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1947-)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教育公司总裁、音乐人,多才多艺,在文学和传播学两方面成就斐然,在音乐上也小有成就。曾任美国科幻小说研究会会长,屡获美国及世界级大奖和提名。他实现了科学文化与文学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结合。被称作“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他是波兹曼的
博士生。
莱文森出版有科幻作品20余种,其中有《丝绸密码》、《意识灾难》等长篇5部。他的理论著作有7部: 《
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学习赛博空间》、《
数字麦克卢汉》、《思想无羁》、《软性的刀刃》、《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以及《新新媒介》。
莱文森的理论主要有: 一、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Anthropotropic)理论: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复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二、“
补偿性媒介”(Remedial Medium)理论: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换言之,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
三、“后麦克卢汉”主义(Post-Mcluhanism):莱文森的
技术乐观主义扬弃了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认为人可以对技术进行理性选择,人对技术具有控制的能力。
1. 细胞:生成新的社会、可能、关系;
2. 牢房:使我们身处无处藏身、随时待命的囚笼;
1. 手机斩断了把人束缚在室内的绳索——移动性;同时,移动性又是手机责任的源泉;
2. 手机本身是对互联网无意间酿成的后果的一种补偿;
3. 手机的人性化趋势——达尔文式的民主媒介。
1. 手机VS父母与儿童的关系
2. 手机VS夫妻关系
3. 手机VS家庭的发源地——恋爱关系
Ⅲ 预示着情书的终结:缓慢、持久vs快速、生动、短暂 “独立于手机的互联网,开发了大量多样的信息。加上手机之后,我们不但能够获得这些信息,而且能够在阳光下、大海边、山顶上或城市中心的繁华街道上与任何人交谈,想和谁交谈都行。有了手机之后,我们就不必二者必选其一:信息或现实,交谈或自然。那真是两者都可以得到。倘若不像鱼和熊掌两者兼得,我们随时都可以选择关机。我们不会因为手机而处境恶化,不会因此而比开天辟地以来的任何人处境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