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中英(1900-1932),
湖北阳新人。原名侯国栋。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教导团。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回到阳新,组织农民武装,曾任阳新大治手枪队大队长。参加创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冬任红五军五纵队十九大队大队长。1930年6月任红八军三纵队支队长;7月率部参加平江战役和攻占长沙战斗,任第三纵队代理纵队长、第二纵队纵队长。同年8月调任红五军三师八团团长。率部参加第二次长沙战役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1年9月任红三军团一师师长。1932年3月率部参加赣州战役,在战斗中被俘遇害。
人物生平
侯中英,原名侯国栋,1900年9月16日生于湖北省阳新县龙山镇侯良才村(今属大冶)。家境贫寒。7岁时入本村私塾读书。他勤奋好学,深得塾师侯静诚的器重。
侯中英10岁时,体弱的父亲为生活所迫积劳成疾,含恨九泉,母亲随后改嫁。从此,侯中英和弟弟由伯父侯采芹抚养。伯父家境亦不宽裕,哪有钱供侯中英上学?侯老先生怜贫惜才,免费收侯中英留校继续就读。
1914年,年仅14岁的侯中英已谙世事,为了减轻伯父的负担,便到四维煤矿当矿工。在这里,他备受工头的打骂和欺凌,饱尝了人间的艰辛。10余年的矿工生活,将侯中英磨炼成为一名刚毅、勇敢的青年。
1924年春,在外求学的阳新籍学生、共产党员曹大骏、罗伟回乡度假期间,在大箕铺创办“龙山书社”,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侯中英参加了书社的学习,反帝反封建思想日趋强烈。
1926年9月,北伐军攻克阳新,矢志要推翻军阀统治的侯中英,参加了北伐军跟随贺龙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后因东江失败,与起义部队失去联系,遂返回家乡参加地方武装斗争。
1927年11月,中共湖北省委派胡朝珠到阳(新)大(冶)地区恢复党组织,发动游击战争,成立了中共阳大县委。侯中英与共产党员侯星海、曹玉阶取得联系后,加入了农会,在龙山一带秘密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1月,经曹玉阶介绍,侯中英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5月,中共湖北省委巡视员吴致民来阳新,决定撤销阳大县委,成立阳新县委,并指示县委要加紧筹建工农革命武装,广泛开展武装斗争。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县委遂派遣侯中英打入小箕铺民团,做策反工作。由侯静诚先生举荐,侯中英在该民团任大队长。
1929年2月,侯中英率全民团官兵举行起义,当场镇压了民团团长,缴获长短枪29支和全部弹药。随后,中共湖北省委鄂东办事处决定,将小箕铺起义的民团与阳新、大冶两县的手枪队合并,成立阳大手枪游击大队,侯中英任大队长。全大队200余人,长短枪120全支。
7月,中共大冶中心县委决定,将阳新、大冶两县特务队与阳大手枪游击大队合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共1000余人枪,下辖两个纵队,一个教导大队,由中央军委派来阳新负责军事工作的谢振亚任军长,侯中英任党代表(后改称政委)。
1929年9月,李灿、何长工率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10月上旬抵达阳新与红十二军会师。侯中英、谢振亚率红十二军与红五纵队协同作战,消灭了驻阳新张谷才的国民党七十七师罗霖部的一个加强连;摧毁了浅源口的国民党江防局;攻占阳新县城;消灭驻县城的国民党范石生部两个营;横扫了龙港、排市、陈竹林、乐木林等地民团。至此,阳新县全境和大冶部分乡村实现了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1930年1月初,红五纵队、红十二军和兵暴部队在阳新太平塘会师。红五纵队党委和大冶中心县委决定,将这三支部队进行合编,原五纵队的两个支队合编为红五纵队第一支队;兵暴部队改编为第二支队;红十二军改编为第三支队。侯中英任第三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
1930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第二、第三、第四纵队挺进阳新。侯中英终于见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彭德怀军长,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信念,决心跟着彭军长革命到底。6月,红五军在大冶刘仁八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根据党中央指示,决定将红五纵队扩建为红八军,同时宣布成立红三军团。红三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下辖第五、第八军和第十六军。红八军辖三个纵队,侯中英三纵队支队长。
1930年7月,侯中英率部随红三军团参加平江战斗和攻占长沙战斗。红三军团占领长沙10天后撤离长沙,在平江长寿街进行整编,取消了纵队建制。全军团共分为两个军四个师。侯中英任第五军第三师第八团团长。
1931年11月,他任红三军团第一师师长,师政委黄克诚。
1932年1月,中革军委根据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指示,下达攻打赣州的军事训令。并决定以红三军团和红四军为主作战军。3月4日,红三军团奉命再次发起总攻,侯中英指挥红一师同兄弟部队一起向城内猛攻。终于,在红军的第四次爆破中,用3个大炸药包把东门城墙炸倒20多丈。可惜在爆破前叛徒投敌告密,守敌放弃旧城墙,在东门旧城墙内拆毁民房,构筑新的防御工事,当红军攻城时以新的防御工事为依托,再次打退了红军的进攻。红军在第四次攻城失败后,仍然错误地屯兵于坚城之下。3月8日凌晨2时,城里敌军通过城内向城外挖的地道偷袭攻城红军;城外敌援军同时从攻城红军背后发起攻击,使攻城红军腹背受敌。侯中英带领部分师部官兵边打边撤,终于比较安全地撤到了城南关外。这时,侯中英因自己在黑夜里指挥部队撤离,看不清全貌,担心还有部队尚未撤出。于是,他又返回去查看是否还有未撤出的部队。不幸的是,在最后化装突围的时候,侯中英被叛徒出卖而被敌军黄维部捕获,最后被押至南京。因他始终不降,又在监狱中发动牢友们搞暴动夺武器,敌人恼羞成怒,最终将侯中英处决。
人物事迹
组织小箕铺民团起义
1928年春,侯中英冒着生命危险潜回家乡。当时全国一片白色恐怖,为了便于潜伏,他回来前还特地镶了一颗金门牙。侯中英回来后,村里人都问他:“这几年在外发财了?”侯中英回答说:“在南宁一个厂子当差,赚得不多。厂子因市面乱关门停工了,钱赚不成就回来了。”侯中英回乡不久,即与中共阳新县委领导人曹玉阶接上了线,并受对方单线领导。为了方便与曹玉阶及时联络,他发展了本村青年侯甫浚(后来改名叫侯政)为交通员。
这一年阳新久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粮荒严重。“农民们无米下锅,很多人被饿得啃树皮、嚼草根、吃观音土”,而地主们囤积居奇不肯借粮给农民,导致农民卖儿卖女、上吊、逃荒现象时有发生。曹玉阶对此心焦如焚,提出“没有饭吃的团结起来”的口号,并交给侯中英从地主手中夺粮的任务,还把3名秘密党员熊高才、侯星海、曹茂辉介绍给侯中英认识,以配合他的工作。同时,为了未来工作的需要,曹玉阶要求侯中英不要公开露面指挥大箕铺地区的夺粮斗争。接受任务后,侯中英立即和熊高才制定了奇袭夺粮方案。他们带领群众,突然出击,先夺了叶家庄地主家的粮,又夺了石家堍地主家的粮。在其影响下,夺粮斗争遍及阳新大冶,当时党中央的《上海报》对此还作了报道。
时隔不久,阳新大冶各集镇组建反动民团,大举清乡“剿共”。曹玉阶在一天夜里冒险赶到侯中英家中,指令侯中英、黄腊子等人寻机打入小箕铺敌民团,伺机将这一反动力量拔除。打入小箕铺民团后,侯中英先因识字当了小队长,驻扎北海村,后又因“功”当上了大队长。他利用已掌握的权力,对团丁进行进步的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觉悟,并从生活上关心他们,把大多数团丁团结在自己周围。
翌年1月底,中共中央军委派谢振亚赶赴阳(新)大(冶),指导当地军事工作。谢振亚到达后,即与中共湖北省委巡视员吴致民及阳新县委成员召开会议,讨论小箕铺民团起义问题。经过详细讨论,最后决定:侯中英加紧做好起义准备;县委手枪队、长枪队准备配合民团起义。起义时间经再三斟酌,定于2月9日农历大年三十晚。
这天晚上,黄腊子准备了丰盛的酒饭,侯中英则利用队长的身份,安排团丁和民团头目汪团长吃年饭。席间,侯中英频频向汪团长和其他大小头目敬酒,招呼团丁们吃好喝好。晚9时左右,门外传来隐隐约约的唢呐声。汪团长一干人酒意正浓,并没有多想什么。而跑堂送菜的黄腊子则在往桌子放菜盘时做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使侯中英知道了同志们已全部就位,起义一触即发。
趁着起身与汪团长碰杯的机会,侯中英突然掏出手枪对准汪吼道:“不许动!”侯中英的4个队丁此时也猛地扑向团副和两个卫兵。汪团长的酒被吓醒,狡猾地一脚踢向侯中英,侯中英闪身一让,和黄腊子一起拔枪击毙了汪团长。团副见状,吓得慌忙举手投降,两个卫兵直求饶命。与此同时,埋伏在外面的阳新县委手枪队、长枪队,听到枪声立即发起进攻,在起义人员的配合下,40多团丁全部成了俘虏,缴枪29支。小箕铺民团起义的胜利,使阳新、大冶地区的革命斗争连成一片。
策划李家庄暴动
小箕铺民团起义后,中共阳新手枪队发展到60多人,侯中英任队长。之后,手枪队智取大王殿获胜,全体同志身挂红绸,在街上唱歌游行:“我们大家来暴动,消灭恶地主,农村大革命。建立苏维埃,工农来专政!”群众放鞭炮欢迎,高呼革命口号。此后,侯中英率领手枪队陆续消灭了阳新大冶一些集镇的反动民团,威震鄂东南。
在侯中英等人的艰辛努力下,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在鄂东南地区开始形成。有鉴于此,中共大冶中心县委决定将阳新手枪队和大冶手枪队合并,成立阳大手枪游击大队,共100多人,由侯中英任大队长。之后,手枪游击大队在侯中英带领下,又相继攻克了龙港镇、殷祖和保安镇、刘仁八等敌据点,使队伍发展到200余人,拥有100多支长短枪。
次年7月,大冶中心县委决定以阳大手枪游击大队为基础,吸收地方赤卫队等武装共300余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下辖两个纵队,一个教导队。红十二军由谢振亚任军长,侯中英任政委,这是鄂东南地区建立的第一支有正规番号的工农红军,当时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曾专门报道了红十二军的组建情况。稍后,侯中英还参加了目标明确、行动神速、牺牲少、胜利大的大冶兵暴。当时,他带领红十二军100多名战士埋伏在牛角山一带,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活捉敌守城主官朱营长,为兵暴的成功立下了卓著功勋。
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
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共临时中央被胜利冲昏头脑,于1932年1月发布《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提出集中红军主力夺取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方针,并指示红一方面军“首取赣州”,继而夺取吉安和南昌等城市。赣州是当时赣南的经济中心,如能攻克赣州,将对红军发展和巩固赣南12县有利,且可使湘赣苏区连成一片,巩固其后方。然而,红军内部存有不同意见,毛泽东认为红军装备差,不宜进攻赣州,朱德也不赞同发动此次战役。周恩来抵达苏区后,听取了毛泽东等人的意见,也认为时机不成熟,并向中共临时中央提出不打的建议。但远在上海的博古既不懂军事,也不了解实际情况,仍坚持红一方面军进攻赣州。
在此情况下,中革军委根据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指示,于1932年1月10日下达攻打赣州的军事训令,要求中央红军坚决夺占赣州,以赣州为中心向北发展,争取革命在江西的首先胜利,并决定以红三军团和红四军为主作战军,担任攻城和阻援,由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任前敌总指挥兼政治委员;江西、闽西军区共6个独立师为支作战军,以游击战配合行动,由江西军区总指挥陈毅负责指挥。
赣州东、西、北三面临水,城墙坚厚,易守难攻,素有“铁赣州”之称。据史料记载,当时有国民党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旅及赣南17个县的地主武装共8000余人驻守该城。北面的峡江、吉安、万安一带有蒋介石的嫡系部队5个师,南面的大庾(今大余)、南雄、韶关一带有粤军10多个团,可随时增援赣州。一旦敌人包围过来红军将陷入危险境地。2月4日战斗打响后,红军首先扫除了敌外围工事,随后迅速分兵向赣州城垣推进。
赣州城西门以西是章水河,正面是城墙,侯中英的第一师部队就摆在城墙与章水河之间。由于攻城红军缺乏重武器,只能靠挖坑道放土炸药包爆破城墙和架梯爬城强攻,几次攻击均告失败,且遭受较大伤亡。但英勇的红军将士们没有气馁,23日,他们又发起规模空前的总攻。爆破队将东门附近的一段城墙炸塌,红七军冲锋队勇猛地攻占了城楼。守军忙组织兵力向城楼反扑,并以密集火力封闭突破口,阻止红军后续梯队入城。经数小时激战,主攻部队进攻受挫,撤出战斗。敌旅长马昆随后向蒋介石发电告急求援,蒋介石立即命令十八军军长陈诚救援赣州。陈诚接命后即派出十一师、十四师、五十二师3个师和2个独立旅,由十一师师长罗卓英率领,由吉安出发前去赣州救援,于2月底到达赣州对岸的赤珠岭集结。而广东的粤军余汉谋部也于2月底开始出发救援赣州。
3月1日,中央中革军委会总部转移至赣州前线,直接指挥作战,向部队发出“坚决夺取赣州,乘胜消灭来援敌人”的训令,并增调红五军团参战。4日,红三军团奉命再次发起总攻,侯中英指挥红一师同兄弟部队一起向城内猛攻。终于,在红军的第四次爆破中,用3个大炸药包把东门城墙炸倒20多丈。可惜在爆破前叛徒投敌告密,守敌放弃旧城墙,在东门旧城墙内拆毁民房,构筑新的防御工事,当红军攻城时以新的防御工事为依托,再次打退了红军的进攻。
红军在第四次攻城失败后,仍然错误地屯兵于坚城之下,马昆遂潜出城外与罗卓英策划,决定利用红军没有防御设施、攻城部队没有换防、部队伤亡较大、久战过度疲劳的弱点,在东、南门之间和西、南门之间各挖一条坑道,派部队从坑道出城袭击红军。为此,罗卓英派十一师三十三旅旅长黄维率2个团和1个工兵营趁夜色从江北偷渡入城,而红军对此毫无察觉。3月8日凌晨2时,城里敌军通过城内向城外挖的地道偷袭攻城红军;城外敌援军同时从攻城红军背后发起攻击,使攻城红军腹背受敌。
由于城内敌军的地道正好挖到红一师师部附近,当敌人从地道出击时,红一师师部官兵在黑夜里撤离,指挥一时间陷入混乱。侯中英带领部分师部官兵边打边撤,终于比较安全地撤到了城南关外。这时,侯中英因自己在黑夜里指挥部队撤离,看不清全貌,担心还有部队尚未撤出。于是,他又返回去查看是否还有未撤出的部队。
不幸的是,在最后化装突围的时候,侯中英被叛徒出卖而被敌军黄维部捕获。“不要管我,快掩护政委撤出去!”“我还要到前边去,看看有没有一师的部队还没撤出来!”“我还要指挥部队,和敌人拼刺刀啊!”这成了侯中英在激战中对众战友的最后喊话。第二天,敌人把侯中英押到红一师阵地前,用刺刀逼着他向红一师官兵喊话,妄图使他劝说其部队放下武器投降。但侯中英不向敌人屈服,他拒绝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最终拖着带血的身躯,被敌人押回牢房。
敌军把侯中英押到吉安陈诚部,由南昌行营主任何应钦亲审。但侯中英意志坚定,绝不向敌人透露半点革命信息,最后被押至南京。因他始终不降,又在监狱中发动牢友们搞暴动夺武器,敌人恼羞成怒,决定将侯中英处决。残暴的敌人先割掉侯中英的耳朵、鼻子,后挖掉他的眼睛,又刺破肚子。当肠子流出来的时候,侯中英仍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等口号,壮烈牺牲,时年32岁。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师长,就这样为中国革命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