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垂,1949年出生,籍贯福建福清江镜镇前华村,遥感与地理信息专家,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员,
数字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
人物经历
1949年,何昌垂在福建福清的小渔村出生。
“文革”时期,年仅19岁的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农村插队。为了不荒废时光,他做过木匠,培育过白木耳,还加入当地文艺宣传队,为村民演样板戏。他还做了两年牙医学徒。
1968年,毕业于福清一中。
1972年,参加高考,被福州大学录取,学习物理无线电专业。
1975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物理无线电系。
1975年—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地遥感所助理研究员。
1978年,中国科学院争取到唯一一个公派留学名额,何昌垂凭借“独一份”的英语能力,脱颖而出,于1979年前往荷兰留学,顺利成为“第一个遥感留学生”。
1982年,获得荷兰国际地学学院综合考察系硕士学位。
1983年—1988年,在国家科委先后担任基础研究与新技术局副处长、处长、副局长等职。
1988年—1998年,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先后任地区遥感项目主任,空间应用处处长等职。
1994年,获得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博士学位。
1998年—2013年,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先后担任资环处处长(副司级,D-1)、助理总干事兼亚太地区总代表(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级)、副总干事(联合国副秘书长级)等职(期间:2009年,被任命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成为中国在该组织70多年来任职最高的官员,也是全球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担任该职务的官员)。
2001年,入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13年,从联合国退休,结束了20余年国际组织生涯。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何昌垂曾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空间技术应用研究、中国政府部门从事科技管理以及国际组织担任技术管理工作。
据2023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数据,何昌垂出版了近100篇政策研究、技术报告、学术论文,以及《我的联合国之路》《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以及《国际职员实务概论》(在审稿)等多部专著。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何昌垂的曾祖父何福炳育有五男。由于家境贫寒,何福炳从家族分到10平方米的土屋,按传统习俗给了长子,其余四个儿子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何昌垂的祖父何德枝是五兄弟中的老四,他分到了“四扇厝”的四分之一,即东侧的后半段的一间房与一个小厨房,总共不到15平方米。何昌垂的父亲何必潮和母亲周桂妹就是在这个窄小的空间里成家的。
何昌垂的母亲周桂妹生了13个孩子,11个是自己接生,其中就包括何昌垂。何昌垂的父亲何必潮在年轻时也曾独自闯荡世界。18岁的他攥着三块大洋跑到厦门,坐上了去新加坡的轮船。在新加坡奋斗近三年后,何必潮因为严重的关节炎又回到老家。但他下南洋带回来的英文小书和几句“洋泾浜”英语,或是点亮幼年何昌垂探索世界的火苗。
何昌垂侄辈的何文强担任阿根廷中阿贸易促进会主席;何文清则拥有加拿大多伦多唐人街的一大片地产。受祖辈的教育影响,他们都是颇有名气、慷慨乐施的爱国华人华侨。
人物评价
何昌垂为国际空间技术应用、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全球农业与粮食安全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评)
何昌垂对世界特别是亚洲地区农业与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泰国政府评)
在联合国长达25年的工作中,何昌垂为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福州晚报》评)
何昌垂是“中国人的骄傲”。(联合国原副秘书长
沙祖康评)
二十五年国际组织生涯,何昌垂既能在国际谈判场上纵横捭阖,也能在处理危机时应付裕如,是一名成熟的联合国官员。(中国日报网评)
他(何昌垂)首先是一位学者,年轻时身居科学院,他一心向学,热爱科研,潜心遥感,心无旁骛。步入政府机关,他胸怀大国之心,抱持入世之怀,力推国际合作,勤勉敬业。跻身联合国,他尊重多元文化,注重团队建设,管理场景,引经据典,鞭辟入里,妙趣横生,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提供中国方案,令人心折叹服。他还是一位洞察者,面对国家间利益争议,他审时度势,明辨要害,纵横捭阖,巧妙斡旋,纷繁之中,直抵核心。面对激烈的国际谈判硝烟,他坐看云起,谈笑间信手拈来:“斗兽场旁卷风烟,粮安会场齐亮剑。欧美同盟攻为守,谁料弟兄亦相煎。国际谈判难而艰,讲究策略需调研。掌握底线不让步,纵横捭阖推向前。”他更是一位实干家,在专业上,从“捡兔子”到“指兔子”,他思接古今,视通西东,是遥感领域广泛认可的一名战略思考者。在管理上,他出任粮农组织亚太地区总代表,从实际出发,问题导向,择要害入手,锐意创新,敢为人先,量身定做构建地区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身居罗马粮农总部,他大处着眼,举重若轻,稳重求实,提纲挈领,张弛有度,让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沉厚重,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他亦是一位儒师,谦逊低调,桃李不言,对于年轻后生,他谆谆教诲:专业上当向深处开凿,同时力争一专多能跨界发展管理上要循章法,未雨绸缪,问题导向,目标明确用实绩说话要打好外语功底,锲而不舍能成锦绣文章。机缘未至时,潜心秣马时机天降时,胆大心细。当你与之对面,会感到他举手投足,儒雅风范,悠然一位东方之子是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原部长
徐冠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