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疲劳,是指在作业过程中,操作者由于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产生作业机能衰退、劳动能力下降,有时伴有疲倦感等自觉症状的现象。作业疲劳是劳动生理的正常表现,疲劳程度的轻重取决于劳动强度的大小和持续劳动时间的长短。
导致因素
(1)劳动条件导致疲劳
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导致疲劳
一是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导致劳动时间过长,劳动负荷过大,工作速度过快,工作体位不良,工作岗位不稳定,夜班连续作业等。以上情况由于消耗劳动者体内大量能量容易导致疲劳。
二是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导致长时间静态作业引起疲劳。静态作业引起疲劳,其原因是劳动时保持相对固定的体位,依据人体局部的肌肉伸长、收缩来进行作业。静态作业虽然能耗水平不高,但由于人体的心血管往往难以维持收缩肌肉中被压血管的稳定血流而使局部肌肉缺氧,细胞代谢产生的乳酸堆积引起疼痛从而导致疲劳,如支持重物、把握工具、压紧加工物件等。
三是因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的不合理导致长时间连续单调的作业引起疲劳。如依附于流水线作业的人员,周而复始地做着单一的工作,这种机器人式的作业,使人容易产生厌烦疲劳,这种疲劳并不是体力上的疲劳,而是大脑皮层的一个部位经常兴奋引起的抑制。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连续单调作业导致疲劳的事实存在,如从事连续单调作业的人员其工作效率往往在接近下班时反而上升了,这就是由于作业人员感到快要从单调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而引起的兴奋所致。
②机器设备、工具设计不合理,不适应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人操作繁杂、不准确,作业中有不安全感和不舒适感,增大人体生理消耗和心理压力,从而导致疲劳。
③不良的工作环境导致疲劳。如光线的过强或过弱产生
视觉疲劳;强烈的振动、噪声,抑制胃功能,减少腺液分泌;高温、高湿导致人体大量出汗,胃液分泌量减少,影响食物
消化等,这些都增加了人体的体力消耗进而导致疲劳。
(2)劳动者的素质引起的疲劳
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劳动者对工作的熟练程度及其对工作的适应性。劳动者身体素质好,心脏承受负荷的能力大,工作中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则容易产生疲劳;劳动者工作熟练,作业中能充分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巧妙地完成所从事的工作,所作的无用功少,体力消耗少,精神压力小,不容易产生疲劳,反之则容易产生疲劳。
(3)劳动动机导致疲劳
现代科技已经证明,人的劳动动机强弱与疲劳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原因是每个人的总能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常量,每个人每天都在不自觉地根据自己需要层次和动机对能量系统进行合理分配,把它们按需要的层次排列,按动机强弱的比例分别分配到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等各个不同方面。不同的人由于认识态度、需要动机等各方面的差异,他们把总能量分配给各方面的能量比例和能量值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不同情景中,由于动机需要和态度等方面变更也会给总能量作出不同分配,一个人分配给工作任务的能量值,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疲劳程度。
与安全生产关系
人在疲劳时,其身体、生理机能会发生如下变化,作业中容易发生事故。
1.在主观方面,人会出现身体不适,头晕、头痛,控制意志能力降低,注意力涣散,信心不足,工作能力下降等,从而较易发生事故。
2.在身体与心理方面,疲劳导致感觉机能,运动代谢机能发生明显变化,脸色苍白,多虚汗,作业动作失调,语言含糊不清,无效动作增加等,从而较易发生事故。
3.工作方面,疲劳导致继续工作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质量下降,工作速度减慢,动作不准确,反应迟钝,从而引起事故。
4.疲劳引起的困倦,导致作业时人为失误增加。根据事故致因理论,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大因素时空交叉的结果。物的不安全状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人的因素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有资料统计,约70%以上的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造成的。
由此可见,消除疲劳,减少失误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可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
5.疲劳导致一种省能心态,在省能心态的支配下,人做事嫌麻烦,图省事,总想以较少的能量消耗取得较大的成效,在生产操作中有不到位的现象,从而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采取措施
消除疲劳,使人保持一种良好状态,减少失误,降低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最大限度预防伤亡事故的发生。根据以上分析,提出解决疲劳问题的以下措施:
1.加强科学管理,改进工作日制度
对于现代化连续性的生产企业,应该最大限度地减轻夜间生产的作业量,以减轻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消耗。
2.根据劳动强度确定相应的工作量
首先对岗位劳动强度进行测定,根据岗位劳动强度指标确定工作量,从而合理安排岗位人员数量。
3.安排适当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由于人不可能长时间连续作业,经过一定时间就会有疲劳,作业效率就会下降,这时如不及时休息,就会容易发生事故。因此为安全考虑,企业的管理部门要根据作业的性质安排适当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要给予作业人员一定的宽裕时间,工作时间内的工作量不宜太大。
4.选择正确的休息方式
工间休息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对于连续、紧张生产的工人,工间休息多以自我调节式的,但不宜播放音乐;对于重体力劳动的作业人员以静止休息为主,但也要配合做些适当的上下肢活动、背部活动,有利于消除疲劳;对于注意力集中和感觉器官紧张的工作应采取上下肢活动及背部活动的休息方式来消除疲劳,在不影响作业的情况下,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和歌曲也是值得提倡的。
5.实行科学的轮班制度
轮班工作制的突出问题就是疲劳,因为改变睡眠时间本身就易引起疲劳,其原因主要包括四方面:
一是白天睡眠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造成不能熟睡和睡眠时间不足。
二是改变睡眠习惯一时很难适应。
三是轮班工作使操作工与家人共同生活少,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抑制感。
四是轮班制度导致时间节律的紊乱也会明显地影响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但在冶金、化工等连续生产的工业部门,其工艺流程不可能间断进行。
因此,在这些部门根据人体的生理规律实行科学的轮班制度,最大程度地减轻疲劳尤为重要。
6.安排好业余活动和休息
业余休息和业余活动应引起领导的重视。因为这与安全生产密切相关,解决好职工的业余休息,企业首先应为倒班工人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睡眠条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厂区建立流动性的单身宿舍。业余活动应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以消除疲劳、增进身心健康。
7.开展技术教育和培训,选拔高素质的熟练工人
疲劳与技术熟练程度密切相关,技术熟练的员工作业中无用动作少,技巧能力强,完成同样工作所消耗的能量比不熟练工人少许多,因此开展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作业的熟练程度,这对于减少疲劳、保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在具体的教育和培训方式上,最好的办法是采用有工程技术人员、老工人、技师、安全管理人员参加的专家小组,对作业内容进行解剖分析,制订出标准作业动作,员工按照制订出的标准作业动作进行操作。
8.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员工身体素质
在高温、高湿、高粉尘和噪声大的场所作业,比在劳动环境好的场所作业要疲劳得多,另外,身体素质好与不好的员工在同样的作业强度下对疲劳的感觉也不一样。因此,改善劳动环境,提高员工的身体素质对减轻作业疲劳是非常有益的。
9.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劳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