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泰戈尔是以诗人,文学家的声名而家喻户晓的。其实,泰戈尔也是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泰戈尔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加紧对印度的掠夺和印度民族意识觉醒,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时期,这样的社会环境给泰戈尔以极大的影响。虽然他本人不是一个政治家,但他也参与了许多政治活动。1930年秋,应苏联政府的邀请,泰戈尔对苏联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朝觐”式的访问。他盛赞取得的成就,对苏联人民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流露由衷的欢喜。但诗人对斯大林治下的政治现实十分反感,并预言,布尔什维克的专政政策是不可能持久的了。五四青年瞿秋白希望用“俄式革命”救治多灾多难的祖国,而同是东方作家,泰戈尔却断言:“……布尔什维克的政策可能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治疗是不可能持久的。”法国的两位大作家、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者纪德与罗曼·罗兰几乎在同一时期访问了苏联。结果,前者是痛苦的失望,后者则留下了忧郁的“封存的日记”。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了鉴别,就会有发现。本书旨在通过泰戈尔的14封信和其他一些资料,来反思虽然已成废墟但仍有借鉴意义的苏联模式。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的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1913年度
诺贝尔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