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政协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
主要工作经历
2019.7至今: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2018.12至今: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
2015.10至今: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2014.5-2018.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
2013.1至今:“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9.6-2014.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院长
2007.6至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2005.12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2002.9-2007.6: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教授
2000.9-2002.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讲师
2023.4-:中国民主促进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学术职务
2020至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组成员
2019至今:Associate Editor of 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SSCI杂志)
2019.9.28-2022.9.27: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9.5-2024.5 至今:教育部科技司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成员
2019至今: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副组长
2019至今: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指导组专家
2017-202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7-2022: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7至今: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2016至今:Associate Editor of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 E-Learning Journal
2014至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杂志特邀专家
2013至今: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Shin Shin Educational Foundation)教育顾问
2011-现在:《电化教育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
代表成果
代表性成果包括:(1)研发了一个教育大数据的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学伴(Smart Learning Partner)”,实现全学习过程数据的采集,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建模,学习问题的诊断与改进,学科优势的发现与增强,目前在十几个区域、200多所学校得到了深度应用。(2)在学习对象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出一种能更好的支持非正式学习形态、满足泛在学习需求、更好的支持学习资源的群建共享的新型学习资源描述和封装的机制——“学习元”(Learning Cell),这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应当满足可进化发展、认知网络联接与共享、支持随需学习、可协同编辑、具备对环境和用户的适应性等要求。(3)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有效推进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开展有300多所学校参与的教学改革试验,出版了专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4)提出教育信息生态的观念,超越在教育领域中技术的媒体观与认知工具观,不从个体的角度去看技术的应用,而强调在一个系统中去定位技术的角色,强调技术与教育生态的融合,强调从整体优化的视角考察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与定位,从以往的单一、静止要素的关注转变为对系统信息流通、共享以及要素之间嵌套关系的关注。(5)自1999年起,设计开发“4A网络教学平台”,曾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立体化教学网中得到应用,注册的学习卡数超过一亿。
讲授课程
开设课程:
《教育大数据》(研究生)(2019)
《教育技术新发展》(研究生、博士生)(2008-2020);
《移动学习》(2016-2020);
《摄影技术与艺术》(2012-2014)
《远程教育中的新媒体与新技术》(研究生)(2006-2008)
《计算机网络》(本科生)(2003-2006)
《教育评价技术》(本科生)(2000-2003)
研究生招生方向: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
博士生招生方向:
计算机教育应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
中文论文发表
1. 余胜泉,陈璠,李晟.基于5G的智慧校园专网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05):51-59.
2. 刘宁,余胜泉.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精准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7):77-85.
3. 余胜泉,王慧敏.如何在疫情等极端环境下更好地组织在线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20(05):6-14+33.
4. 刘宁,王琦,徐刘杰,余胜泉.教育大数据促进精准教学与实践研究——以“智慧学伴”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04):12-17.
5. 卢宇,薛天琪,陈鹏鹤,余胜泉.智能教育机器人系统构建及关键技术——以“智慧学伴”机器人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20,26(02):83-91.
6. 余胜泉,汪丹,王琦.大规模社会化协同的教育服务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04):5-12.
7. 陈玲,刘静,余胜泉.个性化在线教育公共服务推进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思考——对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的实践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9(11):80-90.
8. 余胜泉,吴斓.证据导向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1(05):20-31+84.
9. 陈鹏鹤,彭燕,余胜泉.“AI好老师”智能育人助理系统关键技术[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02):12-22.
10. 余胜泉,王琦.“AI+教师”的协作路径发展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4):14-22+29.
11. 彭燕,王琦,余胜泉.翻转课堂中促进深度学习的教育内容策展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3):46-52.
12. 余胜泉,彭燕,卢宇.基于人工智能的育人助理系统——“AI好老师”的体系结构与功能[J].开放教育研究,2019,25(01):25-36.
13. 余胜泉,李晓庆.区域性教育大数据总体架构与应用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19(01):18-27.
14. 余胜泉,徐刘杰.大数据时代的教育计算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01):17-24.
15. 李葆萍,张钟军,高梦楠,余胜泉.“北京市教育质量地图”APP的研发与调查[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11):107-113.
16. 崔京菁,马宁,余胜泉.基于知识图谱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应用——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07):44-50.
17. 李晓庆,余胜泉,杨现民,陈玲,王磊.基于学科能力分析的个性化教育服务研究——以大数据分析平台“智慧学伴”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04):20-26.
18. 徐刘杰,余胜泉,郭瑞.泛在学习资源进化的动力模型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4):52-58.
19. 汪晓凤,余胜泉,陈玲.技术支持环境下基于USP的混合式课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03):97-102.
20. 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01):16-28.
21. 王琦,周紫云,丁国柱,余胜泉.本体可视化构建与进化系统的设计和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02):60-66.
22. 余胜泉.“互联网+”时代的未来教育[J].人民教育,2018(01):34-39.
23. 余胜泉,段金菊,崔京菁.基于学习元的双螺旋深度学习模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06):37-47+56.
24. 李葆萍,余胜泉,孙璐璐,张丽峰,张秋杰.“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2017年第21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11):45-51.
25. 余胜泉.学术共同体建设与学术期刊的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17(10):10-11.
26. 万海鹏,余胜泉.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学习认知地图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9):83-88+107.
27. 王济军,余胜泉.基于CMC的E-Mail交际提升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04):44-50.
28. 陈玲,余胜泉,杨丹.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模式的新探索——“双师服务”实施路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07):2-8.
29. 余胜泉,李晓庆.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分析与改进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7):5-12.
30. 王琦,余胜泉.作业社会化批阅工具的设计、开发与评估[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03):96-104.
31. 余胜泉,汪晓凤.“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7,23(01):29-36.
32. 崔京菁,马宁,余胜泉.基于社会认知网络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11):54-59.
33. 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34. 王阿习,陈玲,余胜泉.基于SECI模型的教师培训活动设计与应用研究——以“跨越式项目全国中小学语文和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24-30.
35. 王济军,余胜泉.基于概念图的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培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9):128-135.
36. 丁国柱,余胜泉,潘升.学习资源的语义众包标注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6(09):91-95+127.
37. 段金菊,余胜泉.基于社会性知识网络的学习模型构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04):91-102.
38. 陈玲,汪晓凤,余胜泉.如何促进混合式教研中多维、深层次网络对话——一项基于学习元的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113-120.
39. 段金菊,余胜泉,吴鹏飞.社会化学习的研究视角及其演化趋势——基于开放知识社区的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35(03):51-62.
40. 胥碧,余胜泉.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大学生深度学习研究——以“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04):48-54.
41. 吴鹏飞,余胜泉,丁国柱,潘升.学习语义关联数据构建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03):78-85.
42. 吴鹏飞,余胜泉.学习资源语义关联关系及其可视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97-104.
43. 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4):13-22.
44. 吴鹏飞,余胜泉.语义网教育应用研究新进展:关联数据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7):66-72.
45. 余胜泉,万海鹏,崔京菁.基于学习元平台的生成性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15(06):7-16.
46. 万海鹏,李威,余胜泉.大规模开放课程的知识地图分析——以学习元平台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5):30-39.
47. 余胜泉.突破与转型:数字校园及其智慧化发展趋势[J].中小学管理,2015(05):4-8.
48. 何克抗,余胜泉,吴娟,马宁,陈玲,赵兴龙,曹培杰.通过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促进“教育结果公平”的创新举措[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5):5-16+25.
49. 陈敏,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感知学习过程情境的推荐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04):76-82+89.
50. 丁国柱,余胜泉.基于本体学习算法的学科本体辅助构建研究——以学习元平台语文学科知识本体的构建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81-89+124.
51. 王志军,余胜泉.教师团队协同教学理念及其支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01):73-79.
52. 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与关键支撑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77-84+130.
53. 朱高侠,王琦,江丰光,蔡苏,余胜泉.国内外移动学习领域专利之内容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6):21-31.
54. 汪晓凤,陈玲,余胜泉.基于实践性知识创生的网络教研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16-22.
55. 吴焕庆,余胜泉,马宁.教师TPACK协同建构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9):111-119.
56. 余胜泉,万海鹏.支持课程大规模开放的学习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7-18.
57. 杨现民,余胜泉.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J].教育研究,2014,35(05):113-120.
58. 王济军,余胜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提升小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5):64-68+79.
59. 唐瑶,余胜泉,杨现民.基于学习元平台的教育内容策展工具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4(04):87-93+115.
60. 余胜泉,李晓庆.电子书包对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下)[J].人民教育,2014(05):35-39.
61. 余胜泉,李晓庆.电子书包对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上)[J].人民教育,2014(04):26-29.
62. 程罡,高辉,余胜泉.基于真实用户评论信息构建移动学习资源的评价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01):43-53.
63. 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1):100-110.
64. 杨现民,余胜泉.学习元平台的语义技术架构及其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1):89-99.
65. 郑庆思,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的聚合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2):79-84.
66. 陈玲,张俊,汪晓凤,余胜泉.面向知识建构的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模式研究——一项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实践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3,25(06):60-67.
67. 杨现民,余胜泉.学习资源语义特征自动提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74-80.
68. 杨现民,余胜泉.开放环境下学习资源内容进化的智能控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09):83-88.
69. 杨现民,余胜泉.生成性学习资源进化评价指标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4):96-103.
70. 段金菊,余胜泉.学习科学视域下的e-Learning深度学习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04):43-51.
71. 程薇,杨现民,余胜泉.基于知识生成的工作场所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4):80-87+100.
72. 马宁,崔京菁,余胜泉.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07):57-64.
73. 贺平,余胜泉.1∶1数字化学习对小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05):99-105.
74. 陈玲,刘禹,余胜泉.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效果研究——基于文本内容分析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04):33-38.
75. 丁杰,蔡苏,江丰光,余胜泉.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创新与跨学科研究——第二届STEM国际教育大会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2):41-48.
76. 陈敏,余胜泉.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开放共享课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新发展”课程教学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02):49-59.
77. 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4(03):98-105.
78. 杨现民,程罡,余胜泉.学习元平台的设计及其应用场景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03):55-61.
79. 陈德怀,林建祥,吕赐杰,江绍祥,祝智庭,黄国祯,余胜泉,顾小清,陈文莉,黄龙翔,王其云.这个领域,如何认定好的学术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34(02):5-15.
80. 杨现民,余胜泉,张芳.学习资源动态语义关联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3(01):70-75.
81. 陈玲,张俊,刘希,余胜泉.教师区域网络协同备课中的协作脚本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47-52.
82. 吴焕庆,丁杰,余胜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06):94-99.
83. 叶荣荣,余胜泉,陈琳.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9):104-112.
84. 刘禹,陈玲,余胜泉.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08):57-61+77.
85. 余胜泉,张洪锐.课堂网络教学环境对学生视力的影响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7):22-27.
86. 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5-14.
87. 王志军,余胜泉.网络教学平台的选择和分析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5):36-42.
88. 高辉,程罡,余胜泉,杨现民.泛在学习资源在移动终端上的自适应呈现模型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04):122-128.
89. 曹培杰,余胜泉.从游离到消融:技术进入教学的质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4):98-105.
90. 曹培杰,余胜泉.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4):21-27.
91. 刘俊生,余胜泉.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01):92-97.
92. 刘俊生,余胜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的领域与趋势[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01):19-24.
93. 刘军,邱勤,余胜泉,希建华.无缝学习空间的技术、资源与学习创新——2011年第十届mLearn世界会议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1,17(06):8-19.
94. 马宁,陈庚,刘俊生,丁杰,余胜泉.《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06):3-9.
95. 余胜泉,陈敏.泛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特征与趋势——以学习元资源模型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06):14-22.
96. 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09):80-86.
97. 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J].中国电化教育,2011(07):1-6+25.
98. 余胜泉,陶丹.技术推动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及其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03):52-56.
99. 陈敏,余胜泉,杨现民,黄昆.泛在学习的内容个性化推荐模型设计——以“学习元”平台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06):13-18.
100. 谭霓,余胜泉,吕啸.网络课程的内容进化机制设计与技术实现[J].远程教育杂志,2011,29(01):80-84.
101. 吕啸,余胜泉,谭霓.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评价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1(02):73-78.
102. 杨现民,余胜泉,王志军.学习元与学习对象的多维比较研究——学习资源聚合模型发展新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06):25-32.
103. 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信息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0(09):72-78.
104. 冉敏,余胜泉.小学移动英语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0(09):58-63+80.
105. 王志军,余胜泉.基于EduTools的网络教学平台测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04):73-78.
106. 袁华莉,余胜泉.网络环境下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07):13-22.
107. 彭飞,余胜泉,谭霓,刘军.面向职业教育的行动导向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03):173-180.
108. 蔡苏,余胜泉.从Sloodle看三维虚拟学习环境的发展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02):98-104.
109. 马宁,余胜泉.面向过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评价及成熟度模型建构[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01):13-17.
110. 杨丽娜,余胜泉.交际教学法在英语移动学习中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04):46-50.
111. 程罡,徐瑾,余胜泉.学习资源标准的新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发展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09,17(04):6-12.
112. 余胜泉,赵兴龙.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9(08):33-40.
113. 余胜泉,程罡,董京峰.e-Learning新解:网络教学范式的转换[J].远程教育杂志,2009,17(03):3-15.
114. 袁华莉,杨现民,余胜泉.英语词汇情景化认知工具的设计与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06):44-49.
115. 刘军,余胜泉.移动英语学习资源包的设计和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05):64-68.
116. 程罡,余胜泉,杨现民.“学习元”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02):27-36.
117. 孙圆媛,江晓明,余胜泉.基于手持设备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03):46-49.
118. 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01):47-53.
119. 何克抗,余胜泉,吴娟,马宁,赵兴龙,袁磊,齐媛.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02):5-18.
120. 赵兴龙,余胜泉.“双重”导向视域中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9(01):42-46.
121. 孙众,余胜泉.开放视野:让教师在教学评价中走向专业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06):84-88.
122. 马宁,余胜泉.信息时代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8(05):1-7.
123. 谢晓林,程罡,刘琦,余胜泉.面向教育行业的信息化知识库系统的框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04):9-13+34.
124. 梁文鑫,余胜泉,吴一鸣.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描述与促进策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8(01):18-21+17.
125. 余胜泉,杨现民.辨析“积件”“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60-65.
126. 余胜泉,陈玲.1:1课堂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7(11):25-29.
127. 谢非,余胜泉.中学混合式学习的教学实施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7(11):79-83.
128. 谢晓林,余胜泉,程罡,黄烨敏.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7(05):12-25.
129. 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06):7-18.
130. 陈杰,陈玲,余胜泉.网络环境下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改善措施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05):67-70.
131. 余胜泉,刘军.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07(05):64-69.
132. 吴娟,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70-72+77.
133. 梁文鑫,余胜泉.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6(07):19-21.
134. 余胜泉,程罡.教育信息系统的进化与互联[J].中国电化教育,2006(05):88-92.
135. 余胜泉,陈莉.构建和谐“信息生态” 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J].中国远程教育,2006(05):19-24+78.
136. 余胜泉,张泽.E-learning时代高校教材的立体化出版[J].中国大学教学,2006(02):56-59.
137. 马宁,余胜泉.区域性教育资源建设与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2006(02):66-71.
138. 余胜泉,孙众.当代网校的困境与求存之道[J].中国远程教育,2006(01):59-63.
139. 余胜泉,马宁.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14-19.
140.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9-24.
141. 余胜泉,路秋丽,陈声健.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50-56.
142. 余胜泉,李世亮,谢晓林.在线测试分析与数据挖掘系统的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05(05):74-79.
143. 孙迪,余胜泉.建构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板[J].开放教育研究,2005(02):71-77.
144. 黄勇,张平,余胜泉.城域教育网信息交换模型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5(03):87-90.
145. 余胜泉,陈玲.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再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5(02):21-26+43.
146. 路秋丽,余胜泉.面向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5(01):75-80.
147. 余胜泉.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4(20):39-41.
148. 余胜泉.网校临危如何应变[J].中国远程教育,2004(20):56-59+6.
149. 余胜泉,杨琰华.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校校通”的“通”途[J].电化教育研究,2004(06):41-46.
150. 张京彬,余胜泉.E-Learning在中国企业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3(24):55-57.
151. 余胜泉.移动学习——当代E-Learning的新领域[J].中国远程教育,2003(22):76-78.
152. 余胜泉.从网络互联到应用互联[J].中国远程教育,2003(20):76-78.
153. 余胜泉,朱凌云,曹晓明.教育资源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3(09):96-99.
154. 余胜泉,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3(06):3-8.
155. 余胜泉,夏巍峰.解读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3(10):18-22+8.
156. 余胜泉.国外网络教育的评价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2003(08):23-25.
157. 余胜泉,朱凌云.《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3(03):51-55.
158. 余胜泉,林君芬.2002年教育信息化应用回顾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02):5-12.
159. 余胜泉,马宁,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J].中学语文教学,2002(11):4-5.
160. 余胜泉,马宁,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方式[J].语文建设,2002(11):44-46.
161. 陈天,余胜泉.知识管理与网络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05):63-65.
162. 陈天,余胜泉.学习对象开发工具的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2(04):29-35.
163. 余胜泉,吴娟,李文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教学改革的先锋——“四结合”教改试验研究项目的回顾与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02(03):36-43+46.
164. 孙众,余胜泉,徐凤军.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常见误区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2(03):63-65.
165.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2(02):53-55.
166. 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01):9-13.
167. 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与功能[J].中国电化教育,2001(08):60-63.
168. 余胜泉.典型教学支撑平台的介绍[J].中国远程教育,2001(02):57-61.
169.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7-13.
170. 张京彬,余胜泉,何克抗.网络教学的非量化评价[J].中国远程教育,2000(10):48-52.
171. 马宁,余胜泉,何克抗.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0(10):7-11.
172. 余胜泉,何克抗.网络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00(09):53-57+64.
173. 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系统[J].中国电大教育,1999(06):19-23+61.
174. 余胜泉,何克抗.基于Internet的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1998(04):58-61.
出版图书
论文发表
1. Lishan Zhang, Yuwei Huang, Xi Yang, Shengquan Yu* & Fuzhen Zhuang (2019) An automatic short-answer grading model for semi-open-ended question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DOI: 10.1080/10494820.2019.1648300
2. Axi Wang, Shengquan Yu*, Minhong Wang & Ling Chen (2019) Effects of a visualization-based group awareness tool on in-service teachers’ interaction behaviors and performance in a lesson study,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DOI: 10.1080/10494820.2019.1610454
3. Qi Wang, Guozhu Ding & Shengquan Yu* (2019) Crowdsourcing mode-based learning activity flow approach to promote subject ontology generation and evolution in learning,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7:7, 965-983, DOI: 10.1080/10494820.2018.1509875
4. Duan, J. , Xie, K. , Hawk, N. A., Yu, S*. and Wang, M. (2019), Exploring a Personal Social Knowledge Network (PSKN) to aid the observation of connectivist interaction for high‐ and low‐performing learners in connectivist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50: 199-217. doi:10.1111/bjet.12687
5. Wu, P., Yu, S*., Ren, N. et al. Development of a visual e-learning system for supporting the semantic organ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pen learning content. Multimed Tools Appl 77, 17437–17456 (2018). https://doi.org/10.1007/s11042-017-5312-7
6. Pengfei Wu, Shengquan Yu*, Dan Wang.(2018).Using a Learner-Topic Model for Mining Learner Interest in Open Learning Environment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Volume 21, Issue 2, 2018, Pages 192-204.
7. Xianmin Yang, Shuqiang Song, Xinshuo Zhao & Shengquan Yu (2018) Understanding user behavioral patterns in open knowledge communities,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6:2, 245-255, DOI: 10.1080/10494820.2017.1303518
8. Zhang, L., Yu, S*., Li, B, & Wang, J. (2017). Can Students Identify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Solve a Proble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 (4), 288–299.
9. X Yang, X Guo, S Yu,Student‐generated content in college teaching: content quality, behavioral pattern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32 (1), 1-15
10. Min Chen, Feng Kuang Chiang, Ya Na Jiang, and Sheng Quan Yu*,A context-adaptive teacher training model in a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Vol. 25 , Iss. 1,2017,Pages 113-126
11. Min Chen, Sheng Quan Yu* & Feng Kuang Chiang,A dynamic ubiquitous learning resource model with context and its effects on ubiquitous learning,Volume 25, Issue 1, 2017,Pages 127-141
12. Yang, X., & Yu, S*. (2015). Designing a Resource Evolution Support System for Open Knowledge Communities. Educational,Technology & Society, 18 (4), 385–400.
13. Feng-Kuang Chiang, Gaoxia Zhu, Qi Wang, Zhenfeng Cui, Su Cai andShengquan Yu*,Research and trends in mobile learning from 1976 to 2013: A content analysis of patents in selected databas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Volume 47,Number 6, November 2016
14. Pengfei Wu, Shengquan Yu*,Design of a Novel Intelligent Framework for Finding Experts and Learning Peers in Open Knowledge Communities, Transactions on Future Intellig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2015,Volume 1,Issue 2 ,e4
15. Yu, S*., Yang, X., Cheng, G., & Wang, M. (2015). From Learning Object to Learning Cell: A Resource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8 (2), 206–224.
16.Xianmin Yang, Qin Qiu, Shenqguan Yu*, & Tahir Hasan ,Designing a trust evaluation model for open-knowledge communities,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Volume 45, Issue 5, Pages 880-901, September 2014;
17. Xianmin Yang, Shenqguan Yu, & Zhong Sun. The effect of collaborative annotation on Chinese reading level in primary school of China [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3, 44(1):95-111. 2013/1
18. Shengquan Yu,Minjuan Wang,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for the Rural Schools (MDEPRS) of China: Recent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Vol. 22, issue 4, page 273~283.2006;
19. Yu, S. Q., Wang, M. J., & Che, H. Y. (2005r),An exposition of the crucial issues in China’s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3 (4), 88-101。
专利与软件
(一)发明专利
1. 一种基于协同过滤思想的学习者学科总测成绩预测系统及方法,发明人:余胜泉、卢宇、杨博达、李葆萍,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710454618.9
2. 一种基于单词认知状态模型适应性学习系统及方法,发明人:余胜泉、汪丹、王琦,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710028410.0
3. 一种基于网络学习环境的资源推荐系统及方法,发明人:余胜泉;卢宇;庄梓君;李葆萍,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710799698.1
4. 一种基于时序语义图欺诈监测与预警方法,发明人:余胜泉;陈阳,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610407935.0
5. 一种表征学习者在特定领域知识学习掌握状态的在线学习认知地图生成系统及方法,发明人:余胜泉;万海鹏;李小文;孔令军,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610797877.7
6. 一种基于模块相对位置的信息组合系统,发明人:余胜泉;邱勤;朱高侠,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 2015 1 0263393.X
7. 一种融合电子备课系统及方法,发明人:余胜泉;汪晓凤;万海鹏;蔡苏, 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410448646.6
8. 一种社会化的作业批阅和学生学习过程信息记录系统及方法,发明人:余胜泉;蔡苏;王琦,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410226210.2
9. 一种磁场可视化及交互方法 蔡苏; 发明人:余胜泉;林成龙;孙羽辰;李巧慧,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1410027617.2
10.一种面向开放知识社区的内容编辑智能审核方法, 发明人:杨现民;余胜泉, 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 【专利号】ZL 2012 1 022 6210.2
11.一种基于Quardtree的三围模型纹理压缩编解码方法,发明人:蔡苏;余胜泉;专利权人: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ZL200810240404.2
12.一种凸透镜成像虚拟实验制作方法,发明人:蔡苏; 余胜泉; 高梦楠; 王伟; 吴娟,北京师范大学,【专利号】 ZL201110385549.3;
(二)软件著作权
1. 基于知识关系网络的移动学习平台软件 [简称:SKN移动学习平台],登记号: 2014SR168603
2. vCLASS云课堂移动学习软件 [简称vCLASS云课堂]1.0,登记号:2014SR159892
3. 看见平台 [简称:看见]V1.0,登记号: 2014SR158607
4. 微课制作软件 [简称:微课工具]V1.0,登记号:2014SR160042
5. 学习元云课堂移动学习软件 [简称:学习元云课堂]V1.0,登记号:2014SR159895
6. 教育资源地图软件[简称:教育资源地图] V1.0,登记号:2017SR168184
7. 适应性英语单词学习软件(Android版)[简称单词导师]V1.0,登记号:2017SR168636
8. 基于计算机自动批阅技术的学习软件(Android版)[简称:批阅助手]V1.0,登记号: 2017SR387319
9. 基于计算机自动批阅技术的学习软件(ios版)[简称:批阅助手]V1.0,登记号: 2017SR387636
10. 基于计算机自动批阅技术的学习软件(Web版)[简称:批阅助手]V1.0,登记号: 2018SR128090
11. 好双师在线辅导系统(PC版)V1.0,登记号:2018SR0043619
12. 好双师在线辅导系统(iOS版)V1.0,登记号:2019SR0044477
13. 好双师在线辅导系统(Android版)V1.0,登记号:2019SR0042482
14. 教师教学素养及能力提升在线课程学习平台V1.0,登记号:2019SR0832105
15. 师德涵养在线课程学习平台(Android Q版)[简称:师德涵养]V1.0 ,登记号:2019SRO832091
16. 师德涵养在线课程学习平台(iOS版)[简称:师德涵养]V1.0,登记号:2019SR0832096
17. 问题解决能力在线测评系统[简称:PSAA]V1.0,登记号:2019SR0832904
18. 智慧学伴学科能力及核心素养智能分析报告生成系统V1.0,登记号:2019SR0832109
19. 智慧学伴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Android版)[简称:智慧学伴]V1.0 ,登记号:2019SR0832919
20. 智慧学伴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iOS版)[简称:智慧学伴]V1.0,登记号: 2019SR0833626
21. 智慧学伴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web版)[简称:智慧学伴]V1.0,登记号: 2019SR0832933
22. 智慧学伴中高考选考科目及志愿填报智能辅助分析系统V1.0,登记号:2019SR0832100
主要出版物
1. 余胜泉,《人工智能+教育蓝皮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ISBN:9787303260850
2. 余胜泉,《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学习元的理念、技术和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ISBN:9787303261093
3. Shengquan Yu ,Mohamed Ally, Avgoustos Tsinakos,《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Pedagogies in the Curriculum》,Springer出版社,2020年1月,ISBN 978-9811506178
4. Shengquan Yu, Hannele Niemi,Jon Mason,《Shaping Future School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Springer出版社,2019年9月,ISBN 978-981-13-9438-6
5. 余胜泉,《互联网+教育:未来学校》,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3,ISBN 978-7-121-36043-5;
6. 余胜泉等,《中国教育改革开放40年:教育技术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ISBN 978-7-303-24409-6;
7. Shengquan Yu,Mohamed Ally,Avgoustos Tsinakos, Mobile and Ubiquitous Learning-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DOI:https://doi.org/10.1007/978-981-10-6144-8,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Ltd. 2018, Print ISBN:978-981-10-6143-1, Online ISBN:978-981-10-6144-8
8. Yu ShengQuan, A Resource Organization Model for Ubiquitous Learning in a Seamless Learning Space, Book Title:Seamless Learning in the Age of Mobile Connectivity,Book Part:Part II, Pages: 141-158, Copyright 2015, DOI:10.1007/978-981-287-113-8_8, Print ISBN:978-981-287-112-1, Online ISBN: 978-981-287-113-8: Publisher:Springer Singapore
9. 《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3-1, ISBN:9787304050429
10. 《教学软件设计指导手册》,余胜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ISBN 978-7-302-25026-5
11.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技术与新理念》,余胜泉、马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12.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数学,余胜泉、王光生,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13.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语文,余胜泉、陈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14. 《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设计与点评——英语,余胜泉、孙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ISBN 978-7-5309-5300-6;
1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库》(小学低年级段),孙众、马宁、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库》(小学中高年级段),陈玲、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1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堂教学案例库》(初中段),吴娟、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1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余胜泉、吴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19. 《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研究优秀综合案例(上、下)》,何克抗、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ISBN 7-89493-732-0
20. 《网络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研究优秀综合课例》,刘小明、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
21. 《面向新课改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秀课例》,杨晓勤、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22. 《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余胜泉、张建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23. 《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师范学校教材),刘启明主编,编写第六、七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2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综合课例》,余胜泉、吴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25.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余胜泉、林君芬、吴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6. 《教育技术学》,何克抗编,编写第九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27.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秀综合课例》,余胜泉、吴娟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
28. 《网络新生活》,大型信息技术科普丛书,一套5本,包括基础篇(《触网启航》)、教育篇(《学海网舟》)、娱乐篇(《交网情深》)、商务篇(《网市悠悠》)、上网速查篇(《上网一点通》),余胜泉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10;
29. 《非线性编辑系统》,余胜泉、杨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1;
30.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何克抗,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31.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三年制职业高中公共计算机课教材),何克抗,余胜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2. 《计算机辅助教学》,何克抗主编,编写了有关Internet的部分的内容,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3.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计算机课教材),何克抗主编,编写了第三部分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4. 《信息网络与教学》,黄荣怀、余胜泉,编写第六章至第十章,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35. 《Microsoft TCP/IP网络互联》(译著),黄荣怀、张玉洁、余胜泉,负责组织翻译小组、第一稿的统稿工作,并翻译第九至十三章,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承担的研究项目
1. 2020.10-2020.12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智慧化科技传播研究,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负责人余胜泉。
2. 2020.7-2020.12 疫情对首都教育影响研究,北京市市级重点研究课题项目,北京市教工委,负责人余胜泉。
3. 2020.4-2020.6 5G、大数据、人工智能条件下的有效教与学方式研究,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余胜泉;
4. 2020.4-2020.6 疫情等极端条件下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余胜泉;
5. 2019.11-2020.11 汕尾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汕尾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6. 2019.4-2020.3 联想智慧课堂系统研发项目(vclass),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胜泉。
7. 2019.3-2019.12 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余胜泉。
8. 2019.1-2021.1,证据导向的STEM教育模式研究,北京寓乐世界教育科技有限公,负责人余胜泉。
9. 2018.8-2019.7 大数据助力房山区教育质量改进项目,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人余胜泉。
10. 2017.1-2018.12,促进通州区教师素质提升支持计划(2017-2020)项目,北京市通州区教委,负责人余胜泉。
11. 2018.7-2019.7,大数据助力福州八中教育质量改进项目,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负责人余胜泉。
12. 2017.7-2018.7,大数据助力房山区教育质量改进项目,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人余胜泉。
13. 2017.7-2018.7,北京市房山区教师理命题能力提升项目,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人余胜泉。
14. 2017.10-2020.20, “移动学习”教育部-中移动联合实验室建设二期,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国移动通讯集团公司资助,负责人余胜泉。
15. 2017.12-2018.12,教育放管服改革领域的“互联网+教育”问题研究,主管部门:教育部政法司,负责人余胜泉。
16. 2017.9-2019.9,《广州市荔湾“中国特色创客教育”试验区》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17. 2017.1-2020.1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互联网+”教育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6JZD043,项目合同号:16JZDH043,主管部门:教育部社科司,负责人余胜泉。
18. 2016.7-2017.7,基于证据的学习方法机理与国际比较研究(71641017),主管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人余胜。
19. 2016.8-2017.8,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试验研究——促进技术与教学的双向融合研究,项目委托: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负责人余胜泉。
20. 2015.11-2017.11,“互联网+”促进学校品质提升试验研究,项目委托:教育部基础一司,负责人:陈海东,余胜泉。
21. 2015.8.1~2020.12.30,“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支持部门:北京市教委,负责人余胜泉。
22. 2015.12.1~2016.7.30,惠州“智慧教育”实施规划编制,项目支持部门:广东省惠州市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23. 2015.1.1~2015.12.30,网络课堂的深度学习行为研究,项目支持部门:北京市教委,负责人余胜泉。
24. 2015.1.1~2015.12.30,教育信息化对教育革命性影响的内涵、标志和路径研究,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科技司,高校科技战略(教育信息化)研究课题,负责人余胜泉。
25. 2015.3.15~2015.12.30,荔湾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项目支持部门: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信息中心,负责人余胜泉。
26. 2014.11.1~2015.12.30,基于101平板的互动教学系统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支持部门:福建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胜泉。
27. 2014.10.1~2015.12.30,支持多种语言学科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平台研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度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招标项目“面向中小学的智能语音教学产品及系统研发和产业化”所属子课题,项目支持部门: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胜泉。
28. 2014.3~2014.12,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制定,项目支持部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负责人余胜泉、吴娟。
29. 2014-1~2014-5,南山教育云综合服务平台设计,项目支持部门: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技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余胜泉。
30. 2014.4~2016.4,海淀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调研规划,项目支持部门:北京中海纪元网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胜泉。
31. 2014.1~2014.12,高等院校移动学习发展研究,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余胜泉。
32. 2014.3-2014.12,基于平板电脑的创新教学的研究,项目支持部门:英特尔半导体(美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负责人余胜泉。
33. 2013.-2016.1,教育部综合专业改革项目《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余胜泉。
34. 2013.9-2016.7,《移动云课堂——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项目,项目支持部门: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负责人:马宁、余胜泉。
35. 2013.7-2014.7,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学科资源深度聚合研究——师生虚拟课堂网络行为分析,项目支持部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人:余胜泉。
36. 2013.5-2013.12,《海淀智慧教育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制订》,项目支持部门:中海纪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负责人:余胜泉。
37. 2010.11-2015.7,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建设面向农村的教育开放学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04-207-283),项目支持部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董奇、余胜泉。
38. 2012.5-2015.5,《技术革新未来教学的探索研究》,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基础二司,负责人何克抗、余胜泉。
39. 2012年~2016年,“荔湾区绿色教育信息生态”项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与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全面合作框架协议,项目支持部门: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负责人余胜泉;
40. 2012-2019,“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跨越式教学试验”项目甘肃陇南推广项目,项目支持部门: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负责人何克抗、余胜泉;
41. 2012.9-2015.12,移动学习平台开发及其应用示范(“移动学习”教育部-中移动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国移动通讯集团公司资助,负责人余胜泉。
42. 2012.3-2014.3,《基于“一对一”数字终端的未来学习创新》,项目支持部门: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43. 2011.12-2013.12,区域性数字化智慧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与应用推进研究,深圳市福田区教育信息中心,负责人余胜泉。
44. 2012.1-2015.1,《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20110003110029),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余胜泉。
45. 2011.12-2012.7,《平板电脑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应用研究》,项目支持部门:北京亮点时间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胜泉。
46. 2011.3-2012.1,《日电平板电脑教学应用及其支持技术研究》,项目支持部门:NEC中国研究院,负责人余胜泉。
47. 2011.1-2012.1,《教育信息化远程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项目支持部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负责人余胜泉。
48. 2011-2013,《同一起跑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农村学校阅读教学项目》,项目支持部门:陈一心家族基金会,负责人陈玲、余胜泉。
49. 2011-2013,《同一起跑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项目》,项目支持部门:赠予亚洲基金会,负责人马宁、余胜泉。
50. 2011.1-2013.12,《泛在学习的资源组织模型及其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61073100 ,主管部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人余胜泉。
51. 2011.2-2011.12,《广州市荔湾区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设计》,主管部门是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52. 2010.1-2011.12,《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远程教育系统开发项目技术咨询》项目,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负责人吴娟、余胜泉。
53. 2010.1-2011.12,《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远程教育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负责人蔡苏、余胜泉。
54. 2010.1-2013.1,《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重点项目,负责人余胜泉。
55. 2009.8~2011.3, 《4A网络教学平台软件系统(三期)研发》,主管部门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人余胜泉。
56. 2009.1~2009.10,《高等教育出版社学习卡统一账户系统开发》,主管部门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人余胜泉。
57. 2008.8~2010.12: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一对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效率提升研究》(DCA080114),主管部门是教育部,负责人余胜泉。
58. 2008.3~2008.9,《深圳市南山区教育信息网应用系统咨询与整体规划方案设计》,主管部门是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59. 2008.7~2008.12,《深圳市福田区教育信息综合平台整体方案规划与设计》,主管部门是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60. 2007.9~2009.9,承担了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总体方案规划设计》项目,对网络学院未来的教学平台、教务管理平台、信息平台、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等进行整合与发展规划,设计了详细的技术方案,项目负责人余胜泉。
61. 2007.9~2011.9,承担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媒体学习超市》总体设计与规划工作,并具体负责其中异步学习平台、超子(学习元)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项目负责人余胜泉。
62. 2006.3~2009.3,《4A网络教学平台跨平台改造、升级开发》,主管部门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人余胜泉;
63. 2006.9~20011.9,《利用教育技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研究及推广项目》,主管部门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项目负责人是何克抗、余胜泉教授,组织具体工作。
64. 2005.12~2010.12:承担中央电教馆规划重点课题《手持式网络学习系统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研究》,主管部门中央电教馆,合作单位是诺亚舟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余胜泉;
65. 2005.6~2006.7:承担佛山市教育局的《佛山市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系统设计与开发》,主管部门是佛山市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66. 2005.4~2006.6:承担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的《新课程探究性教育资源建设》,主管部门是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负责人余胜泉;
67. 2005.5~2006.5:承担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的《学科主题资源网站建设与区域性教育资源整合》,主管部门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负责人余胜泉;
68. 2004.4~2004.12:承担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规范的研究与网络课程开发模板的设计》,主管部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人余胜泉;
69. 2004.4-2004.12:承担佛山市《佛山市干部在线教育系统设计与开发》(FS40112009D)主管部门是中共佛山市委组织部,负责人余胜泉;
70. 2002.7~2004.6: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波谱库总体系统建设及水体波谱分库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子项《波谱数据库总体方案设计与技术实现》,主管部门是科技部,负责人余胜泉;
71. 2002.4~2003.4:承担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网络教育关键技术及示范工程”中的子项《评价分析与数据挖掘工具研究》,主管部门是科技部,负责人余胜泉;
72. 2003.9-2005.9: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BCA030017),主管部门是教育部,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73. 2005.9-2012.9:《广州市荔湾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在小学英语、语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跨越式教学法实施研究,实现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74. 2003.9-2005.9:《佛山市禅城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在小学英语、语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跨越式教学法实施研究,实现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75. 2002.12-2008.12:《深圳市南山区信息技术环境下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该项目主要通过在南山区实施信息化教学指导、教育资源整合等措施,整体推动南山区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76. 2002.10-2008.10:《广州市东山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在小学英语、语文、信息技术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及跨越式教学法实施研究,实现这三个学科教学的跨越式发展,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77. 2001.12-2002.12: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多媒体作业系统研究》,项目主管单位是教育部科技司,该项目已于2003年7月经通过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负责人为沈复兴、余胜泉。
78. 2001. 2-2002.2:承担北京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网络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79. 2001. 2-2001.10:承担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80. 2001. 6-2001.12:承担学科四结合总课题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综合课例》研究与开发项目,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81. 2001.5-2002.4:《东莞地区教育信息网络设计与实施》,该项目主要内容是建设东莞地区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并开发东莞办公自动化系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网络信息系统。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孙波、余胜泉。
82. 2002.2-2002.10:《佛山地区教育信息网络二期工程设计与实施》,该项目主要对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硬件设备进行全面升级、统一开发佛山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系统、教育行政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并对佛山地区的学校主干教师进行全面的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孙波。
83. 2002.4-2002.6:《珠海市教育信息网络总体规划》,设计了整个珠海市全市教育信息网络的规划方案,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84. 2000.12-2002.12: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多媒体课件点播系统研究》,项目主管单位是教育部科技司,项目负责人为何克抗、余胜泉。
85. 2000.12-2002.12:主持现代远程教育标准研究项目:《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研究(资源、管理系统、课件互换标准)》,项目主管单位是教育部科技司,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86. 1999.4-2001.6: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项目:《国家远程教育支撑系统开发》的研究,该系统是国内最早研发和发布的网络教学平台;何克抗、余胜泉主持,为项目实际负责人,负责总体设计与开发。
87. 1999.9-2001.6:承担国家远程教育工程中的研究项目:《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研究,教育部于2000年4月将该项目转为正式研究项目,何克抗、余胜泉主持,实际主持编写《国家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已于2000年5月由教育部正式发布;
88. 1999.9-2000.9:创办免费的在线学术杂志《教育技术通讯》(http://www.etc.edu.cn),该在线杂志已成功发布三十多期,并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211建设项目支持。该杂志曾在教育技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认同,项目负责人为余胜泉。
89. 1999.8-1999.11:主持开发《基于WEB的通用题库系统》,采用ASP(Active Server Pages)和COM组件对象模型技术开发,后台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获首届中国互联网络应用程序设计大赛(Intel公司与中国电信主办)教育教学类一等奖。
90. 1999.1-2000.9: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佛山地区教育信息网络设计与实施》,该项目有三个重点目标:一是建设覆盖整个佛山地区的教育信息网络,建设佛山教委的信息中心;二是开发佛山教委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三是开发网络教学的支持系统。何克抗、孙波、余胜泉主持,负责系统的总体设计,并实际主持教学支持平台的开发。
参考资料
余胜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2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