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见面是指中国高等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通过协商安排毕业生工作的一种做法。教育部于 1983 年提出。首先在
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山东海洋学院试行。目的在于减少毕业生分配工作的中间环节,由供(学校)需(用人单位)双方互通信息,增进了解,提高毕业生分配计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通过毕业生分配,改进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主要做法:在国家制定的高等学校毕业生调配计划中,划出 20%~30%,由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介绍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和使用方向,按国家的分配方针、原则,结合用人单位的业务范围、实际需要及毕业生的志愿、特长,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提出分配建议,经教育部综合平衡,纳入全国总的调配计划,正式下达执行。后参与试验的单位逐步扩大到国务院业务部门及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其形式逐步多样化,分为学校与用人部门见面,学校与基层用人单位见面多种;有的在调配计划范围内进行,有的在分配计划范围内进行。1986 年后,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高等学校开始采取在国家的分配方针、原则指导下,由学校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提出分配建议计划。各部门、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大都亦采用这种形式落实毕业生分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