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西纪程
清代郭嵩焘创作的日记
《使西纪程》是清代郭嵩焘出使英国时记录从上海到伦敦途中见闻的一本日记。
140年前,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郭嵩焘出使英国时写了一本日记《使西纪程》,少量印发给当朝官员阅读后遭遇众人口诛笔伐,朝廷将其书毁版,禁其流传。直至作者去世,此书一直未曾公开发行。时至今日,世人多以为此书已失传。
2016年12月,汨罗收藏界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这本传说中的《使西纪程》存世本被找到了!汨罗收藏协会秘书长彭彪捧着郭嵩焘写的《使西纪程》很是感概:“能碰到这本书是种缘分,太难得了,除了我手里的这本,还没看在市面上看到过。”
《使西纪程》采用名贵的开化纸印刷 全书仅45克多
《使西纪程》的版面比成人手掌略大,2万多字的游记只有薄薄一2本,拿在手里感觉轻软。彭彪往秤上一放,整本书不过45.2克;用尺一量,书长18厘米、宽11厘米、厚0.7厘米。
翻开这本线装书,纸张已经有些泛黄,扉页的黑框里竖写着“使西纪程”四个大字,往下翻可以看到内文为竖版印刷,字迹印刷清晰、墨色纯莹。细看文字以日期为序分上下两卷,详细记录了郭嵩焘出使英国途中的所见所闻。
日记内容遭众臣弹劾 《使西纪程》被毁版
郭嵩焘是100多年前清政府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位公使。他于1875年受命出使英国,1876年底始由上海出发,1877年初方抵伦敦就任。由于闭关锁国得太久了,清政府被逼无奈,最终决定向西方世界遣使之时,曾规定“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向政府)咨送日记等件”,“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
郭嵩焘正是按照清政府的这一规定,从出国时起,坚持每天写日记。到了伦敦之后,他就把从上海到伦敦途中见闻记入日记《使西纪程》,钞寄一份给总理衙门。书中盛赞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主张中国应研究、学习。
当时的中国国门已打开30余年,但国内风气仍然闭塞得很,满朝官员仍在闭着眼睛走路,很不喜欢有人说西方世界的好话。这份51天2万余字的日记在总署为之刻板刊行后,遭到顽固派的攻击、漫骂。其中,湖北人何金寿弹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士大夫舆论汹汹,说郭嵩焘的这本书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慈禧感到了明显压力,于是顺水推舟发布谕旨严厉申斥郭嵩焘,并下令毁弃《使西纪程》板,并禁止流传。
得书皆有缘 有合适机会将展出幸存品
《使西纪程》这本书直到郭嵩焘去世,仍未能公开发行,以致鲜有书流传到现代社会。彭彪说,他遇到此书也是冥冥之中有种缘分,当时,他去广州一个古玩商处搜罗与汨罗相关的藏品,意外发现了《使西纪程》后想要买回来。不过,古玩商也知道《使西纪程》收藏价值高,它是中国第一个外交官的著作,又是毁版书,在整个收藏界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一件藏品,因此一开始古玩商没想放手。
郭嵩焘出生在湖南湘阴,而汨罗原本就是从湘阴分县建立起来的。到了光绪十七年郭嵩焘病逝葬于飘峰之茔(今汨罗市原沙溪镇划江村),郭嵩焘与汨罗之间的缘分不言而喻。彭彪作为土生土长的汨罗人,正是带着对郭嵩焘的一份情感,向古玩商谈起了家乡与郭嵩焘的关系,也说到了自己购买此书绝不是为了高价转手,而是为了丰富和传承汨罗文化。最后,古玩商被他的执着精神打动,高价卖给了彭彪。
“把书拿到手的那一刻,我的心终于踏实了。”彭彪说,“有合适的机会,他会将《使西纪程》展示出来,让汨罗人一睹真容。”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5 12:0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