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女》是由香港国际影片有限公司、台湾联邦影业有限公司出品,
胡金铨执导并编剧,
徐枫、
石隽、
田鹏、
白鹰主演的动作武侠电影。该片于1970年7月10日在中国台湾上映,于1971年11月18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剧情介绍
没落书生顾省斋(
石隽饰)在小镇经营字画铺“代写书信春联”过活,奉养家中老母,偶然结识了家附近废屯堡新搬来的杨之云(
徐枫饰),与其暗生情愫。恰逢东厂人士欧阳年(
田鹏饰)前来打探,其与附近算命瞎子(
白鹰饰)动手,被顾生与其母遇见,遂将受伤的算命瞎子就近带到杨之云处, 从而得知他们的真正身份——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被杖毙的左副都御史杨涟之女杨慧贞;保卫忠良之后的石门樵将军。因二人都被朝廷通缉,东厂追杀,顾生就此在屯堡设下重重计谋,又得高僧慧圆(
乔宏饰)帮助,以期摆脱东厂追兵,逃出生天。
演职员表
演员表
以上演职人员资料参考:
职员表
以上演职人员资料参考:
角色介绍
以上资料参考:
幕后制作
剧本创作
该片是根据
蒲松龄所著《
聊斋志异》中同名小说《侠女》改编。影片只是拿了故事的设定来用,影片的故事是全新创作的。原著是非常短的。明朝的密探和宦官横行,他们将大臣和很多人迫得走投无路,胡金铨是从这些史实开始想故事的。
角色选择
徐枫表示:“没有胡金铨导演,就没有今日的徐枫。”因为当年最红的武侠女星是《龙门客栈》的上官灵凤、《大醉侠》的郑佩佩,“怎么样也轮不到我来当女主角”徐枫说:“没想到我被胡金铨导演叫过去办公室,他把侠女的剧本交到我手上,指定我演女主角。”
石隽是胡金铨的御用演员,两人合作了除《忠烈图》和《迎春阁之风波》外的所有古装片。
服装化妆道具
服装上,比起如今古装剧中锦衣玉食的基层老百姓们,《侠女》中的服化显得十分讲究,当中的服饰、饰品、兵器与帽子等等都是根据明朝时代的背景做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贴合了人设。男主角顾省斋衣着朴素,粗麻布料暗示出他生活的落魄,简朴的设计又与他文雅的书生气质相得益彰。观众视角一开始不明身份的欧阳年,则是披着斗篷带着斗笠登场,时不时给出的眼神特写刻画出人物的神秘。侠女杨慧贞一袭白衣简洁洒脱,更凸显出人物的英气。
特效制作
武打上,彼时的动作戏,虽然没有如今的飞天遁地般花样层出,却一招一式干净利落,将侠客的快意洒脱融贯于银幕之中。被奉为经典的竹林之战,将刀光、剑光、日光交叉剪辑,组成一幅令人目不暇接的光影图像;而画匠顾省斋与官兵的斗法,双方用尽各种诡秘的招术,又使整个银幕都笼罩在神秘莫测的气氛之下……
动如脱兔的人物与静止的自然景致使得动静更加分明,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也使观众更容易进入影片中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除此之外,胡金铨还运用京剧身段,让武术动作兼具力与美。片中人物打斗的桥段,无论是眼神、身段、过招,皆清楚分明,铿锵有力,再配上戏剧性的配乐提高紧张感,增加了舞台效果与艺术性。他的创意为后来的武侠片塑造出许多无人能及的经典画面,如运用弹簧床抗拒地心引力,达成飞檐走壁的效果。
拍摄场景
拍摄该片时胡金铨不惜血本历时九个月搭建仿古街道三条、老房屋百栋,动用技术人员超过1200名,为了做旧,还烧毁部分建筑,仅这些成本就达到了1400万台币。胡金铨只顾埋头创作,联邦却无法忍受他大手大脚花钱,拍摄周期不断拉长。《侠女》完成后分上下集上映,但票房皆不理想。
在《侠女》的拍摄中,胡金铨对影像的要求丝毫不得含糊,时常一个动作拍上百十遍。“竹林对决”一场戏,虽然只有短短十分钟,却足足拍了25天,后期胡金铨又亲自一格一格精剪。
片中有一场戏讲徐枫在竹林中奔跑,并以特写拍她的面部。当时用的摄影机是又大又重的Mitchell。这个摄影机,如果用一百毫米的镜头,能把对象捕捉得很牢,非常好。但是,拍武侠片最困难的是拍运动中的人物的特写。就算是铺上轨追着拍一样会遇到同样问题。就是说,要对准焦点拍激烈的运动、特别是追着拍跑动的人物非常困难。
轰动戛纳
《侠女》完成后,胡金铨有意送戛纳参展,联邦不相信会得奖,拒绝再出无谓费用。1975年他剪辑了三小时的国际版送往戛纳影展,但联邦影业拒绝再出费用,胡金铨最终自费前往。影片最终获奖,卖出了欧洲版权,最终才弥补了本片的亏损。
幕后花絮
相关公司
宣传发行
上映信息
以上资料参考:
影片特色
主题寓意
禅的思想是胡金铨更加注重表达的人生感悟。对禅的表达在胡金铨的代表作《侠女》一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胡金铨认为,该片的主题是对禅的顿悟,而非对锦衣卫的批判。高僧慧圆大师既是佛的化身,又身怀绝技。他两度在侠女遇险时出现,以武功和佛法的威严击退锦衣卫,拯救了侠女。在最后的决战段落,胡金铨应用影像的表意功能,利用构图、角度、光线、色彩、运动、动作设计和自然环境等因素,来完成对高僧超凡气度的呈现。他应用全景,仰拍逆光中站立在岩石松林间的慧圆法师及其四位弟子,他们头顶的太阳呈现出散射式的光线,加之弥漫四周的云雾,将佛家虚无缥缈、灵光四射的境界烘托了出来。接下来是高速升格仰拍五位僧人从高处跃下,渲染他们飘然若仙的气质。之后,画面中出现的是阳光在树丛缝隙间的闪烁,波光的灵动、芦苇在风中的摇摆和溪流山林等镜头,反复穿插在高僧跃下的镜头之间,显现佛法的玄妙高深。该片的结局是佛法的力量震慑住了邪恶势力,使得恶人在幡然悔悟中自尽身亡。其实,《侠女》这样的人物与结局设置已经超越了武侠片的类型原则。武侠片往往要求正反双方的矛盾必须以武功对决的方式来解决,双方一决雌雄、你死我活,人物塑造也比较单一。但在本片中,乡野文人、民间义士与高僧三类角色堪称儒、侠、释三种价值的象征,高僧恰如其分的出现是对放下屠刀、超凡入圣的佛禅释义。这种禅意在武侠电影,甚至在之前的中国电影中极为罕见。
角色塑造
人物上,胡金铨塑造的人物性格忠奸立判、善恶分明。影片中的人物立场与中国传统戏剧严守生、旦、净、末、丑的人物谱系分类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观众能够一眼判定人物的派系与好坏,这种人物谱系的划定方法至今仍被主流武侠电影所沿用。主要角色却又与主流设定有所区分,让人眼前一亮。如勇敢追求自我实现的侠女杨慧贞,一改当时流行武侠片女人是“红颜祸水”的形象。她神秘孤冷、处事冷静、个性独立,却不会给人难以接近的感觉,甚至主动与男主角交好,与其他武侠片中柔顺温婉或美艳泼辣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杨慧贞虽然面部表情不多,说的话也少,但胡金铨就是能用镜头呈现出她英气与灵气结合的多元魅力。饰演侠女的徐枫因而一举成名,侠女冷傲重义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此外,《侠女》中的男主角也与传统武侠片不同——他不会武功,没有权势,连保护自己或家人的力量都没有。而他又饱读诗书、侍母至孝,就像是京剧中的文生一样。或许是胡金铨故意用一个不会武功的人和女主角的角色塑造互补,一方面可以让观众将焦点放在女主角身上,另一方面颠覆大众对武侠片的刻板印象。
视觉风格
场景上,胡金铨擅于以景入情,用不同场景完成意境的表达与气势的呈现。影片全程渲染出一种古色古香的布景,古斋荒草,怪石嶙峋,流水淙淙,高山依依,再加上烟雾弥漫出的诡异气氛,山林渲染出的钟灵气息……结合史实背景与《聊斋志异》的奇异幻想,胡金铨给观众呈现出一个诗情画意、似实非实的世界。再加上光影的运用,使这种古朴浑厚的意境将中国人的儒家思想与佛道二家的禅境结合,展现出一种武中有文,文中有武的意境。
获奖记录
以上资料参考: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侠女》中的女主角徐枫在电影中从竹梢俯冲而下的段落,堪称是武侠电影里极为杰出的特技设计和镜头剪辑,甚至影响了之后的《卧虎藏龙》《十面埋伏》(济南时报评)。
《侠女》是武侠题材、戏曲美学和东方思考的完美结合,影片的人物性格设定和动作设计都带着传统京剧的套路。胡金铨不是第一个在电影里借用戏曲元素的导演,但是能把中国传统舞台的程式和体系融汇到影像表达中的,他是第一个,也是独一无二的。《侠女》结合真实的历史背景与《聊斋志异》的奇妙幻想,呈现一个似实非实的世界,画面诗情画意,更让人着迷的是醚味影像所荷载的信仰与思想。电影结尾,方丈的形象随着圆寂而升华,阳光勾勒的他的轮廓,散发出神性的光芒,这样的表达让西方的电影学者们对东方的“美”和“神性”有了具象的观感(中国社会科学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