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专家
何镜堂,男,1938年4月生,广东东莞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研究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届“梁思成”奖获得者,国家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广东省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8年,何镜堂出生在广东东莞。他从小热爱绘画,经常跟着哥哥一起去野外写生,上中学时又喜欢上了数学、物理,想当工程师。正当他的理想在艺术家和工程师之间摇摆时,一位老师告诉他,建筑师是半个艺术家,半个工程师。由此,何镜堂将成为建筑师作为自己的梦想。
1956年,18岁的何镜堂考入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本科毕业后又继续深造,师从岭南现代建筑开拓者夏昌世教授。1965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原华南工学院)的建筑学硕士学位。
职业经历
1965年起,毕业后的何镜堂留在华南工学院任教;而在他硕士毕业后的十年间,他不断学习了“矛盾论”和“实践论”,为建筑设计找到更正确的创作道路。1967年,进入湖北省建筑设计院任技术员。1973年,进入轻工部设计院任工程师。
1983年,调入华南工学院。他决定选择自己的人生,返回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工)重新创业。何镜堂制订了严格的要求:第一,每个重要设计要力争“精品”;第二,每个重要设计完成后要写论文总结,给全国重要的学术期刊《建筑学报》投稿;第三,每个重要设计完成后要参加优秀设计评奖。
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1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中国工程设计大师。1997年,被华南理工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2002年至2004年期间,出任中国工程院学部常委。2003年,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4年起,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质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优秀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铜质奖等一系列奖项。2007年,何镜堂团队的“中国器”方案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招标并中标。
2009年,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2013年,设计的项目《广州国际金融城起步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荣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三等奖。2016年,先后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由其设计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一等奖。
2020年3月1日,受邀参加综艺节目《开讲啦》,作了以“用建筑记录时代”为主题的演讲。2022年8月29日,受聘为江门市开平古建筑与世界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顾问。2023年6月17日,领衔设计的广州海心桥获“世界人行桥奖”金奖。2024年5月20日,主持设计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南区项目完成了地下室主体结构全面封顶;10月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城市轴线见证广州近现代历史》;12月16日,入选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何镜堂长期从事建筑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创立“两观三性”建筑论,坚持中国特色创作道路和产、学、研三结合发展模式,主持设计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作品。
他尤擅长文化、博览建筑和校园规划设计,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映秀震中纪念地、钱学森纪念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一批精品工程。
1996年初,何镜堂在《建筑学报》发表“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一文,首次提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创作思想。2002年9月又在《建筑学报》发表“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一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即二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学术观点,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可以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教育成就
何镜堂领衔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获2007年度国家精品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获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荣誉称号;建筑学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等。
至2013年11月何镜堂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0名,博士后5名,硕士44名,其中9名获得全国青年建筑师奖,有的已经晋升教授、院长、总建筑师,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建筑设计和教育领域的骨干。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发表论文
何镜堂在《建筑学报》《建筑师》《世界建筑》《城市规划》《新建筑》等核心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截至2019年5月共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30余篇:
建筑作品
1983年5月,何镜堂接到参加深圳科学馆投标的任务,20天就赶出设计方案。后来该项目1989年被评为建设部和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其论文《造型、功能、空间与格调》在《建筑学报》1988年第7期发表。
20世纪90年代末,建筑设计开始招投标了。何镜堂带领团队与外国设计师竞争,立足于把设计从方案到施工配合全部做完。他们完成了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广州最高的西塔(432米高),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全部的施工图设计。
荣誉奖项
社会生活
社会任职
其他活动
何镜堂相继主持设计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等为代表的200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建筑。从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到广州铁路博物馆,从虎门海战博物馆到广州海心桥,再到如今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何镜堂的建筑作品始终紧扣广东发展和时代精神,在南粤大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岭南文化建筑特色。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何镜堂,仍奔走在建筑创作和人才培养一线。他将“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2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并成立“何镜堂教育基金”,组织各方累计筹集1150多万元,激励年轻人的学术探索和创新研究。先后培养出3名全国、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9名博士生导师,18名全国青年建筑奖获得者。
何镜堂还努力搭建渠道“走出去”,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建筑的声音。他先后到世界各地和国际知名院校,举办“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激变的中国而设计”“剧变中国的建筑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建筑作品展和专业学术讲座,增进了国外建筑界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与认同,提高了中国建筑师和建筑品牌的国际声誉。
2023年9月21日,在广东省委网信办、广东省文明办主办,南方新闻网承办的2023广东网络文明大会上,何镜堂院士作为受邀出席嘉宾,以“让人文之美绽放网络文明家园”为主题发表演讲;12月3日,出席“传承与创新——城市活力之源”的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专题论坛五,以《建筑记录时代,设计引领城市》为题作主题发言。
2024年7月29日,参加“全国科学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广州会场)开班仪式并讲话;10月25日,出席广州市旅游发展大会暨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推进会。
个人生活
婚姻生活
何镜堂的妻子是李绮霞,不仅是人生道路上的恩爱伴侣,同时也是他建筑事业上的最佳搭档。两人是一个专业的,在建筑设计上配合的非常好,几乎所有的大的工程都是两人一起参与的,何镜堂把握宏观,李绮霞把握微观,当一处建筑设计的宏观构思和想法都确定下来以后,对于如何落实成施工图并细化成可执行的做法来说,李绮霞是最有经验的。
人物评价
何镜堂院士长期从事建筑及城市规划的教学与研究,提出了“两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哲理和创造思想,体现于大量的建筑创作作品中。(中国建筑学会 评)
何院士“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建筑师中的一个,既完成了多样性建筑实践又通过理论分析来阐述实践, 其方式能真正地在与西方交流过程中产生共鸣”,他的“作品微妙而复杂,空间移动在限制与大胆之间穿梭,并没有刻板单一的设计模式”。(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斯科特·科恩、中国建筑学会 评)
何镜堂主持完成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是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分水岭、开创了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新时代”,“中国馆的设计恰恰是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一个很好转折点,是当代中国建筑的新语言”,“代表中国建筑的未来”。(意大利著名建筑评论家卡萨帝Cesare Maria Casat、中国建筑学会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2 16:5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