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是第一部《
侏罗纪公园》的续集,由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继续执导,
杰夫·高布伦、
朱丽安·摩尔、
皮特·波斯尔思韦特等联袂出演,影片于1997年5月23日在美国上映。
剧情简介
侏罗纪公园发生灾难之后四年,一切看似恢复正常:约翰·韩文的国际遗传技术公司已经接近破产,努布拉岛被列为禁区。不过约翰·韩文有一个不足为人道的小秘密:在另一座岛上有更大规模的恐龙制造工厂,那座岛叫做桑纳岛,是国际遗传技术公司的B地段。更重要的是:侏罗纪公园毁了,可是恐龙尚在人间。
一个英国家庭无意之间登上桑纳岛,他们的女儿不但发现了岛上的秀颌龙,而且被袭击受伤。这件事传到了登上努布拉岛的莎拉博士和约翰的耳中。约翰·韩文打算组织研究队伍返回桑纳岛研究恐龙的生态,而且要证实暴龙有亲情的动物行为理论。并邀请伊恩博士加入队伍。
伊恩选择拒绝,不过当他得悉其女友已被送往小岛,他愿意加入队伍。目的为救女友,加上约翰利用卫星图片作证据证明危险的食肉恐龙都生活在小岛的内围。理论上只要逗留在外围,就可以避免受到袭击。他跟所有的队员一起抵达了桑纳岛,不过当他们抵达之后才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
原来以巨额贿款贿赂侏罗纪公园电脑工程师的那间公司来到岛上捕猎活生生的恐龙,运返哥斯达黎加首都新建另一座侏罗纪公园。他们的最大目标是一只成年的暴龙,为达到目标他们首先捕捉一只幼年暴龙,引成年的暴龙入陷阱。
研究恐龙生态的探险队救了幼年暴龙,却被成年暴龙误以为伤害幼兽,探险队的设备被彻底破坏,有多人被杀。生还者展开大逃亡,部分生还者因误入草丛被速龙伏击。当他们乘直升机离开小岛的时候,发现那间公司的行动已经成功,他们利用货轮把暴龙运回市内。暴龙在运送途中发难,咬死船上的人,货轮在无人驾驶的状况下撞向市区,暴龙逃脱,在市区引起一场惊天动地的人龙巷战。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演职员表的参考来源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的参考来源
幕后花絮
获奖记录
幕后制作
幕后准备
1995年春,影片的幕后班底开始集结,就在克莱顿为小说收尾和斯皮尔伯格与编剧
大卫·凯普酝酿影片剧本的同时,制作人
科林·威尔逊开始全力关注影片所要应用的视觉特效技术,工业光魔的
丹尼斯·穆伦、
斯坦·温斯顿和
迈克尔·兰特瑞全都热切的希望用新兴技术大显身手。从1985年开始与斯皮尔伯格合作的艺术指导
瑞克·卡特将小说中的单一场景作为切入点,在充分领会斯皮尔伯格的构想之后,卡特率领艺术部门全面展开情节串联图板、电脑动画、图解和模型的相关工作,从而为整部影片的拍摄提供蓝本。
邀请专家
为了提升片中恐龙的可信度,斯皮尔伯格再次请来落基山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化石考古专家
杰克·霍纳任影片技术顾问。作为世界最著名的化石收藏家,霍纳可以通过恐龙的骨骼化石进行推测,从而确定恐龙的外形和行为习惯,斯皮尔伯格和温斯顿在影片中充分应用了这位权威专家的研究成果。
拍摄地点
剧组在最终选定加州尤里卡附近的红杉林之前,艺术指导卡特的足迹曾遍及
加勒比海、中美洲以及新西兰,他希望找到一片被时间和人类遗忘的失落之地,而距
旧金山6小时车程的红杉林堪称理想之选。值得一提的是,有着将近2000万年历史的红杉林正位于加州的“失落海滩”,恰好与影片片名不谋而合,而且林中保留着恐龙生存时期独特而优美的植物遗迹。
场景搭设
1996年6月,建筑协调人约翰·维拉里诺在环球制片厂的12号摄影棚拉开了布景工程的序幕,影片全部布景将占据环球制片厂中6个最大的摄影棚。通过艺术部门的模型和图纸,维拉里诺及其手下的120名能工巧匠必须搭建出100个布景,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同时完成全部布景是不可能的,维拉里诺于是想到一棚多用,即在同一个摄影棚中先后打造出多个不同布景,以供剧组轮流拍摄。
制作发行
上映信息
碟片发行
环球影业经典科幻“侏罗纪公园”系列电影《
侏罗纪公园3D》将于2014年3月14日发行国版单碟蓝光。其《失落的世界:侏罗纪公园》的时长为129分钟;字幕: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韩文等;音频:正片:英语原声DTS HD-Master 7.1,特别收录了重返侏罗纪公园:发现失落的世界、重返侏罗纪公园:幸存者、重返侏罗纪公园:影片后的故事、删减画面、归档短片和影片背后的短片等多段视频。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正面评价
影片的故事是斯皮尔伯格和戴维柯普改编于迈克尔克里奇顿的《
失落的世界》,整体比《
侏罗纪公园》的故事要好得多,可预测性的因素却变高了。(《
华盛顿邮报》评)
这不仅仅体现了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他同事的想象力,观众无法预制影片的走向。(《
洛杉矶时报》评)
影片虽然不像是斯皮尔伯格的原创电影,但电影中活灵活现的恐龙具有相当的神韵。(《奥斯汀纪事报》评)
负面评价
这部电影的许多缺陷包括了黯淡的摄影和沉闷的声音设计,以及刺激性小且显失误的情节。(《芝加哥读者报》评)影片作为《侏罗纪公园》的续集,在特殊效果上做得更为逼真了,但其中的灵感却消失了。(《
旧金山纪事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