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2月生,汉族。现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发展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地学哲学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
环境伦理学研究会理事长。
人物经历
1962年
武汉大学哲学系毕业,1966年中国科学院哲学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
70年代以来,从事环境哲学、
生态哲学、
生态伦理学研究,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有《生态学哲学》等8种,这些著作提出了一些创新性概念,如“生物工程”、“
工业生态学”、“生态工艺”、“仿圈学研究”、“生态价值”、“生态文化”、“灾害生态学”等,这些新概念有些已在国民经济建设实践中有所应用。
一、提出创新性观点的主要论文:
1,《生态方法是环境科学的重要方法》,载《
中国环境科学》,1981年第6期,提出“生态工业”概念。
2,《仿圈学的意义和任务》,载《中国环境科学》,1982年第2期,提出“仿圈学”概念。
3,《生态观与生态方法》,载《生态学杂志》,1982年第1期,提出“生态工艺”概念。
4,《生态学中的价值概念》,载《生态学杂志》,1987年第2期,提出自然资源有经济价值的“生态价值”概念。
5,《生态文化问题》,载《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年第4期,提出“生态文化”概念。
6,《建筑的生态设计》,载《中国建筑:评释与展望》,1989年,提出“生态建筑”概念。
7,《应重视灾害生态学研究》,载《生态学杂志》,1990年第6期,提出“灾害生态学”概念。
8,《走出人类中心义》,载《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7期。
二、主要著作:
1,《生态学的信息》,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2,《当代社会与环境科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4,《惩罚中的醒悟:走向生态伦理学》,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全球研究及其哲学思考:“地球村”工程》,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
6,《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7,《创造美好和生态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8,《走出人类生存的困境》,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
9,《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高科技挑战道德》,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11,《生态哲学》,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生态文化论》,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获奖记录
《生态伦理学与新的林业范式》获林业部等6部委“森林大奖”二等奖;《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获“五个一工程”奖。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