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字节翁,元代海阳县光德乡清远都(今大埔河东片)人。元世祖至元年间进士。时元政酷烈,民多逋赋,守臣请剿之,英诣军门,愿捐资代完,赖以全活者数千家。又建义学、修桥梁,以清远田庄一区给乡人之贫者,以小榕田庄一区施开元寺僧。历官至封州(广东省封开县)节度判官。后迁居黄岗。
余英,字节翁,元代海阳县光德乡清远都(
大埔县河东片)人。元世祖至元年间
进士,历官至封州(广东省封开县)判官。时百姓逃避赋税者甚多,地方政府报请军门欲行清剿,英亲至军营交款代百姓完清赋税,百姓赖以保全生命者达数千家。英又捐款建义学、修桥梁,且献清远田庄一处,供贫苦乡人谋生,另一处给潮州开元寺为寺产(大埔旧志载:“开元寺租有古野乡田118.1亩,高陂乡田100亩,阴那乡田786亩。民国元年(1912)该田租停征。九年,潮梅筹饷局派员到县会同知事曾仲宣将田变卖。”故所施实在何处,无可查考)。英原为清远都人,后迁居黄冈(今饶平县黄冈镇),及两处分属大埔、饶平两县,其裔孙遂为饶平县人。
余英(公元1257-1322),字文英, 号节翁, 生于南宋宝祐五年,原姓名黄言。祖父黄龙,字潜善, 进士,曾任过广州剌史。父黄久兴,创居于惠州归善(今属惠州)。言系闽粤两省黄氏所共尊之始祖、 俗传生21子之黄峭公九世孙。成淳十年(1274), 元军大举南下,宋室倾危。黄言因祖父原为宋室大臣,诚恐元军至而诛及,辗转到潮州海阳县弦歌都避难。其所依之严寨居田里(今饶平县新丰扬康)富媪,虽家境殷实,但丈夫余菘过早谢世,由丈夫之元余荪次子余玖过继,而余玖却另创业于清远都(今大埔县)。 黄言长得一表人才,“赋性卓异,美姿容,面赤如朱,慷慨好义”,老媪视其为亲生,改名为余英,成为余氏靖公派下七世孙菘公螟蛉子,列八世裔孙。
余英善于经营, 置田买地,创弦歌、清远两都(今饶平北至大埔县南)田业。 他热心公益事业:为防盗寇为村里建砦栅;为发展瓷业而修通九村至三饶的道路;为兴教育才而办义学。一生善举无数,感人至深的要算是“捐赀活众”。
余英进严寨里的第六年,宋亡。越三年,即至元二十年(1283),海阳县光德乡弦歌都诸堡以及太平乡宣化都诸栅,由屯田(即官田)转为民耕所欠粮赋,连同境内其他乡堡所欠饷银,自元一统以后,已经累欠三年, 计粮饷达万石、赋银达万两以上。乡民无能力缴纳这么多粮食和银两,纷纷逃逸。其时,滦州都(今属大埔县)神泉村茶山下,有一姓涂名侨的人,自称侍郎,聚众筑域,号称涂寨,私征赋税,专门与官府对抗。于是,地方官吏报请朝廷派兵镇压。第二年(1284)朝廷派蒙将月的失迷为安抚使,其目的一为讨伐涂寨,二为清剿逃赋欠粮者。元政的残暴酷烈,经数年的统治,民已尽知。面对百姓将惨遭杀戮之灾,余英于心不忍,亲自上潮州路(潮州府于至元十七年改为潮州路)谒见达鲁花赤(汉语为总辖)月的失迷,面陈乡民欠粮逋赋,绝非“悍嗜利,蛮横抗拒”,恳请首领体察民情,并表示自己愿意代乡民交纳所欠全部粮赋万石粮、万两银。由于他慷慨付出,才使数千户乡民免遭元兵的屠杀劫夺,保全其生命财产。这一年冬天,元军剿平涂寨,而对余英代为交纳粮赋的乡民却秋毫无犯。这就是后来清朝乾隆相国蔡新所颂扬的“捐赀活众”。对此,《潮州府志》和《饶平县志》分别记载:“时元政酷烈, 民多过赋,守臣请剿,英捐已资代纳,全活数千家”,“英慨然诣军门具陈,捐已资尽输宿税,民赖全活者,万众感德之”。
后来,余英又把自家属下产业,每年可收租三千石白米的小榕(今饶平县东山镇)庄田一千五百亩,捐给潮州开元寺,作为禅寺开支费用,被称为“合粟施僧”。捐赀活众和舍粟施僧,一时轰动潮州,吏民无不称赞余英慷慨好义。适逢元朝廷多次下诏,寻访“才德高远,深明治道”的有才干之人,以备录用。因余英声名卓著,又通读书史,众望所归,就被地方向朝廷举荐,赐为进士,并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被派往广东封川(今属肇庆市)任节度判官。
数年后,余英辞官离任归田,仍回严寨故里。大德九年(1305),余英另置庄田予侄黄有聪自行开基立业,以继黄氏一系, 又将清远、上饶两都的田园赠送给乡中贫困者, 然后带着家人辞别居住30多年、地处偏僻山林的严寨里,迁到宣化都黄冈堡(今黄冈镇)颐养天年,成为饶平县余氏凤岗派衍一世祖。余英享年六十六岁。他一生苏枯赈困,靡善不臻,成为后世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