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
中药
余甘子,中药名。属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其果鲜食酸甜酥脆而微涩,回味甘甜,故名余甘,又名喉甘子,庵罗果,牛甘果等。该品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cm。表面棕褐色至墨绿色,有浅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梗约1mm。余甘子树耐旱耐瘠,适应性非常强,喜光喜温。生长期1-3年。甘、酸、涩,凉。归肺、胃经。有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的功效。
入药部位
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成熟干燥果实。
性味
甘、酸、涩,凉。
归经
归肺、胃经
功效
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
主治
血热血瘀,消化不良.腹胀,咳嗽,喉痛,口干。
用法用量
3-9g,多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干燥。
生理特性
余甘子树耐旱耐瘠,适应性非常强,喜光喜温。一般在年均温20℃左右生长良好,0℃左右即有受冻现象。生于海拔200-2300米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对土壤要求不严,南方各类山地均可种植。以向阳山坡、梯田和园地栽培为宜。
产地
产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中国野生分布在云南、广西、福建、海南、台湾、海南、四川、贵州等省,江西、湖南、浙江等省部分地区也有。
相关论述
1.《唐本草》:“主风虚热气。”
2.《本草拾遗》:“主补益,强气力。取子压取汁和油涂头生发,去风痒,初涂发脱,后生如漆。”
3.《海药本草》:“主上气咳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2 11:48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炮制方法
生理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