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刺绣
贵州省锦屏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刺绣,贵州省锦屏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侗族有着悠久的织绣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百越时代。因此《吴越春秋》有“越罗谷纱”的记载。庄子《逍遥游》所说,百越有“断发文身”之俗。“文身”原是在身上刺图案,种棉织衣后,便发展到在衣服上织绣图案。
有文字记载的侗族织绣历史始见于汉唐。据《后汉书・南蛮传》载:蛮“好五色衣服”。这里的“蛮”,据史家考究,主要指布依族和侗族等。
唐李延寿《北史・僚传》载:“僚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这里的“僚人”主要指侗族。
《宋史・地理志》《宋史・九域志》载:北宋时靖州等地纺织的班细布、白练布、白绢等均负盛名,有的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当时妇女之衣,“刺绣杂文如绶”“织花细如锦”。
明万历年间贵州巡抚、进士郭子章的《黔记》,录有文人墨客诗赞道:“洞女肤妍工刺锦”。
清康熙年间胡奉衡的《黎平竹枝词》有“峒锦矜夸产古州”之句。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对镇远的侗绣备加赞赏,书中提到一些地方官以侗绣作为贵重礼品,拿到京都馈赠亲友。
清嘉庆年间李宗昉修编的《黔记》也夸赞:“黎平侗锦,精甲他郡”。说明侗族织绣品,在汉唐时代就已有名气,到了明清时代,则扬名海内了。
文化特征
刺绣图案
一件侗族刺绣作品的完成,首先是剪纸,即用纸剪出各种图案,再按照图案进行刺绣。剪纸艺人使用小剪刀,在一张空白硬纸上,根据头脑中所建构的模式剪出一个个独立的图案,由于图案是用于服饰的装饰,因此样式小巧精致。
侗族民间刺绣工艺主要用于妇女上衣、胸襟、领襟、围裙、男头巾、绑腿、小孩的口水围、鞋帽、背带、枪药袋等花边图案装饰。
构图原则
艺术品的构造通常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布局,侗族刺绣在构图上便严格遵循着对称的原则。首先上衣左右两边的衣边、衣叉、袖口,左右脚上的绑腿图案,无论是颜色、样式还是在排列的结构、位置上均是相互对称的。其次,在一副较大的刺绣作品内部,同样也恪守着对称的准则。
刺绣工艺
侗族民间刺绣有各种不同的绣法,大致可分为绣花、挑花、贴花和绣挑、绣贴结合等几种。
刺绣针法有铺线绣、结子绣、错针绣、环锁绣、盘涤绣、打籽绣、花针绣、破纱绣、辫针绣等。在具体绣一件绣品时往往是几种针法配合使用。
彩线颜色为红、绿、蓝、紫、黄、白等,彩素结合,冷暖相宜,尤其在刺绣品上用金丝银线滚边、点缀许多小圆形亮片,更显得花团锦簇,灿烂夺目。
常见有几何纹、十字纹、龙凤纹、花草纹、牛马纹、树木纹、鸟兽纹、虫鱼纹、干栏纹、谷穗纹、云雾山泉纹,中间夹以花朵、蜂蝶、鸟兽等。
挑花是侗族服饰工艺的重要门类。侗族妇女不仅擅长在服饰上刺绣、挑花,在鞋垫上挑花亦是运用自如。针法上主要是单线挑法,有的挑线显示主体花,有的则是底布显出主花,更有挑线,底布同时显出花纹,横看竖看都是花,妙趣横生。有的还绣上龙、凤图形及现代装饰图案,从而使内容大大地扩充,增加鞋垫的艺术情趣。
制作工序
侗绣是刺绣的一种,侗绣中的精品当属北侗盘轴滚边绣,该绣法仅在锦屏县的平秋、石引、黄门等北部侗族群体中流传。盘轴滚边绣是纯手工制作,历经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数十道工序。
“盘轴滚边绣”基本绣法由“盘轴绣”和“滚边绣”两种刺绣方法组合而成。
“盘轴绣”是取一根彩色丝线作为“引线”,即“轴线”;再取两根彩色丝线将其紧密缠绕在一起,使之成为较粗的二合一的预制绣线,也称“盘线”。绣制时,将“引线”从纹样底面向上绣、拉直;用“盘线”在“引线”根部绕一圈,拉紧;将此过程反复进行,绣出花纹的轮廓,为“盘轴绣”。
“滚边绣”是取一根白纱线作“引线”,再取两根白纱线将其紧密地缠绕在一起,然后将这根二合一的白沙线紧密地缠绕在“引线”上,使之成为一条较粗的三合一的绣线,将其在“盘轴绣”的花纹图案轮廓周围绣(滚)上一道边,为“滚边绣”。
一般的绣品是由三道“盘轴绣”和一道“滚边绣”构成,在花纹的轮廓中间以同样的手法用色线填绣。余者通常采用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手法绣制。
将剪纸图案贴到布条上,便可以开始进行刺绣操作。布条颜色的选择只有绿色、红色和黄色。在刺绣的时候,左手固定布条,右手自如地上下穿针,对于当地每天都要进行刺绣操作的艺人,她们都会把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留长,以便于更好地固定布条和针。然后以大概60°的角度从背面将针穿出,把线覆盖在剪纸图案表面,再以同样的角度将针穿入背面。每次操作动作必须保持线的距离相等,拉力均匀,才能使得刺绣的表面光滑、匀称而细密。在刺绣颜色的选择、搭配上,基本按照事物原本的颜色配给,也是以红色、绿色、蓝色为主,这样的颜色显得十分喜庆、漂亮,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侗族刺绣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具有较高的装饰价值,其反复绣缀的工艺还能增加衣物的耐用度。
传承状况
具有浅浮雕感的“盘轴滚边绣”是侗族刺绣艺术的代表作,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然而,如今掌握“盘轴滚边绣”技艺的侗族妇女愈来愈少,保护传承工作十分紧迫。
传承人物
陈显月,女,侗族,1964年4月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侗族刺绣。
龙令香,女,侗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侗族刺绣。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锦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侗族刺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锦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侗族刺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18年12月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澳门中华民族团结促进会共同主办的“澳门青少年侗族文化研习活动”在贵州省从江县开幕,澳门青少年们于从江县民族文化传习所中学习侗族刺绣。
2019年12月29日至2020年1月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港澳台办公室和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支持,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主办的“香港青少年侗族文化研习活动”在贵州黎平县举办,香港青少年们体验侗族刺绣。
参考资料
侗族刺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1 16:27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