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本世纪初,鲁迅先生在辑录《古小说钩沉》和撰著《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时,即对佛经汉泽本中保留的大量文学故事颇为重视,精辟地指出:“还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输入。因为晋、宋、齐、粱四朝,佛教大行,当时所译的佛经很多,而同时鬼神奇异之说杂出,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底鬼怪到小说里,使它更加发展起来。”可见佛经故事的文学价值及其自汉魏六朝以来,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自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传入东土(一说更早,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迅速蔓延,四五百年间风靡华夏,隋唐之季尤烈,直与我国的儒、道二教相比肩,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历来维护其统治的精神支柱。然而,做为佛经中的文学故事与佛教的迷信是迥然有别的。何况佛教创生的一个重要目的是
释迦牟尼以众生平等思想反对古印度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因此释氏传播教义便大量拮取佛教尚未生成而民间却已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寓言等淳朴生动的故事。这无疑是释氏的高明之处。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虽然缘起于古印度,广播于世界,然而在印度本土,至公元9世纪前后却渐趋衰微。至13世纪时已归于消亡,近二三百年来才又有所恢复。因此,各种文字传本佛教经籍,传世的命运并不乐观,而我国的语本保留至今的极为丰富。基于此将之做为人类的一种文化遗产,加以慎审妥善地整理推出,当是很有意义的举措。正是本着这种精神,从事人类社会学研究的刘敏杰同志,组织了几 位同仁,从大量佛经典籍中选译出三百余篇简洁活泼的文学故事,结集成《佛经故事》一书,贡献给读者,使之成为人们了解民俗、宗教、社会等学科内容,获得文学享受的有益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