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区,隶属
浙江省杭州市,位于杭嘉湖平原南段,东与临平区、拱墅区、西湖区接壤,南与富阳区相接,西与临安区为邻,北与德清县毗连,西北与安吉县相交,是杭州通往沪、苏、皖的门户。从东、北、西三面成弧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总面积94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余杭区常住人口140.5万人。截至2023年6月,余杭区辖7个街道、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仓前街道文一西路1500号。
历史沿革
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属吴、越领地,战国中期属
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在今境内置钱唐(含杭州城区)、余杭两县,属会稽郡。
西汉时,余杭、钱唐两县仍属会稽郡,钱唐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平帝元始四年(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新
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余杭、钱唐。
三国时,余杭、钱唐均入孙吴版图,属吴郡,隶扬州,钱唐县并为吴郡都尉治。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改置杭州,州治初设余杭。开皇十年(590年),移钱唐。大业三年(607年),又改杭州为余杭郡,钱唐、余杭仍为所属。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余杭郡为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为钱塘。
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年),划钱塘、盐官两县地各半及富春县之两乡地置钱江县,与钱塘县同城设治。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为
临安府,属两浙西路。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钱塘、仁和升为赤县,余杭升为畿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路,钱塘、仁和、余杭属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
朱元璋攻下杭州,改杭州路为
杭州府。明清延之。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塘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划杭县城区、
西湖、会堡、
江干、皋塘、湖墅等地,建立杭州市。
1949年5月,两县解放,余杭、杭县建制未变。
1958年4月,杭县被撤销,属杭州市郊区。
1958年10月,余杭县撤销,并入临安县。
1960年1月,建立钱塘联社(县级)。
1961年3月,从临安县析出原余杭县境与钱塘联社合并。同年4月,钱塘联社撤销,恢复县建制,定名余杭县,县治设
临平镇。
1994年4月,撤销余杭县,设立县级余杭市。
2001年2月2日,撤销县级余杭市,设立杭州市余杭区。
2021年3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杭州市余杭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余杭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1年5月,留下划入西湖区。1985年,西行乡并入
三墩镇。1992年,双桥乡并入三墩镇。
1996年5月9日,三墩镇划归西湖区。7月24日,蒋村划归西湖区。
2000年,余杭市辖23个镇、4个乡。
2001年8月7日,设立余杭区
临平街道办事处、余杭区
南苑街道办事处、余杭区
东湖街道办事处、余杭区
星桥街道办事处。
2001年,余杭区辖4个街道、14个镇、1个乡,15个社区、61个居民区、505个行政村。
2003年底,余杭区辖4个街道、14个镇、1个乡,55个社区、262个行政村。
2011年8月17日余杭区正式调整行政区划,设立9个新街道办事处。
2021年3月1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调整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撤销杭州市余杭区,设立新的杭州市余杭区,以原余杭区的
余杭街道、
仓前街道、
闲林街道、
五常街道、
中泰街道、
仁和街道、
良渚街道、
瓶窑镇、
径山镇、
黄湖镇、
鸬鸟镇、
百丈镇的行政区域为新的余杭区的行政区域。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余杭区辖7个街道、5个镇:
余杭街道、
仓前街道、
闲林街道、
五常街道、
中泰街道、
仁和街道、
良渚街道、
瓶窑镇、
径山镇、
黄湖镇、
鸬鸟镇、
百丈镇。区人民政府驻仓前街道文一西路1500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余杭区位于杭嘉湖平原南段,西倚天目山,南濒钱塘江,东苕溪和大运河贯通其中,是杭州通往沪、苏、皖的门户。地理坐标为北纬30°09′~30°34′、东经119°40′~120°23′,东西长约45千米,南北宽约44千米。从东、北、西三面成弧形拱卫杭州中心城区,东与临平区、拱墅区、西湖区接壤,南与富阳区相接,西与临安区为邻,北与德清县毗连,西北与安吉县相交。总面积94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余杭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和浙西丘陵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大致以东苕溪为界,西部多山地丘陵河谷,东部为平原。境内西北与西南部属天目山脉东麓和千里岗山脉之余脉,山体顺南、中、北3条苕溪谷地两侧,呈马蹄形展布,分布在鸬鸟、百丈、黄湖、径山等地。海拔100米以上山峰有窑头山(1095米)和红桃山(1026米),分别位于鸬鸟西端与临安和安吉交界处。丘陵也分布于西南、西北两翼,包括中泰、闲林、径山、瓶窑、黄湖、鸬鸟、百丈等镇街。境内平原属杭嘉湖平原,共中东部为水网平原,分布在京杭大运河流域;河谷平原分布在南、中、北3条苕溪谷口至东苕溪一带,北接低山丘陵,南连水网平原,三者呈渐变过渡。
气候
余杭地处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气候区。冬夏长春秋短,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因境内地形不同,小气候差异明显,春、冬、夏季风交替,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风向多变,天气变化较大。多年平均气温15.6~17.6℃;1、2月份为全年最冷,极端最低气温-11.8℃;7、8月为全年最热月,极端最高气温43.79℃。年平均降水量1550~1700毫米,年降水日150~180天。5、6月受梅雨影响,8、9月受台风暴雨影响,降水强度大,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2/3以上。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水文
余杭区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流经余杭区境内的主要河流为东苕溪、京杭运河,划分为东苕溪、运河二大水系。西部为山区性河流,以东苕溪为主,多为天然河流,支流众多,呈羽状汇集。东部为平原河网地区,以京杭运河为骨干,河港交错,湖荡密布。
自然资源
水资源
余杭区水资源量为6.76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53亿立方米。就余杭区空间分布而言,东苕溪区人均水资源量较为丰沛,杭嘉湖平原区人均水资源量较少。地下水资源量为0.94亿立方米,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为0.64亿立方米,平原区河道排泄量为0.35亿立方米,余杭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1.93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过境水量约9.73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截至2020年末,余杭区储量上表矿种12种(不包括乙类矿产),其中金属矿产4种,非金属矿产6种,能源矿产1种和矿泉水矿;查明矿产地近30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种仅矿泉水1种,其余冶金用白云岩、水泥用灰岩、膨润土矿山已全部关停。
生物资源
余杭区内自然植被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灌草6个类型,森林覆盖率为45.51%。有维管束植物183科1326种(含亚种、变种、变型),有大型野生真菌95种,隶属3个亚门36个科,境内有野生动物140科411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鹿、白鹤、
朱鹮、
彩鹮、中华秋沙鸭等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小鸦鹃、苍鹰、雀鹰等52种,浙江省级保护动物豪猪、
食蟹獴、大杜鹃等12种。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余杭区常住人口1226673人。
截至2023年末,余杭区常住人口140.5万人,比上年增加4.1万人,城镇化率74.6%。户籍人口出生率为12.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户籍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12.02。
民族构成
余杭区共有各民族常住人口72万,其中少数民族1.5万人,还有来自46个少数民族的流动人员2.8万余人。
经济
综述
2022年,余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51.25亿元,可比价增长1.0%。从GDP构成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1.83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339.25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增加值2270.16亿元,增长1.1%。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1.6:13.5:84.9调整为1.6:12.8:85.6。其中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698.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4.1%。
2023年,余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936.43亿元,可比价增长8.5%,总量位居全省第一。从GDP构成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1.65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327.97亿元,下降2.6%;第三产业增加值2566.81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为1.4:11.2:87.4。全区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998.5亿元,增长11.9%,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2023年,余杭区实现财政总收入801.57亿元,增长19.4%,总量保持全市第一;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6.68亿元,增长18.1%,总量全省第一。税收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95.7%。
2023年,余杭区实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45元,增长5.5%,其中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4528元、55223元,分别增长5.0%、6.9%。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53。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50469元,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4640元,增长9.6%。
第一产业
2023年,余杭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9.09亿元,可比价增长3.9%。其中,农业(种植业)产值增长2.1%;林业产值增长10.6%;畜牧业产值增长19.4%;渔业产值增长3.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长4.4%。耕地面积净增加7513亩,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11207亩、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面积14275亩,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
第二产业
2023年,余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下降4.0%。规模工业新产品产值率48.4%,居全市前列。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为85.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0%;数字经济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
2023年,余杭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89.81亿元。截至年末,全区共有在库建筑业企业227家。全年共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198件,竣工备案195件。
第三产业
2023年,余杭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6.33亿元,增长3.2%,其中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58.43亿元,增长18.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57.61亿元,增长43.5%。承办“双品网购节”全国启动仪式、首届数字经济时代县域商业创新发展大会,落地国内首个全球跨境电商DTC品牌创新中心,获评全国首批县域商业“领跑县”、省数字贸易示范区。
2023年,余杭区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439.91亿元,增长16.6%,其中进口额增长8.2%;出口额增长17.2%。从主要出口产品结构看,纺织品、高新产品(六部委口径)、机电产品分别增长36.0%、9.0%、7.2%。从主要出口经济体看,对美国、独联体12国、东盟10国、金砖国家、RCEP成员国出口额分别增长86.7%、58.8%、29.2%、18.0%、4.1%。
2023年,余杭区实际利用外资8.9亿美元。签约重大项目326个、总投资超1860亿元,引进储能产业化等百亿项目2个、50亿元以上项目13个、10亿元以上项目63个,获评浙江省十佳招大引强县(市、区)。
2023年,余杭区新增境外投资备案项目81个,投资备案总额2.06亿美元,中方投资备案额1.64亿美元,增长74.5%。完成“一带一路”投资项目52个、并购项目4个。
2023年,余杭区实现旅游总收入147.4亿元,增长15.9%;接待游客1102.7万人次,增长38.9%。
截至2023年末,余杭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6768.49亿元,增长32.4%,其中存款余额增长40.5%,贷款余额增长21.0%。深入实施“凤凰行动”计划,全年新增上市企业5家,数量全市第一,上市企业累计34家。
交通运输
综述
余杭区作为杭州市北部门户枢纽,位于浙江省域1小时航空交通圈及杭州都市圈1小时公路交通圈内,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穿境而过的有两条铁路(杭宁高铁、湖杭铁路);地铁2号线、3号线、4号线、5号线、10号线、16号线、19号线;五条高速公路(杭宁高速、杭徽高速、绕城高速、杭长高速、二:绕西复线);六条快速路(运溪高架路、上塘高架路、莫千山路高架、文一西路(在建)、留祥快速路、钱塘快速路);四条国道(G329、G320、C235、G104);两条省道(S214、S305);两条主要河流(东苕溪、京杭大运河)。此外区内的杭州西站,是杭州铁路枢纽的西翼核心。
2022年,余杭区营运客车客运量47.96万人次,港区完成货运吞吐量2743.24万吨。
铁路
公共交通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余杭区中小学、幼儿园共165所,在校生144016人,专任教师9859人。实施“美好教育工程”,学校项目开工16个、建成26个,新增学位1.58万个,与杭州外国语学校、锦绣育才集团、理想教育研究院等开展合作办学,获评全省现代化学校10所、省一级幼儿园7所,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教育部评估,瓶窑中学入选全市唯一的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
科学技术
2023年,余杭区实施“创新策源工程”,之江实验室入选首批国家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良渚实验室打造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省海洋科学院成功落户,浙江算力中心启动筹建,北航国际创新学院建成启用,未来科技城获批省级高新区。新增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项目25项,获省科学技术奖30项,实现“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三大奖项大满贯,连续三年荣膺省“科技创新鼎”。
2023年,余杭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7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734家,数量均列全省第一。新增省级企业研发机构74家、孵化空间179万平方米。
2023年,余杭区省科技强基项目投资额达37.15亿元。新增PCT国际专利申请507件、发明专利授权4387件。落地全国首个知识产权领域标准化试点项目,发行全省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ABS和ABN产品。
文化事业
2023年,余杭区实施“文化地标工程”,成功举办首届“良渚论坛”,来自91个国家(地区)的300余名嘉宾参会参展,签署首个关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中外联合声明,网络总传播量超10亿次。高标准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完成专项规划编制和首期“十大项目”谋划。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余杭入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招引重点文化项目62个,推进良渚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文化产业增加值蝉联全市第一,入选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玉鸟集文创街区、跳头文艺集镇等成为文艺新地标,良渚数字文化社区入选全省唯一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中国国家话剧院数字剧场、浙江书法院成功落户,建成省市级乡村博物馆13家。举办“美丽洲”系列文体惠民活动1000余场,惠及群众超百万,获评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区级数字非遗体验馆建成运营,获评省市级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工坊7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万余场次,获评浙江好人5名、“最美杭州人”等17名。
体育事业
2023年,余杭区推出“溯·文明圣地之旅”等亚运城市体验线路4条、体验点24个,小古城村等接待亚(残)运国内外嘉宾5340人次,获亚组委高度肯定。良渚文化、径山点茶、智能仿生手等余杭元素全方位融入亚(残)运会开幕式、吉祥物、火炬、奖牌等展示场景。创新优化“属地+高校”联合办赛模式,组织发动志愿者20万人次,服务18个国家(地区)的33支运动队,接待观众15万人次,圆满完成70场赛事保障任务。
2023年,余杭区1520处体育场馆向社会低免开放。开展“亚运项目进校园”系列活动400余次,覆盖75所中小学、15万余名青少年。打造“10分钟健身圈”,新建省级基层体育健身场地设施7处、嵌入式体育场地103处、“环浙步道”32公里。国际体育中心项目开工建设。举办区全民运动会、余杭“梦马”等赛事1300余场,吸引超230万人次参与。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余杭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88家,其中区属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全区各医疗机构开放床位3142张。区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157人,其中执业医师1598人,注册护士1551人。全年为33.24万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舒心就医工程”,与浙大妇院、浙大儿院等开展合作办医,浙大一院总部二期开工建设。余杭连续5年获评健康浙江考核优秀等次。
社会保障
2023年,余杭区发放就业失业专项资金、创业担保贷款等5.3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12%、99.84%,贫困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100%。坚持困难家庭和儿童应保尽保,发放救助补助资金1.69亿元、惠及27.51万人次。全年新增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5家,实施生活困难老年人适老化改造21户。新增示范型儿童之家10家,累计建成88家。
风景名胜
余杭区境内有国家5A级景区西溪湿地公园、佛教圣地径山、日本茶道之源径山禅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山沟沟风景名胜区、双溪竹海漂流、东明山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章太炎故居、良渚遗址公园、杨乃武与小白菜奇案展示馆等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
地方特产
中泰竹笛,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泰苦竹是制作上等竹笛的高档材料,用苦竹制作而成的竹笛及其他产品一直是中泰乡乃至余杭区的特色产业。中泰竹笛具有做工精细,外观精美,音响优雅、各部位衔接严密等特点。2014年05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中泰竹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径山茶,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径山茶叶外形细嫩有毫,色泽绿翠,香气清馥,汤色嫩绿莹亮,滋味嫩鲜。据《续余杭县志》记载: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及里坞,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径山茶是也。2014年05月1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径山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荣誉称号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19年10月,成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行榜(全国百强区)第7名,被评为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2019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19年11月13日,入选2019年工业百强区。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19年12月6日,入选2019年全国百强区。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2020中国县域网购百强榜第五位、2020中国县域电子商务百强榜第一位、2020中国县域消费百强榜排名27。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美食百佳县市。
2020年3月,入选2020中国双创活力百佳县市、2020中国慈善公益百佳县市。
2020年4月,入选浙江省创造力十强县(市、区);入选2020中国夜经济繁荣百佳县市。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最宜置业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排名第一。
2020年6月2日,余杭区入选第五批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2020年9月10日,由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榜在京发布,余杭区排名第7位。
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
2020年11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综合实力百强榜”。
2020年12月22日,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0年12月26日,入选“2020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百佳示范县市”。
2021年1月14日,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名单。
2021年5月27日,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2021年8月17日,入选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赛迪百强区”名单。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1年10月12日,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1年11月,拟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公示名单。
2021年12月2日,入选2017—2020年度拟授牌命名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名单。
2022年2月,荣获2018-2020年健康浙江建设先进区称号。
2022年6月,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名单(改革探索类试点)。
2022年7月,入选2022赛迪百强区,排名第21。
2022年8月,入选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2022年10月,拟纳入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2022年12月,被推选为“2022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市(区)”。
2022年12月,中国信通院“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排名第27。
2023年3月,入选2023年赛迪创新百强区,排名第4名。
2023年8月,入选2023赛迪百强区,排名第21。
2023年11月,入选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4。
2024年8月,入选2024赛迪百强区,排名第20。
2024年9月,入选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4。
2024年12月,入选全国县镇发展研究课题组、天和经济研究所县镇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天和2024全国百强区,排名第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