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从来——早期新诗的自我诠释》勾勒了“新诗”创始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思考,创始者关于“新诗”的自我诠释,他们所揭示的“新诗”的渊源与动力,“新诗”的目标与意义,“新诗”的可能与必然(宿命),自然,也包括作者在的反观与后视中,能够提供的怀疑、省思与判断。从精神、情感的凝定与裂变,体会审美的变迁,从人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义的改变,观照“新诗”及其理论构成,进而发现,创始者有关“新诗”的拟议,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汉语诗歌无法回避的理论困境与精神困境所在。“五·四”乃至更早以来,我们一直渴望建立而其实并未建立的某些基本的价值理想和文化共识,总是像沙子一样,不断地坍塌,需要不停地重建,这同样是汉语诗歌所依然置身的现实。反者道之动,返回“新诗”的原初,返回汉语诗歌的原初,或许可以发现新的动力和方向,可以找到新的勇气、热情和空间,为诗歌,为“人的文学”,为有困难的现代“人”。
孟泽,1963年10月生于湖南双峰。1979年入湘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83年师从羊春秋教授习古典文学,1986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师从吴思敬教授习文艺学,2004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评为教授。现任职于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系,系
中国韵文学会理事,《
中国韵文学刊》《新诗界》编委。出版有《中国历代狂士》(1993年)、《无我有我之境》(1996年)、《两歧的诗学》(2006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