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禅
中亚与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苏菲派首领的尊称
中亚与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苏菲派首领的尊称。该词原系波斯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意即“他们”,开始为外界对该派的指称,后经中亚操突厥语请民族吸收转化为对苏菲派首领的专门称谓。一说为阿拉伯语“伊尔沙德” (Irshad)的音译,意为“指导”、‘师长、”、“导师”等。在中亚和新疆地区,凡苏菲派即统称为“伊禅派”,其首领称为依祥。信仰什叶派伊斯玛仪支派教义的塔吉克族穆斯林,也以“依禅”尊称他们的宗教首领。
制度
塔吉克的宗教组织制度也不如维吾尔等族那样严密。宗教的首领“依禅”自称是“圣人”的后裔,职位世袭。但是他们所管辖教徒的数量和在教派内的威望是各不相同的。教徒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继承者。依禅在教徒比较集中的乡村,委任当地的一个信徒为“海力派”,作为自己一部分活动的代理人。由于依禅没有固定的教区,因此有些乡村因为教徒分属几个依禅而出现一个乡村有几个海力派的现象。此外,还有宗教职业者“卡孜”掌握着宗教法律,“阿姆兰”则是主持节日宗教活动的,他们都在一定地区内进行活动。
详细介绍
依禅得名
伊斯兰教苏菲派在中亚与中国新疆地区的别称。因其首惯被尊称为“依禅”(Ishan)而得名。
中亚苏菲派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创始者白哈乌丁(1318~1389)去世后即被尊奉为“哈兹拉特依禅”(哈兹拉特,即阁下、大师)。15世纪以来,苏菲派在中亚有很大发展,一些苏菲主义教团创传者的“凯拉玛特”(即奇迹)成为吸引群众的一种力量,圣徒崇拜与麻札朝拜的仪式十分盛行,苏菲派对穆斯林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教团首领作为精神领袖的地位与世借政治有了密切的联系。
背景介绍
在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发展到第三代大依祥和卓阿赫拉尔(?~1490)时,他就以宗教领袖身份参与中亚侯赛因王朝宫廷政治活动,获得很高的声望,而且据有众多的土地和财富。至第五代大依祥和卓麦赫杜姆·阿扎姆(1461~1543)时,以纳格什班迪耶教团为主的依禅派巳成为中亚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组织的社会力量.从阿赫拉尔开始,该教团通过加强与东察合台系王朝的政治关系打开了向中国新疆传教的大门。麦赫杜姆·阿扎姆于1533年后亲自到新疆喀什、叶尔羌等地宣教,获得成功,从而为依禅派在新疆的传播打下了基础。麦赫杜姆·阿扎姆去世后,其于嗣为争夺宗教继承权发生分裂。幼子伊斯哈格(?~1599)另立门户,称“伊斯哈格耶”,并在1580年来到新疆,在叶尔羌汗国马哈茂德汗支持下扩大本派势力,逐渐取代了原亚萨维教团与乌瓦伊西耶教团的优势地位.同伊斯哈格相对立的是其长兄依禅卡朗,其追随者称为“依禅卡朗派”,原词为“伊沙尼耶”(Ishaniya,即依禅的势力范围),汉译“依禅派”。该派在中亚布哈拉、撒马尔罕以及阿富汗均有传播。1620年,依禅卡朗之第四子穆罕默德·优素福进入中国新疆喀什噶尔传教,从此开始了依禅卡朗与伊斯哈格两系和卓及其领导的白山派与黑山派在新疆长达300年之久的宗教政治斗争,对新疆社会历史影响巨大。至近代以来黑山派与白山派间的教权角逐方告平息。由于早期教团纽带的松弛,导致各个有实力的依禅形成各自独立的苏菲主义分支组织,通称为依禅派,分布于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1 13:02
目录
概述
制度
详细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