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欣德米特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
保尔·欣德米特,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中提琴和抒情古提琴演奏家。
保尔·欣德米特,著名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中提琴和抒情古提琴演奏家,是其同辈中最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得到听众的普遍欢迎,其中一些被长期收入教学大纲并成为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1895年,欣德米特出生于德国哈瑙一个手工业家庭。九岁时随黑格纳学习小提琴。1909年入法兰克福音乐学院接受正规教育,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915年任法兰克福歌剧院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并成为他的老师雷勃纳的四重奏乐队队员.从1922年——1929年还是阿马尔四重奏乐队的中提琴手,随团在欧洲各国巡回演出,同时还经常以独奏家和指挥家的身份登台表演。二十年代积极参与组织多瑙辛根和巴登巴登两个音乐节,以促进新音乐的发展。1927年起在柏林音乐大学教授作曲课程。因反对纳粹的观点而遭法西斯迫害,1937年被解职,作品也被禁演,直至1945年。其间先后在土耳其和瑞士等国工作和生活,1940年移居美国,主要在纽黑文的耶鲁大学授课,1947年回到欧洲,1953年定居瑞士。在此期间先后在萨尔茨堡、柏林和苏黎世等地任教,1949年还在美国哈佛大学开课,并在讲稿的基础上完成了《作曲家的世界》一书。此外,主要以演奏家和指挥家的身份在欧美和日本各音乐中心访问演出。
欣德米特是二十世纪最优秀的作曲家之一,作品数量非常丰富,主要有大型歌剧三部、小型歌剧五部、舞剧三部、音乐会演出用的各种管弦乐曲、协奏曲和声乐作品,还有为各种独奏乐器、教学目的和群众活动所写的大量乐曲。在音乐风格上,早期吸收多种流派的特点,被认为是一个不守规矩的人,后期又因为不赞成取消调性,不同意勋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尤其对战后的先锋主义音乐持激烈的反对态度,时常与先锋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发生冲突,被该派视为极端的保守主义者。其音乐的特点主要受到文艺复兴时期复调音乐以及布拉姆斯等人的影响,注重对位与和声,强调调性,不过他通过“调性扩张”,使和声虽仍然围绕着中心音展开,但中心音与其他各音,以及各音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与传统的大小调有所区别。
早在二十多岁时,欣德米特就在德国领导新古典主义运动,热衷于复兴德国大师们的古老传统,认为音乐家应该既是作曲者,又是自己作品的演奏者,他以巴赫为楷模,身体力行自己的理想。他的作品追求庄严沉稳、均衡和谐。早期的作品以器乐创作最为成功,反浪漫主义的独幕歌剧《凶手,女人的希望》(1919年)、《努施努希》(1920年)和《圣苏姗娜》(1921年)等作品曾经轰动一时,而根据著名文学家霍夫曼的小说改编的歌剧《卡迪拉克》(1926年),则更具艺术魅力。三十年代初,欣德米特认识到自己的新古典主义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存在某些局限,因面他努力使作品的词性和曲式更加凸现,旋律更加富有表情性。在歌剧《画家马蒂斯》 (1935年)、舞剧《最尊贵的显圣》(1938年)和《四种气质》(1940年)以及钢琴奏鸣曲(1936年)、管风琴奏鸣曲(1937年——1940年)、小提琴协奏曲(1939年)等多首器乐作品里都体现了这些新特点。作为这些作品基础的完整调性理论,他在《作曲教程》 (两卷,1937年——1939年)中有详细论述。战后,欣德米特的作品普遍受到欢迎,根据同名歌剧改写的交响曲《画家马蒂斯》(1934年)、管弦乐作品《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1943年)、《E大调交响曲》(1949年)、《匹兹堡交响曲》(1958年)、歌剧《世界的和谐》(1956年——1957年)和其他一些作品,均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作为理论家,欣德米特共有多种著作问世,除上述两种外,主要还有《器乐合奏教程》(四卷,1932年)、《传统和声学》(两卷,1943年——1948年)、涉及用一种新方法训练听觉的教材《音乐家的基础训练》(1946年)和多次再版的《巴赫——一份必须继承的遗产》(1950年)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13:0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