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猎龙
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
侏罗猎龙是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属于虚骨龙类中的美颌龙类。侏罗猎龙的正型标本是一件幼年早期阶段的个体,体长仅有75厘米。侏罗猎龙的定种描述文献认为这种恐龙的身体表面没有羽毛,然而后续的一些研究通过更精密的观测手段发现,侏罗猎龙的尾巴基部保存了一些鳞片状的结构,并且侏罗猎龙身体的很多部位也都找到了羽毛的痕迹。
命名由来
侏罗猎龙的属名意为“侏罗山脉的猎人”,主要为了突出它的发现地侏罗山脉。种名“斯氏”是为了纪念化石点的所有者斯塔克家庭。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侏罗猎龙目前只有一件标本,即正型标本JME Sch 200,是一件保存几乎完整的标本,只有尾巴末端略微有一点缺失。这件标本的荐椎没有愈合,且神经棘也没有和椎弓愈合,因此是一件幼体。
侏罗猎龙具有以下特征组合用以区别于其它的兽脚类恐龙:侏罗猎龙是一种体型很小的兽脚类恐龙(保存的体长为65厘米,估计全长在75-80厘米左右)。上颌骨只有8颗牙齿。前颌骨和上颌骨接缝处没有明显的间隙。前颌骨牙齿的远中脊上具有小锯齿,近中脊无锯齿。眶后骨的颧骨突的前边缘有明显的凹陷。肩胛骨比较细长,且肩胛骨柄的颈部非常窄。侏罗猎龙的眶前窗前后向长度与眼眶前后向长度相当。肱骨的三角肌脊不是很发达。爪子的近端背腹向较厚,但是从总长度的中点处开始突然变得尖细。在前颌骨-上颌骨接缝处向后方的不远处有一明显的凹陷。
系统发育位置
目前基于大矩阵的系统发育分析都支持侏罗猎龙属于虚骨龙类,手盗龙形类的美颌龙类,如菲利.森特2012年的基于简约法的分析,迈克尔.李等人2014年的贝叶斯末端定年分析和布鲁萨特等人2014年的基于简约法的分析。但是美颌龙类内部分系统发育框架解析度较差,基于不同矩阵的计算结果可能会不一样。如菲利.森特等人2012年的系统发育分析认为侏罗猎龙与棒爪龙的亲缘关系最近,而迈克尔.李等人2014年的分析认为侏罗猎龙与中华丽羽龙的亲缘关系最近。布鲁萨特等人2014年的分析里美颌龙类是一个梳子状结构,无法判断侏罗猎龙和谁的亲缘关系更近或更远。该词条将给出菲利.森特等人2012年的美颌龙类系统发育框架作为参考。
软组织印痕和科学意义
侏罗猎龙的定种描述文献认为侏罗猎龙仅有尾巴基部保存了一些鳞片印痕,而没有羽毛印痕。但是根据当时的研究进展,同属于美颌龙的中华龙鸟,以及镰刀龙类的北票龙,窃蛋龙类的尾羽龙,驰龙类的小盗龙和中国鸟龙都具有羽毛。因此研究人员认为,侏罗猎龙作为一只没有羽毛的虚骨龙类,它的发现表明羽毛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过程更为复杂,并且在一些支系中也会存在羽毛退化的现象。不过他们也承认无法排除个体发育对于羽毛发育带来的影响,以及季节变化是否会影响恐龙长羽毛。古脊椎所的徐星在接受《自然》杂志的采访时认为侏罗猎龙应该还是长有羽毛的,而论文中称只发现了鳞片没有发现羽毛可能是由于侏罗猎龙本身羽毛就比较少,全身大部分由鳞片覆盖,因此在化石化的过程中,羽毛保存下来的概率也很低。现生鸟类只有脚部和小腿下部是由鳞片覆盖的。
在后续的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紫外光仔细的观察化石分,终于发现了羽毛印痕。这些羽毛印痕与中华龙鸟中的一样,是绒毛状的羽毛。它们分布在标本的吻端,小腿,尾巴的脉弧和椎体附近。进一步的研究认为,曾经认为是鳞片的结构可能是由于脂肪体经过化石化过程导致的。当然,即使在侏罗猎龙身上发现了羽毛印痕,也不会太影响定种文献中的结论。一些大型化的虚骨龙类,如霸王龙和特暴龙确实可能没有羽毛,原因之一是它们既不需要飞行,又生活在炎热的地区,因此没有什么理由认为它们会有羽毛,其二是大型化可能也是导致羽毛退化的原因。羽毛这一特征在虚骨龙类中广泛存在确实不假,但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给所有恐龙在“科学复原”时都加上羽毛也是不准确的。
夜行性和捕食行为
2011年的一项研究比较了侏罗猎龙的巩膜骨和现生动物的巩膜骨,依据系统发育判别分析的结果,研究者认为侏罗猎龙是一种夜行小恐龙。不过更严谨的说法是侏罗猎龙的幼体是夜行性的,成体是否也是夜行性需要进一步的化石证据。另外一项研究认为侏罗猎龙尾巴附近的小的圆形结构是皮肤感受器官。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皮肤感受器官的功能与现生鳄鱼的感受器官功能相似,用于感受水流的扰动,因此侏罗猎龙也可能下水抓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7 11:12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