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是俄罗斯的东方学研究机构。
简介
东方学研究所及其下属的圣彼得堡分所,是俄罗斯研究中国问题时间最长的机构之一。研究所机构设置齐全,既是科学研究机构,也是博物馆和图书馆,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一、历史沿革
东方学所始建于1818年,东方学所的前身——俄罗斯皇家科学院亚洲博物馆在圣彼得堡成立。首任馆长为克里斯汀·弗伦院士。成立之初,亚洲博物馆主要收藏各种来自东方的文物和文献,当时博物馆最重要的藏品是彼得大帝的遗书。
到19世纪初,俄罗斯探险家在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掠夺的大量珍贵文献和文物交由亚洲博物馆保存,该馆馆藏因此得到充实,成为世界知名大规模的东方学文献收藏和研究中心。特别是П.К.科兹洛夫(П.К.Козлов)上校和C.Ф.奥登堡(C.Ф.Ольдэнбург)等人于19世纪上半叶在中国新疆、甘肃等地搜集到的敦煌和黑水城文物大大丰富了俄罗斯的东方学资料,其中的“敦煌特藏”、“黑城遗书”尤为珍贵。
1930年,苏联科学院设立了东方学学科,并在亚洲博物馆佛教文化研究所、东方学家委员会和突厥语文学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了东方学研究所。1950年,东方学研究所迁往莫斯科。1956年,在原东方学研究所东方手稿部的基础上成立列宁格勒分所,即今天的圣彼得堡分所。1960~1967年,东方学研究所曾改名为亚洲民族研究所。
在东方学研究所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著名人物。前述的俄罗斯著名探险家、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奥登堡于1916年任亚洲博物馆馆长。1956~1977年期间任所长的Б.Г.加弗罗夫(Б.Г.Гафуров)院士是杰出的教育家和国务活动家,曾任塔吉克加盟共和国的党中央书记。在加弗罗夫的领导下,研究所的人员队伍壮大,研究范围扩充,奠定了其成为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基础。1977~1985年担任所长的Е.М.普里马科夫(Е.М.Примаков)是俄罗斯著名的中东问题专家,他曾任
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局长、外交部长和俄罗斯政府总理。1987~1994年任所长的М.С.贾丕才(М.С.Капица)是著名外交家,曾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和驻外大使。为中苏关系做出过贡献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费德林(Н.Т.Федоренко)、翻译《史记》的著名汉学家Р.В.维亚特金(Р.В.Вяткин)也曾在东方学研究所工作。
二、研究领域
俄罗斯社会对东方世界充满了好奇。俄罗斯人眼中的东方,主要指的是北非地区、亚洲、大部分独联体国家和俄罗斯东部的西伯利亚、布里亚特等地区。东方学研究所的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上述区域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宗教、文化、经济和政治等问题。
东方学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强大,在史学、政治学、哲学等与东方学有关的各个领域都有专家学者。这些对东方语言和历史有着扎实学术知识的东方学家翻译、撰写了许多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影响的论文和专著。两百年来,以东方学研究所学者为代表的俄罗斯东方学家对国际学术界的贡献是公认的。
三、机构设置
东方学研究所莫斯科总部现有工作人员600人,圣彼得堡分所有150人,其中研究人员约400人。
东方学研究所的领导机构由所长、副所长和学术委员会组成。
东方学研究所设有阿拉伯研究中心、
印度研究中心、东方历史研究中心、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中东和中亚问题研究室、独联体国家研究室、亚洲语言研究中心、东方实用问题试验室等22个研究部门。此外,还设有图书馆、研究生部、外事处、出版社和印刷厂等机构。
在俄罗斯近百家东方问题研究机构中,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无疑是其中的领袖。东方学研究所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协调各机构间的科研活动,以推动俄罗斯的东方学研究的发展。目前,东方学研究所正在建立一个俄罗斯东方学的研究网络,以便能够更有效地交换学术信息。
研究室包括:(1)中国问题研究室;(2)独联体国家研究室;(3)亚洲和北非国家国际关系综合研究室;(4)中东研究室;(5)图书馆:收藏范围包括中国、日本、伊朗等传统意义的东方国家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原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的人文科学领域的所有文献;(6)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
荣誉奖项
1965年,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获得“
儒莲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