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向运移
不同时段的盆地充填物在空间上的位置转移和盆地内部沉降中心的一种运动形式
侧向运移是指不同时段的盆地充填物在空间上的位置转移和盆地内部沉降中心的一种运动形式。沉积盆地是地壳形变的产物,随着地壳运动体制的演变,不同期的聚煤盆地便呈现出规律性的空间转移。以煤盆地为例,不同聚煤时期聚煤盆地空间上的转移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带变化和海水进退等因素引起的。盆地内部沉降中心的迁移与次级隆起和坳陷的相互转化、盆缘和基地断裂的生成过程或盆地的热沉降过程有关,通常表现为横跨盆地轴向或沿轴向的侧向运移。
空间位置转移
以我国东部中、新生代聚煤盆地为例,不同聚煤时期的聚煤盆地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盆地的形成和分布与NEE向巨型构造体系的成生过程相联系。晚三叠世这一构造体系的雏形开始展现,在太行山—雪峰山连线的西侧形成四川、鄂尔多斯大型沉积盆地,分别堆积了晚三叠世和晚三叠—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东侧总体呈—NNE向的巨型隆起带,可能为中、新生带地幔物质汇入区。自中三叠世晚期开始,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东部巨型隆起自南而北逐渐解体,不同期的聚煤盆地相应的依次分布。我国东部中、新生代聚煤盆地发生了自西向东的侧向迁移,形成聚煤盆地时空迁移序列,这可能是东亚大陆与太平洋板块斜向碰撞,并不断增生的结果。
沉降中心迁移
我国广西百色煤盆地是一个北西向延伸的不对称断陷盆地,盆地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走滑断裂的控制,百色盆地由百色和田东两个次级盆地构成,大致沿北西向斜列,向两端抬起,在田阳一带交接,构成田阳次级隆起。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红色碎屑岩组不整合于中三叠世印支期褶皱系之上,含煤地层时代为始新世至渐新世。以田东次级盆地为例,底部红色粗碎屑岩组主要堆积在北部盆缘断裂内侧,厚达500m,向南西方向显著变薄,始新世—渐新世含煤岩系沉积于红色岩组之上,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岩段:下部含煤段(那都段)、中部湖相泥岩段(田东段)、上部主含煤段(下百岗段),随着盆地的演化,北西向延伸的沉积中心由盆地东北缘迁移至盆地中部,继而又移至盆地西南侧,主要富煤地段沿盆地西南缘分布。由于含煤岩系以泥岩为主,缺乏代表剥蚀作用的河流堆积,所以盆地很可能是在间歇性沉陷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沉积中心沉降中心基本吻合,各层段等厚线图基本反映了盆地沉降中心的侧向迁移。盆地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也可以沿轴向方向迁移,如我国滇中先锋褐煤盆地。
先锋盆地孕育阶段充填了晚第三纪中新世底部层段,层段底部有风化残积物,充填物显示了缓坡(北部)、陡坡(南部)、山麓冲积、洪积扇沉积和分散、小型、浅水湖沼沉积特征,由于盆地基底地形差异较大,堆积在前中生代基底不整合面上的此段沉积具三分格局,东部最发育、中部缺失、西部略有发育,粗碎屑沉积聚集于盆地东南部,沉积中心挨近小江断裂西支西侧和F1断裂东侧以北。
盆地雏形缓慢沉陷期充填了厚到巨厚煤层(M8),由于盆地内地貌差异缩小,在整体缓慢沉降下,盆地内广泛发育了泥炭沼泽,无论在沉积中心或是盆内沉积三分格局上都继承着前期的特征。
盆地扩展成熟期充填了以含粘土硅藻,硅藻质粘土为主的湖泊沉积,这一阶段盆地构造沉降加速,湖盆差异沉降明显。此阶段中后期湖面向西扩展,水体变浅,盆地沉积中心沿主控断裂前缘平行其走向向西迁移。
盆地萎缩衰亡期充填了具有明显地貌差异特色的碎屑岩沉积。沉积中心、富煤中心仍呈现沿主控断裂北缘平行西迁的局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6:39
目录
概述
空间位置转移
沉降中心迁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