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宗祠
江苏省泰州市一处祭祀何氏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何氏宗祠是一处建于明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何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何氏一族为纪念先祖,教化后人而建立的祠堂。主要有浙江省诸暨市何氏宗祠和江苏省黄桥镇的何氏宗祠。宗祠祭典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发展历史
始建于明代,改建于清初,已有五百年历史,虽历尽沧桑,仍然风骨犹存,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地方政府的重点保护,何氏宗祠得以修旧如故,该建筑也成了当地收集整理、对外展示文物的小型博物馆。
1940年夏秋间,新四军进驻黄桥,在此设大众俱乐部,开展文艺宣传。同年10月黄桥决战期间,祠内设支前委员会,黄桥人民将成千上万的烧饼集中于此,源源不断送上前线,支援新四军。1948年底,黄桥解放,泰兴县政府驻此办公。1982年,黄桥决战支前委员会旧址(何氏宗祠)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几年来,何氏祠堂修葺一新,正式对外开放。全国政协常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题写了“江北第一祠”。
地理环境
离遗带亭不远的黄桥何氏宗祠,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黄桥镇珠巷街124号,有“江北第一祠”之称,与江南第一楼——岳阳楼遥相呼应。
主要景点
何氏宗祠由大门堂、仪门、大厅、振裔楼组成。祠堂坐北朝南,大门两边垛头设大块砖雕,刻上有灵芝、珊瑚、犀角、元宝、古钱等吉祥图案。大门格式为古建筑将军门式样,檐桁之下的额枋上设有四枚门簪,门旁设左右对称“门当户对”式门框,两边设有狮子盘球浮雕圆形大抱鼓落地石墩,门扇上有兽头门环。大门共有六扇,平时开东西两扇侧门,如遇大事,正门大开。
进大门过小天井则是仪门,仪门体现了明代建筑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的风格。仪门门楼系磨砖砌筑,采用民间糯米汁和石灰浆粘接,灰缝细密结实,至今严丝合缝。仪门向内,豁然开朗,穿过大天井,便是古意盎然的大厅。大厅面宽三间,南立面檐柱与厅堂之间设走马廊檐以扩张厅堂空间进深。走马廊梁柱独具匠心,采用荷叶形木墩作点缀,8个墩体12个外立面无一雷同。大厅为木结构建筑,用料精良,工艺考究,厅堂木桩为金丝楠木。厅堂构架粗壮气派,正梁下的云柱柱头与承梁斗拱之间采取了透雕“抱梁云”、“山雾云”花板予以配饰,榫卯结合,相得益彰。当年厅堂梁、枋、柱头、斗拱等构件上均以彩绘装饰,至今仍依稀可见梁架上山水花鸟残留痕迹。地面以一尺见方的砖材铺设。
大厅向后乃一大院,原建有何氏族人题名的振裔楼,后毁于火灾,1992年由地方政府出资在原址重建,现作为陈列历史文物的展厅。
收藏
何氏宗祠,牌匾上书“吏瘦民肥”四个大字,源自泰州黄桥何氏家族何镤。明万历年间,何镤在江西德兴任县令,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为了褒扬何镤的功绩,当地百姓为他建了生祠。
祠堂内收集有康熙朝4块匾额,何氏七世祖于明正统年间制定的传承儒家思想的《家范条件十则》,清光绪版《何氏家乘》,清线装书籍若干本,清宰相刘墉书法竹刻,景德镇瓷画珍品,碑文石刻,红木家具等等。还收集有清光绪17年御窖厂为北京清皇宫制作的地砖(金砖)两块,砖体66公分见方,8公分厚,重约100多斤,乌黑细腻,棱角分明。每块砖上竟有四枚印章,一是制作年代印章,二是江南苏州知府督造官印,三是江南苏州府监造官印,四是制作工王子英的印章。祠内收集的一座明代木制插屏,尤具传统艺术价值。插屏为红木底座,雕刻有鹿鹤嘻松图,插屏正面刻有一段文字,字体似篆似隶,古色古香,文中十二个“醉”“宜”的书法各不相同。
源起
何氏为黄桥的一大家族,明清时代,黄桥何氏先后出了4名进士(何家祠堂的大厅堂就是明弘治十五年进士何斐任御史时所建),10名举人,32名贡生,300多名秀才,且任职官员中多正直廉洁之士。以“吏瘦民肥”为代表的十条家范代代相传。有民谣唱道:为何代代出人才,家范十条把好舵。就一座古镇、一个家族而言,有此成就,较为鲜见。
遗带亭、黄桥何氏宗祠等,无一不在泰州这座拥有千年历史文化的城市中镌刻着永恒的清廉印记,成为泰州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
参考资料
泰州 古城蕴廉意 三水漾清风.中共江苏省纪律检查委员会 江苏省监察委员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18 12:59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