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青松,中国现代天文学家,1897年9月4日出生于福建厦门,1978年10月30日病逝于美国马里兰州。曾经获得土木建筑学士学位、天文学硕士学位、天文学博士学位。曾经担任厦门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美国马里兰州胡德学院教授兼该院威廉斯天文台台长等职务。
简介
余青松(1897~1978)
中国
天文学家。1918年赴美国
里海大学攻读土木建筑学,获学士学位。此后在美国
匹兹堡大学攻读天文学,1923年获该校硕士学位 。1926年在利克天文台获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任厦门大学教授,1929年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1955年任美国马里兰州胡德学院教授兼该院威廉斯天文台台长,1967年退休。1927年回国后的几年中,发表了有关Be型星的紫外辐射、双子座ζ星的光谱变化、恒星光谱的光度研究等课题的多篇论文。1929年任天文研究所所长后,创建了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938年因
抗日战争,他主持该台的内迁工作,并在昆明东郊建成了昆明凤凰山天文台。
生平
学习生涯
余青松少年时代是在家乡度过的。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
北京)清华留美预备班。公元1918年赴美国,先在里海大学攻读土木建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到美国曼克林提克·曼瑟建筑公司任设计员。公元192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到
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天文,并在阿利根尼天文台台长邱提斯领导下,进行天文观测与研究,较出色地完成了《天鹅座CG星的光度曲线和轨道》的硕士论文,这使他在美国天文界初露头角。后来他又转入加里福尼亚州大学进修,在里克天文台从事恒星光谱研究工作,曾获得该大学的天文学奖学金。余青松以他的精深扎实的基础,踏实苦干的精神,使当时的恒星光谱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创造的
光谱分类法被纳入国外天文学教科书之中。公元1926年就这方面内容完成了博士论文,获
博士学位。因此余青松在国际天文学界名声大作。
回国后
余青松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即使他在国外获得如此高的声誉,并没使他忘记自己的祖国。公元1927年,他毅然回到养育他成长的家乡
福建省,创立厦门大学天文学系,并任首任系主任,教授。
公元
1929年,具有伯乐之明的
高鲁,识得这位“
千里马”,大力推荐余青松接任自己将要离岗的天文研究所所长职务。此后余青松历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中国天文学会会长、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主任委员兼观测组主任、中国天文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另外他还是国际天文协会以及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
抗战时期
余青松步入天文界后,几乎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的,即使在艰苦卓绝的
抗日战争中,也从未停下脚步。余青松以他那超人的智慧和特殊的才能,率领天文界,励精图治,踵事增华。无论是他亲手创建的两座现代化规模的天文台,还是他使得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初具规模,其成就,都是前无古人的。他对开创祖国的现代化天文事业充满着信心。可是,正当他准备为祖国的天文事业继续奋斗的时候,公元1941年,中央研究院以所谓专家须到国外进修为借口,免去了余青松的天文研究所所长职务。面对着这无情的打击,余青松伤心极了。但他此时并没有甩手出国,而是仍旧怀着他那拳拳赤子之心,来到广西桂林,四川重庆负责起光学仪器和教学仪器的研制工作来了。公元1947年,他看到政府的腐败无能,内战连绵不断,痛感报国无门,发展祖国的科学事业无望,便怀着抑郁的心情,被迫离开了祖国。
科学研究
余青松,中国天文学家。他早期对恒星光谱有研究,发表《天鹅座CG星的光变曲线和轨道》、《恒星光谱的光度研究》等论文多篇论文。创建了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在昆明东郊建成了昆明凤凰山天文台。曾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
1897年9月4日生于福建同安,1978年10月30日卒于美国马里兰州。1918年,余青松毕业于清华学堂的留美预备班,同年赴美国雷海大学土木建筑系学习,1921年获学士学位。1922年进入匹兹堡大学改攻天文学和数学,1923年完成的硕士论文《天鹅座CG星的光变曲线和轨道》使他在美国天文界初露头角。此后他又进入
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
192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6年,他对于恒星光谱和光谱分类方面的观测研究成果更是现代对于恒星能量分布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使他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为此他被聘为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第一位中国藉会员。
1926年在美国时,他对A型星光谱中氢原子的连续吸收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测定A型星绝对星等的一种新方法。
1926年在利克天文台获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的几年中,发表了有关Be型星的紫外辐射、双子座星的光谱变化、恒星光谱的光度研究等课题的多篇论文。
1929年,因天文研究所的高鲁向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长推荐,于7月接任天文研究所所长之职。
1938年春,余青松随着天文研究所一起迁到了云南昆明。为了能尽快恢复工作,投入观测,余青松再次亲自勘测设计,组织施工,在东郊凤凰山上建造起了一座新的观测站——凤凰山天文台。此站就是现今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前身。1940年底,余青松辞去了天文研究所所长之职,此后,他在桂林和重庆等地负责光学仪器和教学仪器方面的研究工作。1947年任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后来到
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工作。1955年后任美国胡德学院教授、威廉斯天文台台长。曾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员。早期对恒星光谱有研究。发表《天鹅座CG星的光变曲线和轨道》、《恒星光谱的光度研究》等论文多篇,绘制星图多幅。
1967年退休为名誉教授。晚年时,余青松致力于星图的设计和绘制,他那具有特色的创造性工作曾获广泛的好评,甚至被冠以艺术家的美名。
重大贡献
余青松对
祖国现代天文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创建了当时东亚地区第一流水平的
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和云南省昆明凤凰山天文台。
南京紫金山
公元1929年余青松接任天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长后,秉承高鲁的宏愿,开始着手创建
紫金山天文台的工作。经过天文研究所全体职员的人同努力下,费时五载,于公元1935年,紫金山天文台的建筑工程全部竣工。紫金山天文台的建成,浸透了以所长余青松为首的天文研究所全体人员的心血,充分显示了他们为祖国的现代天文事业艰难创业的精神。
紫金山天文台拔地而起后,轰动了国际天文学界,有不少国外学者慕名而来。
日本京都大学校长,著名的汉学专家新城新藏和几位日本学者到紫金山天文台参观后,站在变星仪室前面,浏览全景,深有感触地说:“日本目 前还没有一个能够建筑这样好的、东亚第一流的天文台的人”
昆明凤凰山
公元1937年,正当余青松准备带领天文研究所进一步开展更系统的观测与研究工作之际,抗日战争爆发了。几经辗转,天文研究所于公元1938年春最后落脚在云南省
昆明市。
余青松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文学家。他不仅对天文专业有很高的研究水平,不仅具有出色的组织才能、建筑设计及工程施工的才能,而且他在工作中经常有所发明与创造。比如公元1936年,中国首次派遣
日食观测队到日本北海道观测日食,由余青松为领队。在准备前往过程中,为避免搬动笨重的转仪钟,他发明了利用留声机的发条,改装成为移动望远镜的动力,来代替转仪钟的功用;又如在筹建凤凰山天文台过程中,由于当时劳力极少,他对变星仪观测室圆顶的设计,不抄袭成法,设计出一种式样既美观,使用也轻巧方便,仅由一个工匠就能承担制作观测圆顶的任务,几个人就能把它上顶装配成功。晚年的余青松还绘制星图,星图绘有经纬线,别具风格,非常精美,刊载在不少天文书籍书;其中最受赞赏的是刊在著名天文学家门泽尔著的《天文学》一书中。门泽尔称他为伟大的艺术家。
虽然余青松后来未能回到祖国,但是鉴于他对祖国现代天文学事业作出的特殊贡献,科学界给他以“中国现代天文学家”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