海舅父家4年半,并由姨妈资助学杂费和零用钱。1938年进入上海大公职业学校高中机械科,1941年毕业又进入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电机系,就读仅半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并占领上海租界。上海工业专科学校不愿受日伪管制自行停办,何志均由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裘维裕介绍到浙南龙泉的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继续就读电机系,龙泉分校当时只办到二年级。龙泉流行疟疾,他每月都要被“打摆子”,生活也极为艰苦,微薄的贷金,只够勉强吃淡饭。他于1943年夏转到贵州遵义浙江大学电机系电讯组读三年级。他利用浙江大学尚为丰富的图书资源,自学了德国的理论物理和电动力学的教本。王国松钱钟韩蔡金涛等名师讲课各有独自风格,何志均受益匪浅。何志均回忆起青少年时代的学习,至今仍然还是很愉快的。
1945年夏,何志均在浙江大学以电机系电讯组第一名的学习成绩毕业,到昆明中央无线电厂担任甲种实习员,半年后应聘回校,在电机系任助教,开始了在浙江大学的教学生涯。
1952年,浙江大学被调整为单纯工科大学,翌年把素负盛名的浙江大学电机系电讯组连同师生调整出去,何志均被作为年轻教学骨干留在浙江大学电机系,担任电工理论基础课主讲,并兼任系教学秘书3年,1956年被浙江大学任命兼职新成立的“科学研究科”第一任科长,协助科研副校长推动全校科学研究。虽然行政工作繁忙,但他仍担任了超过专职教学教师工作量的教学,讲授理论上有很大跳跃的苏联教材。由于他具有深厚的理科基础,讲课被学生赞为“概括精炼、逻辑性强”;同时又开出新课:工业电子学、高电压工程、计算装置,有时一天连上3门课6小时,他依然精力充沛。
1956年,国家注意到我国在“电子学”、“半导体”、“计算机”、“原子能”等国际新技术领域的空白,规划追赶。1957年初,浙江大学责成电机系筹建“无线电技术”专业,何志均提出立即成立一个“先行班”的方案。通过“先行班”各个教学环节,包括新课、新实验的开设与摸索,使从1957年正规招入的一年级新生更具质量保证。
1973年,何志均受命创办“计算机专业”,让有限的教师加上由学校分配来的十多位刚毕业的本科生,参与专业教学辅导,在工作中进行培养,若干年之后,他们都成为专业骨干。1978 年,计算机独立成系,何志均出任系主任。1984年,担任计算机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直至1998年。何志均于1981年晋升为教授
2016年6月2日,何志均老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享年93岁。
成就
何志均从国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向,认识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将对推动中国工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作用,于是1982年选定以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图形学作为第二个重点长远研究方向,并将现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图形处理技术结合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之中。研究生张宁在他的指导下,于1985年研制成功“二三维图形生成显示软件包”,在图形裁剪、真实感图形处理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1986年承担国家机械委“七五”重大攻关项目“VAX系列(UNIX)机械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支撑软件系统的研究”,标志着何志均和石教英教授领导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已达到国际水平,国家计委于1988年浙江大学建立了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图形学重点实验室,成为国内的重要研究据点。与此同时,何志均将人工智能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相结合,用于解决国民经济中重大关键问题。他指导的博士生陈纯的“丝绸印染CAD/CAM系统”,经历5年的艰苦努力,于1989年研制成功,达到了当时国际的领先水平,并在生产中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于国家机械委“七五”重大攻关项目的成功,何志均竞争国家“863”重大课题“CAD/CAPP/CAM集成系统软件研发项目”的招标获得成功。由此他和董金祥教授把CAD的研究引向更高一层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研究,除了原有CAD 需要进一步提高以跟上当时国外先进水平以外,CAM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CAPP都要重新开辟,还要进行更先进的工程数据库和许多不同大型软件的集成技术研发,何志均让他的10多位博士生分别承担这些重大项目,并由40名硕士生组成庞大团队,面对国内外的竞争压力,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CAD/CAPP/CAM集成系统软件”于1997年研制成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的CAD系列软件在400多家企业中得到应用,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与产业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为工程数据库研发的新型的面向对象数据库(OODB)的原型,也接近国外OODB的指标,由此浙江大学又在数据库研究这一软件重要分支上迈进,并在董金祥教授的带领下,持续不断地研究并取得成果,成为国内数据库研究一个重要据点,承担国家“863”的重大项目。
何志均反思到当时所瞄准的国外同类产品又已有大的拓展,而自身却缺乏产品推广的后劲,这也是中国跟踪项目的通病。他认定应该和国外企业在开发上密切合作,方能缩小差距,与世界的发展同步前进。为此他积极地寻找与软件最发达的美国企业合作的机会,经历多年艰苦的努力和磨合,终于由他牵线与美国第一大共同基金服务公司——道富银行进行合作。他凝聚了4位自己带的博士生,教授杨小虎、周波、孙建伶李善平,带领学生组成精干团队,于2001年底组成“浙江大学道富科技中心”,由潘云鹤校长和何志均担任中方理事。该技术中心开始接受一个道富认为很艰难的任务,仅仅几个月就完成了软件的开发,并让道富投入金融交易实际应用,创造了很高的效益,由此大大改变了道富对浙江大学存有的顾虑;此后新任务源源不断而来,而参加该“技术中心”的浙江大学学生,也由初始时的15人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到2005年底已近200人。2003年8月,美国《CIO杂志》以《一朵IT奇葩在中国开放》为题对“浙江大学道富科技中心”进行了专门报道。国家科技部于2004年春召开会议推动中国软件对欧、美出口,而浙江大学对此早已有所突破了。
人物评价
何志均生活朴实。同事评论他是待人诚恳,宽厚,平易近人,能够凝聚同人,共同奋斗。他思想广阔开放,勇于接受新事物。他把全副身心都用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上,结婚时已近37岁。夫人薛艳庄时任杭州大学生物系副系主任,也已30岁,此后曾任杭州大学校长、党委书记,也深受师生爱戴,1988年兼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相关介绍
一、“何志均班”之创办宗旨
“何志均班”旨在网罗计算机专业英才,聚集最富进取激情、学业最优秀、动手能力超强、并立志献身计算机事业的学生,集中计算机学院最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全球化视野,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领导人才。
二、“何志均班”之卓越培养
1. 学业学习指导
学院将在下列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为本班保证最优秀的(精研)师资配备:
2. 生涯规划指导
学院将为本班每位学生专门配备名师为导师,自第二年起全程指导学生在学三年的学业规划及科研创新活动等。
3. 学院政策保障
·学院保证本班不少于60%的学生具有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资格;
·学院保证本班不少于40%的学生有在本科阶段出国进修3个月以上的机会;
·从本班毕业的学生将获得学院颁发的荣誉证书。
4. 择优选拔机制
每级新生入学一年后即进行初次选拔,从主修专业确认到计算机学院的学生中择优录取约30名学生进入本班。
第二年学习完成后进行第二次选拔,从普通班择优录取若干名学生进入本班。
本班学生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则退出本班进入普通班继续学习:
·专业主干课程(离散数学及其应用、逻辑与计算机设计基础及实验、数据结构基础、高级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及实验)出现1门未得到学分(包括不及格和弃考);
·有效学分低于90学分;
·GPA未能进入全年级排名的前40%。
主要论文
1 Bin Xu, Xiaohu Yang, Zhijun He etal. Enhancing coordination in global cooperative software design. 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2005 : 22-26
2 Bo Zhou, Zhi-jun He, Jing-fan Tang. An adaptive model of virtual enterprise based on dynamic web service composition.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IT 2005, (1) : 284-289
3 Bin Xu, Xiaohu Yang, Zhijun He etal. Global cooperative design in legacy system reengineering project.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in Design, 2004: 483-486
4 童学军,何志均.使用元知识检查知识相容性和加速规则动态查找.计算机学报,1988,(4):212-219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1-11-23 10:50
目录
概述
简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