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侯猛,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背景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
先后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
为期一年访学于纽约大学,研修于最高人民法院
短期访学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芝加哥大学
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
政法研究
司法研究(法院研究)
法社会学(法的社会科学)
法学的知识社会学
讲授课程
春季学期:《法律和社会科学初阶》(本科生)、《法理学》(本科生)
秋季学期:《中国司法制度》(本科生)、《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专题》(研究生)
社会兼职
《法律和社会科学》(CSSCI、AMI核心集刊)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与社会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
马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题组主要成员
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华司法研究会理事
代表性项目
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中国政法体制演进的经验与模式研究》(22JZD014)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党领导立法的制度格局》 (18BFX006)
出版图书
代表性成果
如无特别标明,均为独著。
政法研究
论文
1.《司法改革背景下的政法治理方式——基层政法委员会制度个案研究》,《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2.《后普法时代的法律传播和公民守法》,《清华法学》第十一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政法传统中的民主集中制》,《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
4.《最高法院访民的心态与表达》,《中外法学》2011年第3期。
5.《进京接访的政法调控》,《法学》2011年第6期。
6.《权利观念的中国化──从民族国家选择到社区伦理挑战》,《法律科学》2011年第5期。
7.《从校车安全事件看国家的给付义务》,《法商研究》2012年第2期(《教育科学文摘》2012年第3期转载)。
8.《进京上访的社会管理》,《法学》2012年第5期。
9.《“党与政法”关系的展开——以政法委员会为研究中心》,《法学家》2013年第2期。
10.《当代中国政法体制的形成及意义》,《法学研究》2016年第6期。
11.《中国律师分布不均衡的影响——从北京刑事辩护市场切入》,《法学》2017年第12期。
12.《新中国政法话语的流变》,《学术月刊》202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20年第7期全文转载)。
法院研究
论文
1.《最高人民法院如何规制经济──外部协调成本的考察》,《法商研究》2004年第6期。
2.《最高法院规制经济的功能──再评“中福实业公司担保案”》,《法学》2004年第12期。
3.《经济体制变迁中的最高人民法院(1949-1978)》,《政法论坛》2005年第2期。
4.《最高法院规制经济的实证研究──以法院内部管理费用为分析视角》,《中外法学》2005年第2期。
5.《最高法院司法知识体制再生产──以最高法院规制经济的司法过程为例》,《北大法律评论》第6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的流动分析》,《法律科学》2006年第2期。
7.《最高法院大法官因何知名》,《法学》2006年第4期。
8.《美国最高法院对经济的影响力:一个述评》,《法律适用》2006年第8期。
9.《最高法院公共政策的运作:权力策略与信息选择》,《北大法律评论》第7卷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最高人民法院的功能定位——以其规制经济的司法过程切入》,《清华法学》第七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最高人民法院年度分析报告(2006)》,《法律适用》2007年第4期。
12.《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比较优势》,《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3.《最高人民法院年度分析报告(2007)》,《法律适用》2008年第5期。
14.《中国的司法模式:传统与改革》,《法商研究》200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转摘)。
15.《案件请示制度合理的一面──从最高人民法院的角度切入》,《法学》2010年第8期。
16.《最高人民法院如何改革司法》,《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
17.《村规民约的司法适用》,《法律适用》2010年第6期。
18.《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何去何从》,《北大法律评论》第16卷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19.《不确定状况下的法官决策——从“3Q”案切入》,《法学》2015年第12期。
20.《如何评价司法公正:从客观标准到主观感知》,《法律适用》2016年第6期。
21.《<人民法院组织法>大修应当缓行——基于法官制度的观察》,《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6期。
22.《互联网技术对司法的影响——以杭州互联网法院为分析样本》,《法律适用》2018年第1期(获《法律适用》杂志“蓉城杯”征文活动二等奖)。
23.《中央司法权力的非集中化——从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切入》,《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5期。
24.《从<公务员法>看新修订的<法官法>——以法官管理制度为主线》,《法律适用》2019年第9期。
25.《纪要如何影响审判——以人民法院纪要的性质为切入点》,《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21年第2期全文转载)。
26.《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海事法院建设——从“三审合一”模式切入》,《法律适用》2021年第2期(与代伟合作)。
图书
1.专著:《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合编(与林端、尤陈俊):《司法、政治與社會:中國大陸的經驗研究》,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版。
3.牵头人(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编):《域外法院组织法律和法官管理译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17年版。
4.专著:《司法的运作过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
5.主编(与程金华):《法律和社会科学:司法的社会科学》(第19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2021年版。
法的社会科学
论文
1.《转型社会的乡村法律民族志:方法与对象》,《清华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法律和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法商研究》200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1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5期转摘)。
3.《人类学语境中“镶嵌”的权利》,《法学研究》2009年第4期。
4.《迈向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法院研究──司法活动中人类学方法的运用》,《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10期。
5.《社科法学的跨界格局与实证前景》,《法学》2013年第4期。
6.《社科法学的传统与挑战》,《法商研究》201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15年第2期转载;《检察日报》2014年12月23日第3版观点摘登;并收入《两岸四地法律发展.2014:法学研究与方法》,“中研院”法律研究所2018年版)
7.《司法中的社会科学判断》,《中国法学》2015年第6期(《人民法院报》2016年6月9日第五版观点摘登)。
8.《社科法学的研究格局:从分立走向整合》,《法学》2017年第2期。
9.《实证“包装”法学?——法律的实证研究在中国》,《中国法律评论》202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20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0.《司法过程中的社会科学思维——以人类学为中心》,《思想战线》2020年第6期。
11.《法律的经验研究范式——以规范研究为参照》,《学术月刊》2021年第3期。
12.《只讲科学性,不讲规范性?——立法的社会科学研究评述及追问》,《中国法律评论》202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21年第12期全文转载;并收入《法学的想象.第四卷,社科法学:苏永钦教授七秩华诞祝寿论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22年版;《新华文摘》2022年第10期(数字版)全文转载)。
13.《“科学”在司法中的运用——基于学者与法官互动的知识社会学考察》,《法学》2022年第9期(《社会科学文摘》2022年第12期转摘)。
14.《司法经验研究的未来——<送法下乡>的学术影响及追问》,《北大法律评论》第22卷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15.《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一个学术史的考察》,《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图书
1.合编(与朱晓阳):《法律与人类学:中国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编:《法学研究的格局流变》,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3.主编(与方乐):《法律和社会科学:法律、城市与地理》(第18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
4.合译(与邱遥堃):弗里德曼著《碰撞:法律如何影响行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年版。
5.主编(与陈颀):《法律和社会科学:法律与科幻》(第19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22年版。
6.合译(与肖炜霖、柏宇洲、林叶、罗彧):摩尔编《法律与人类学手册》,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
法学的知识社会学
论文
1.《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学科的知识变迁》,《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2.《分支学科制度建设与中国宪法学发展》,《江海学刊》2006年第3期。
3.《法律引证的制度意义》,《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2期。
4.《判决书对民事司法解释的引证》,《法律和社会科学》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5.《数据如此分组能否真实反映法学现状──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法学部分”》,《法学》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 法史学》2008年第7期转载)。
6.《CSSCI法学期刊:谁更有知识影响力?》,《北大法律评论》第10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1期转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5期论点摘登)。
7.《精英法学院的形成与转型:个案研究》 ,《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9期。
8.《中国法学的实力格局——以青年学者的引证情况为分析样本》,《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5期。
9.《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变化与反思——一个局内人的知识社会学观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10.《知识结构的塑造——当代中国司法研究的学术史考察》,《现代法学》2019年第4期。
11.《从学科建设看社科法学的发展》,《高等教育评论》(CSSCI集刊)2022年第2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
图书
1.合编(与陈柏峰、尤陈俊):《法学的11种可能》,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0年版。
主题发言
“大法官的声誉研究”, “中国宪政与司法权”学术研讨会,巴黎政治学院,2005年12月12-13日。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最高法院”, 法律记者沙龙第14期,北京,2009年4月24日。
“权利的人类学分析” ,“法律与权利哲学”工作坊第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2010年6月1日。
“进京访民的心态与表达”,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法学年会,北京,2010年10月20日。
“进京接访的政法调控”,“ 政府规制与公民权利:中国问题的思考”,香港大学法律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2011年1月21-22日。
最近组织会议
召集人,“经贸法学工作坊”系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自2009年5月起。
召集人,“法律经济学席明纳”系列,《法律和社会科学》编辑部,自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
组织协调人,“法律的社会科学研究”研讨会,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05年5月28-29日。
组织协调人,“法学与人类学的对话”研讨会,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6年5月20-21日。
召集人(与尤陈俊博士),“法律、文化与社会”研讨会,洪范法律与经济研究所,2009年6月20-21日。
召集人(与李红海教授),“比较法背景下的中国普通法教育” 研讨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欧盟法和比较法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普通法研究所主办,2010年4月17日。
召集人(与李学尧副教授),“都市化时代的法律职业和社会科学” 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2011年9月3日。
荣誉奖励
“方德法治研究奖”二等奖(2021)
最高人民法院优秀法律研修成果(2017)
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6)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22:59
目录
概述
教育背景
研究领域
讲授课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