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二堡经济特区于1992年建立,系副县级建制,地处浑太平原,地理位置优越,距沈阳45公里,区域面积98平方公里,省级公路辽官线和小小线贯穿特区境内,交通十分便捷。特区下辖18 个村,1个社区,人口4.1 万人。
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佟二堡由昔日的小村庄发展成为如今闻名全国的、现代化的小城镇。80年代初期,佟二堡人开始搞商品生产和经营,做过运动服、大纹哔叽、羽绒服等,后来开始从事皮装、裘皮的生产、经营和加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两大主导产业,即皮装和裘皮产业,如今佟二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大皮装生产、销售基地之一(辽宁佟二堡、河北辛集、浙江海宁),拥有大规模的皮装、裘皮加工企业,拥有全国最大的裘皮商场,享有皮衣之乡、裘皮基地的美誉。
行政区划
副县级建制,特区下辖18 个村,1个社区,人口4.1 万人。
经济建设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配套功能日趋完善。几年来,共吸纳各方面资金8亿多元用于城镇建设,配套了城镇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完善了城镇服务功能,初步形成了商贸开发区、工业开发区、文化娱乐开发区和住宅开发区的新格局。佟二堡已被国家列为全国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皮装、裘皮产业发展迅速,皮装、裘皮市场繁荣昌盛。几年来,特区始终抓住致富人民的皮革业不放,快速推进皮革工业的发展。全区有6500户从事皮革、裘皮服装的生产加工,有2000户从事皮装、裘皮服装的销售。皮革工业园区内,年设计皮装产量在5万件以上的现代化皮装生产企业已达 20多家、裘皮生产企业10 家,年生产各类皮装、裘皮服装超过500万件,现已成为全国三大皮装生产基地之一。销售旺季时,日交易额可达2000万元。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还远销到美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丹麦、韩国、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特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皮装集散地。
佟二堡的皮装、裘皮服装两大特色产业已成为特区的支柱产业。2005年,特区企业总产值实现47亿元,而其中皮装、裘皮服装两大主导产业的总产值实现了38亿元,占到了全特区经济总量的80%。同时,两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也致富了特区人民,特区人的生活水平、生活品质明显提高,2005年,特区人均收入实现了6000元。佟二堡经济特区已连续多年被省、市评为经济发展先进地区,被国家列为“全国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和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农业产业蓬勃发展,三大园区建设初具规模。佟二堡素有灯塔市西部“鱼米之乡”的美称。几年业,特区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牵动作用,加速推进了农业园区化的进程。现全特区形成了以东荒农场为依托的水稻优质米开发、
经济作物种植加工园区,以忠信淡水鱼养殖公司为龙头集新特品种养殖、种苗繁育和成鱼销售于一体的淡水鱼养殖园区,以亮子口村为主的奶牛和肉牛养殖园区,极大地促进了特区农业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园区化方向发展。
地名的由来
相传唐朝贞观年间,高句丽人大规模入侵中原。唐太宗封大将薛仁贵为“游击将军”,率兵二十万挥戈驱敌。薛仁贵进兵神速,一天之中带领部下前进一百余里,把高句丽部队打得落花流水,节节败退,使高句丽统帅盖苏文狼狈丢弃了襄平城,即今天的辽阳城。盖苏文在仓惶逃跑时把大批财宝分装进九缸十八锅中,全部埋在太子河北四十里处的一块土地上(也就是现在佟二堡的位置),在埋宝的地方掘起了方圆几千米的沙丘,并栽了一棵李子树作为暗记,然后带领残余部队逃到鸭绿江以东(即现在的朝鲜)伺机反攻。后来,因为薛仁贵一直驻守在辽东,盖苏文一筹莫展,不敢回来,只能望宝兴叹。几百年过去了,渐渐地从高句丽国中传出埋宝的往事,于是那偌大沙丘又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和传说,当时民间有一首歌谣是这样的:“九缸十八锅,在前坡?在后坡?前坡后坡哪里窝?你去问问李大哥(指李子树)。”但实际上当时李子树栽在沙丘上,高句丽人逃走后那树早就枯死了,已经找不到埋宝的印记,留下了这千古藏宝之谜。后来,山南的、海北的,不少人三三两两携妻背子纷纷来到这里,寻找宝藏。
最先到这个地方的是一对姓佟的哥俩儿,哥哥叫佟大,弟弟叫佟二,兄弟俩紧挨着当年盖苏文埋宝的沙丘搭起了窝棚,落了脚。这对哥俩儿是勤快人,他们不分昼夜,挥汗如雨,开垦了几百亩的土地。佟大由于劳累过度,渐渐体力不支,倒下了,他在弥留之际一再叮嘱弟弟:“这是一块宝地,千万不要搬离这个地方。”说完便离开了人世。佟二痛哭一场,把哥哥掩埋了。他记着哥哥的话,更加勤奋地劳作,适时播种,适时收割,由于这块宝地土壤肥沃,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佟二心里非常高兴,于是翻盖了房屋,添置了家具,定居下来。时间一长,前来落户的人多起来,佟二把一部分好地让出来,分送给大家造屋定居,渐渐地这里聚集了百十户人家,他们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后来,人们念及佟二乐善好施的好处,便把这个地方取名为佟二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