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语称“库尔图巴尔哈逊”,坐落在正蓝旗旗所在地上都镇北2公里。始
建于金代,因为是乌桓游牧故地,故命名为“桓州”。遗址亦呈方形,分外城和内城,四面城墙多为土建,周长达4公里多。此古城遗址已于1987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人也称之为四郎城,传说是北宋与辽国战斗中,宋朝小将杨四郎被辽国俘虏,受到公主青睐,辽国肖太后把他招为驸马,修建了四郎城。而历史记载,桓州有新旧两城。旧桓州城在正蓝旗旗所在地上都镇西南30公里处,新桓州城在上都河北岸丘陵南缘,与上都镇隔河相望。 金朝统治者为了抗击蒙古骑兵南下,在北部边境地带挖掘了壕堑,派重兵屯守,并沿着壕堑防线设置了东北路、西北路、西南路三大招讨司。西北路招讨司的所在地就设在桓州城,最初的桓州城建在上都河上游,距离上都镇约30公里。
上都河就是滦河上游,发源于河北沽源县山中。此山在辽代称炭山,炭山北面为凉陉,是辽代皇帝的避暑胜地。上都河自南北流,流经桓州城折向东流,经元上都、多伦后又南折流入滦河。它在桓州、元上都、多伦间转了一个半圆形的圈,在两岸形成了广阔的冲积平原,这样就孕育了辽阔繁华的金莲川草原。风水宝地自然是人人喜爱,于是这里先后成为辽、金、元几代皇族活跃的舞台。
诗中描述了金世宗在金莲川狩猎时的情景,朝出夕归,边狩猎边遨游,观赏金莲川秀丽的风光。然而,当时西北路招讨司驻扎地也就是旧桓州城,就在皇帝行宫附近,多有不便。为保证皇帝的安全,西北路招讨司决定将桓州城北迁30公里,到金界壕附近,也就是今天的侍郎城。
据考证,桓州城建于公元810年,是金朝皇帝赐予官僚的封地,隶属金代西京大同府管辖。是金朝西北路招讨司的所在地,也是金朝重要的牧马场。明初置桓州驿,号称“开平西南第一驿”。为金、元、明代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桓州城南临上都河,北靠呼尔虎山,呈方形。东西长1052、5米,城周长约4公里。古城东北角有方形子城,东西距离约289、2米,古城中部及西部,以及中部平偏南,有建筑台基,散布着较多的残砖散瓦,瓦皆素面,反面布纹。残垣高2—3米,尚清晰可见,城墙外侧设有护壁台,城墙上等距离设有马面,在外墙和内墙之间都设有绕城河。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外侧部分地段包砌石块。该城曾出土制作粗糙的灰色石雕龙头,莲花纹基石等石质建筑构件,并出土灰色纹瓦片,粗瓷双耳、铁斧等。古城保存较好,为金代政治设施的重要遗址。此古城遗址已于1987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侍郎城,已经湮没于荒野蔓草之间,只能供人们抒发凭吊怀古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