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
番荔枝科依兰属植物
依兰(Cananga odorata (Lam.) Hook. f. & Thomson)是番荔枝科,依兰属常绿大乔木,高可达20米,树干通直,树皮灰色;叶大,膜质至薄纸质,叶片卵状长圆形或长椭圆形,叶面无毛,叶背仅在脉上被疏短柔毛;上面扁平,下面凸起;花序单生于叶腋内或叶腋外,花大,黄绿色,芳香,花梗被短柔毛,有鳞片苞片萼片卵圆形,外反,绿色,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雄蕊线状倒披针形,果近圆球状或卵状,黑色。4-8月开花,12月至翌年3月结果。
形态特征
常绿大乔木,高达20多米,胸径达60厘米;树干通直,树皮灰色;小枝无毛,有小皮孔。叶大,膜质至薄纸质,卵状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23厘米,宽4-14厘米,顶端渐尖至急尖,基部圆形,叶面无毛,叶背仅在脉上被疏短柔毛;侧脉每边9-12条,上面扁平,下面凸起;叶柄长1-1.5厘米。
花序单生于叶腋内或叶腋外,有花2-5朵;花大,长约8厘米,黄绿色,芳香,倒垂;总花梗长2-5毫米,被短柔毛;花梗长1-4厘米,被短柔毛,有鳞片状苞片;萼片卵圆形,外反,绿色,两面被短柔毛;花瓣内外轮近等大,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8-16毫米,初时两面被短柔毛,老渐几无毛;雄蕊线状倒披针形,基部窄,上部宽,药隔顶端急尖,被短柔毛;心皮长圆形,被疏微毛,老渐无毛,柱头近头状羽裂。成熟心皮10-12,有长柄,无毛,成熟的果近圆球状或卵状,长约1.5厘米,直径约1厘米,黑色。花期4-8月,果期12月-翌年3月。
主要变种
小依兰(Cananga odorata var. fruticosa (Craib) Sincl.)与原变种的不同在于该变种的性状为灌木,植株矮小,高1-2米;花的香气较淡等不同。花期5-8月。原产于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中国栽培于广东、云南。花有浓郁的香气,可提制高级香精油,称“依兰依兰”油及“加拿楷”油,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重要的日用化工原料。
分布范围
依兰原产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世界各热带地区均有栽培,主产地在科摩罗群岛和马达加斯加西北部。中国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也有栽培。
繁殖方法
依兰的果子十二至翌年3月成熟,呈紫褐色。采得鲜果子后,直接洗去果肉,取出种子,即可准备播种。依兰的种皮成骨质,为促进萌芽,采用温水处理,用40℃的温水浸种24小时以后,每天用30℃的水换洗浸泡5-8天,取出播种,发芽率达90.3%。依兰的种仁成嚼烂状,含油量较高,不宜久贮,最好是现采现播。
播种后要覆一层薄土,再盖上一层稻草,每天浇水两次,保持苗床湿润。在17-18℃的气温下,25天开始发芽,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芽的时间可以缩短。依兰的幼苗生长较快,所以播种要稀一些,播得太密,苗生长细长,适当稀播,小苗就粗壮,侧根也较多。当幼苗出现三对真叶时(此时苗高15-20厘米)即可移植,6个月的苗木(此时平均高37厘米、径0.65厘米)可以出圃定植。
栽培技术
栽植的园地要求潮湿,土壤肥沃,以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土最为适宜。依兰的定植,采用裸根移植成活率也很高。由于该树生长迅速,树高大,冠幅宽,又可连续生产几十年,因此栽植的株行距要求大一些,在中国西双版纳的条件下,以6米×6米,每亩栽植不超过20株较为恰当。适当的株行距,株高的生长相成减弱,枝条充分生长,有利于植株开花而采摘花朵也较方便。
依兰的管理比较简单,没有发现严重的病虫害。由于株行距较宽,在幼龄时候,要经常锄除杂草,有条件的地方干季要浇水。最好是在行间间作短期作物,如林粮间作,以充分利用土壤,减少杂草。栽植6、7年后,林冠逐渐连接,行间还可间作一些耐荫的经济作物,进行多层多种的经营。依兰的适应性比较强,冬天温度在0℃左右时,植株的幼嫩部分只有轻微的冻害,并无大损。
主要价值
经济
花有浓郁的香气,可提制高级香精油,称“依兰”油及“加拿楷”油,是一种用途很广的重要的日用化工原料。
观赏
依兰花数朵丛生,形似鹰爪,下垂,芳香,可用作观赏植物。
参考资料
依兰.中国植物志.
依兰.植物智.
天然香水树 依兰花盛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9 08:4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