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定宇
独立撰稿人
余定宇,广州人,1982年毕业于广州师院历史系。曾任职新闻记者、《广州商报》执行总编。现为独立撰稿人。
著作
近年来致力于中国公民教育,著有创新型普法著作《中国人,你有权保持沉默?》和《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分别为人民法院出版社和法律出版社出版,两部书打破了枯燥无味的学院派教科书式的旧框框,在中国普法文坛开出一股新风气。中国政法大学前校长、法学界泰斗陈光中教授称作者为“在法学激流中,为中国改革出力的纤夫”。
余定宇先生2010年新作,《寻找法律的印迹(2)——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已经出版。
图书内容
一场寻找法律印迹的“文化苦旅”
评余定宇著《寻找法律的印迹(2):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
楚天舒
一个人走的路有多远,他的世界就有多大,对大多数如你我这般沉没于俗务中的凡人来说,能听远方的旅人讲一些异乡的故事便是不可多得的佳肴。6年前,我偶然在书店发现一本装帧独特的书——《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我只是大略翻阅了一下卷首的导言——“法律的内幕”和那篇简洁的楔子“神秘的足迹”,就被其中许多精彩的语言、鲜活的思想吸引住了。
看看封面,作者余定宇。一个陌生的作者,讲述一次颇为壮观的“法律文化之旅”,这让我忽然想起余秋雨先生的那本名著——《文化苦旅》。余定宇、余秋雨、余光中、余纯顺……为什么姓余的人都那么喜欢行走?
读后的感觉真是十分震撼和畅快。在这本书中,余定宇先生的足迹遍及了五洲四海的许多国家,去一一寻访古代世界许多重大法律事件的遗迹,站在那些荒草斜阳的废墟之上,将那些湮没在废墟中的法律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通过几十个精彩生动的法律故事,余先生不动声色、浑然天成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错综复杂的世界法律史源流走向的生动图景。坦率地说,作为一个法律学人,那些大砖头般的法学巨著,像一块块令人望而生畏的、需要硬着头皮才能“啃下”的硬骨头,却从来没有一部书能这样让人读得如此愉快而欲罢不能,真就像是一本法学版的《国家地理杂志》。这本书后来据说很是畅销,还被上海复旦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韦森先生在2006年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前夕大力推荐给“两会”代表们阅读,能够用一种好读的故事形式,让讨论国事的两会代表们多了解一点法律,我想还真是有益的。所以从那时起,我开始期盼余先生有新的旅程和作品。
果然,时隔6年,笔者惊喜地发现:余先生的新作《寻找法律的印迹(2)——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又推出了。翻开余先生这部新作,卷首导言的标题赫然是“历史的内幕”,与前书导言“法律的内幕”遥相呼应、同样的令人震撼。
继前书的“环球法旅”之后,这本书记述了他于三年前再次上路,展开了又一场波澜壮阔的“穿越中国之旅”,从黄河两岸到长城内外、从“铁马秋风”的塞北到“杏花春雨”的江南,孤身一人,独行4万里,一步一个脚印地为我们寻来中国法律5000年的遥远故事。在汾水斜阳寻觅中国法律文化的图腾——“独角神兽”的起源,到石头城内凭吊风起云涌的近代变法的标志——《六法全书》的终结,在消失的古城墙探访商鞅变法的旧迹,在暮色四合的苍茫中伤怀始皇坑儒的遗址,在函谷关远望青牛不知何处去,在孔庙徘徊怅想中国法学曾经擦肩而过的十字街头,几万里狂沙掩埋不了的塞外汉简中记载的法律往事,数千年岁月淘洗的古老帝国难阻的珠江口外西法东渐的初声……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许多鲜为人知的遗迹,许多鲜为人知的法律故事,许多鲜为人“思”的问题,就这样来到我们的面前。
余先生也不仅仅在讲故事,他用一个学者的眼光指出:“传统法律文化”与“法律文化传统”是两个有差别的概念。如果说“法律文化传统”主要是国家的、官方正统的法律制度、法律思想以及司法观念、执法行为,那么“传统法律文化”,则更多是指社会的、民众的良知以及历代先贤先哲的思想里世代流传、生生不息的那些思想和观念。前者之中所含的“糟粕”居多,而后者之中则可称“精华”长在。余先生在这本新作中,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法律文化的起源和生成,客观上主要取决于该民族赖以生存的历史坏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人文坏境)。可以说:“法律”与“历史”之间,有一种极其强烈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一方面,是“历史”决定了“法律”,而另一方面,则是“法律”反过来又决定了“历史”。许多时候,这种“法律与历史”的相互影响,甚至可说是对那个国家民族命运前途最具决定性的一种影响力。而任何法律文化生成之后,其发展、演变的过程里,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都有一种极其显著的“继受性”。即——任何时代的中国法律,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自然生成的。它决不会以任何法学家或政治家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便可以全盘改造、推倒重来的。因此,在这个西方式法治潮流涛声拍岸的时代,我们可以做、而且也应该赶快做的事情,其实只有努力去继承本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抛弃本民族“法律文化传统中的糟粕”,并借鉴世界上其他法律文化的优点,去努力探索、建立起一条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余先生说:“我写的书中,讲的虽然都是法律,但展现的却是历史,而心底里所思所想的,却始终是中国的现实、中国的改革,和中国的未来。”
在笔者的心目中,余秋雨先生是一位声名赫赫的文学大师。但平心而论,本人对这两位余先生都是同样尊敬。正如一位读者在网上的感言那样:“这两位先生都姓余,而且谈的也都是文化问题,但看来,前一位余先生的文采虽不如后一位的华丽,不过,他的文章里面,却要比另一位余先生多出了几分法学的精髓。”笔者相当认同那位网友的分析。不过,笔者还想表达的一点是:这两位余先生,都同样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践行者,都同样是充满了强烈的原创精神的人。他们所走过的道路,同样称得上是一场真正的“文化苦旅”。在法治成为显词,法治之路却仍然漫长的今天,让我们对祖先留下的法律印迹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发现和流传更多的法律精神,这样的法律“文化苦旅”尤其值得我们称道和关注,以使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法治行路人。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1 22:57
目录
概述
著作
图书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