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创硕(1911—1991),摄影家。浙江平湖人。毕业于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曾任《良友》画报、《申报》摄影记者,国民党政府中央通讯社记者。建国后,历任《
解放日报》摄影记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中国老年摄影学会理事。作品有《浦江日出》、《送粮》等。
人物生平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
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上海《良友画报》重庆中央社战地摄影记者,赴华北、西北、中原前线报道朱德、左权、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人民军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是上海新闻界最早用新闻摄影手段报道平型关大捷的记者,并用镜头真实记录了长沙大火、重庆校场口大隧道惨案等重大历史事件。
1946年任《申报》摄影记者。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摄影记者。
1988年评定为高级记者。
所获荣誉
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摄影作品展,《报纸出版后》《祖国海岸的保卫者》等参加世界民主国家摄影作品展,还有一些作品刊登在《上海》《江山如此多娇》等大型画册及《上海摄影年刊》等刊物上。
担任职务
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上海分会秘书长、上海老年摄影学会副主席。
人物故事
1911年9月,俞创硕出生在浙江
平湖的新埭小镇。据说俞的祖辈是从广东迁来的,因做木材生意发了家,就在
新埭镇上造起了黑压压一大片房子。如今,平湖新埭镇西大街61-68号,俞家的老房子还在。沿着香山堂的门牌,从一条长廊走进去,直入内室,可以看到一个条石铺就的小天井,精致的台门,精美的砖雕尚可分辨。这样的老房子在新埭已经不多见了。老房子的楼上,还住着俞家后人。2005年9月1日,我曾陪同俞创硕的夫人刘珍宝女士到过这儿。俞夫人不清楚老俞到底出生在哪一间,她倒是清楚地记得,1947年,他们结婚后曾经来过这里。“喏,我们就住在这间房子里,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回上海了。”俞夫人用上海话和我说,语调中充满了深情的回忆。推开木格子窗,街面上的脚步声,谈话声一下子传了进来,俞夫人呼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窗外金黄色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到了木头地板上,老人陷入沉思。
俞创硕在这里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此前,他在新溪国民小学完成了最初的启蒙,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没有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而是拜新埭名医高养和为师学中医。这段时间,俞创硕对绘画产生兴趣。十九岁那年,他干脆来到距离新埭不算太远的上海,报考刘海粟创办的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凭借绘画天分,他居然还真的考入了该校的西画系。俞创硕也没有在绘画上继续钻研,然而,美专的学习生涯,对他后来从事摄影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俞创硕是怎样迷上摄影的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上海,摄影即使在见多识广的上海市民眼里,依然是一件新奇的事物。那个时候,摄影远远没有像如今这样被尊奉为艺术。苦难的现实,让年轻的俞创硕开始关注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到了存亡危急的关头,作为美专学生的俞创硕自然也是热血沸腾到了极点,尽管他不像其他学生那样能说会道,那样情绪容易激动,但是他有正义感,有爱国心。晚年,俞创硕不经意中曾对俞鸣谈到一件往事,可以看出他选择战地摄影的必然性。
当年的美专,有许多鼎鼎有名的老师,翻译家傅雷是其中之一,学识渊博的傅雷一向不关心政治,当年也是这么一个态度。上课时,傅先生告诫他们,学生不要去关心政治,学生应该好好读书,完成自己的学业。然而,热血沸腾的青年哪里听得进这样的劝告,当时就在课堂上和老师顶撞起来。情绪激动的学生还动手打了傅雷。受这么一股爱国热情的驱动,1932年,俞创硕美专毕业,立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参加上海国难宣传团赴华北、西北及内蒙拍摄新闻照片。大抵这个时候,俞创硕开始了漫长而极富传奇的战地摄影生涯。
1937年的“
七七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毫不例外地改变了俞创硕本人,此时他的身份是上海《良友》画报的战地摄影师,正奔赴在华北抗日前线的路上。俞创硕在长辛店、良乡前沿阵地,拍摄了将士们严阵以待、同仇敌忾的抗日士气,拍摄了抗日名将、名噪一时的孙连仲将军。为了唤起民众,这些作品在该年7月17日至25日的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四楼举行了一次展览。关于这次展览,唐弢有一小段文字记述:
“二十八日的报纸上,又有了这样的消息:‘写实画家沈逸千,摄影青年俞创硕,及漫画家张文元三君,于本月十七日起,假南京路大新公司四楼举行慰劳前线将士画展,拟以画展门券收入,作捐输慰劳将士之用,会所陈列者,为冀察缩影,二十九军军容摄影,及人间地狱等七百余种。’”(见《唐弢杂文集·短长书》)
展览结束,俞创硕又赴山西,此行的方向是山西北部的雁门关前线,时阎锡山部不敌日军,开始从前线溃退,雁门关是没法去成了,正在半路彷徨之际,巧得很,俞创硕遇到了正在山西作战的傅作义将军。将军了解他的意图之后,毅然派车送他到太原。俞创硕大抵已经听说了八路军一一五师于9月25日取得
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出于一个战地记者敏锐的直觉,在太原,他想方设法找到
八路军办事处。在彭雪枫的热情接待下,俞创硕开始了解一些八路军抗日的情况。当俞创硕提出要去五台山采访时,彭雪枫异常高兴,亲自派车将他送到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在那里,俞创硕用当时精良的
120相机,清晰地拍下了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搬运战利品、老百姓箪食壶浆喜迎亲人的历史镜头;出于对八路军将军们的敬意,他采访了总司令朱德、副参谋长左权以及邓小平、黄克诚等人,并给他们留影。在五台山逗留期间,他还给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以及在战斗中负伤的杨勇团长等一一留影。历史让俞创硕成为第一个用相机记录和报道八路军浴血奋战的中国摄影记者。
由于种种原因,俞创硕没有拍摄到一一五师在平型关浴血奋战的镜头,但是,在五台山,他分享到了八路军将士们战胜强敌的欢乐。在一幅题为《胜利归来》的照片上,战士们举起从日军手里缴获的枪支、旗帜、防毒面具等战利品,在摄影家的镜头前欢呼着,也就是在这样的画面上,整个中华民族第一次露出了抗战必胜的笑脸。
俞创硕在五台山拍摄的八路军照片,总共有七八十幅之多。当年,为了让这些照片尽快发出,他曾历尽艰险,绕道武汉,好不容易才发回上海《良友》画报社。画报社收到后很快出了一期八路军特辑。一向以美女为封面的《良友》画报,这回以朱德总司令为封面。全国人民第一次看到了八路军英勇抗敌的勃勃英姿和辉煌战绩。这组照片也曾为其他报刊大量刊用,大大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热情。
1938年3月,徐州台儿庄,大地开始吐翠,春天正在艰难地到来。方圆不足五十公里的台儿庄周围地面上,十万武器装备落后的国民党军队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顽强地与装备精良的三万日军展开激战。
在炮火连天的台儿庄,有一个身材高大、浓眉大眼的外国摄影师非常引人注目,他就是美籍匈牙利人、著名的战地摄影家罗伯特·卡帕。卡帕同他的搭档伊文斯和费恩豪特为了拍摄中国军队与日军面对面的战斗,特地从武汉来到台儿庄战场。
就是这位年轻的卡帕,已经发明了一句在摄影界流传很广的格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当年的俞创硕肯定没有听到过这位伟大同行的名言,但是,作为战地摄影记者,他们的想法空前一致。此时,正在甘肃第八战区采访的俞创硕听到徐州会战的消息后,赶紧收拾行李,与他的同事顾廷鹏日夜兼程,入潼关,冒着日军猛烈的炮火赶到激战正酣的徐州——中西方的两位战地摄影家就这样奇异地相逢在同一条战壕里了。
卡帕向李宗仁将军提出上前线拍摄的请求遭到了将军的拒绝,或许在将军的心里,这样的采访应该留给一位中国的摄影家。在台儿庄战场,李宗仁意外地答应了俞创硕的采访要求。此后的血战过程中,俞创硕始终紧随李宗仁将军。将军指挥若定的形象一直固定在俞创硕的镜头里,凝固在他深深的记忆里。在刚刚收复的台儿庄车站牌旁,在破落的草棚前,俞创硕和李宗仁留下了一张张历史性的合影。
台儿庄战役,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凭借顽强的士气,聚歼日军一万余人,此役是继
平型关大捷之后,中国军队又一次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卡帕和俞创硕都目睹了胜利。两个月后,美国《生活》杂志发表了卡帕的照片,该报道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历史上作为转折点的名字很多——滑铁卢、葛底斯堡、凡尔登,如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名字——台儿庄,一次胜利已使它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村庄。”俞创硕充满硝烟的照片也为这个村庄的出名加上了自己的砝码。不久,日军重新集结重兵包围徐州。中国军队进行艰难的突围。俞创硕有机会拍摄徐州突围的一系列镜头。这些照片,很快发回上海《良友》画报社。
台儿庄战役后,作为一位亲历伟大历史、技艺高超的战地摄影记者,俞创硕拍摄了1938年11月的长沙大火;第三战区反攻南昌的战役;重庆校场口隧道大惨案;1945年,抗战胜利后,俞创硕回重庆采访
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三人和谈小组以及董必武、叶剑英等讨论组成联合政府的活动……现代历史进程的许多关键时刻,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身穿西装、头发纹丝不乱的小个子摄影师,举着他的
120相机,穿梭在现场。俞创硕无意中用逼真的黑白影像,一次次记录了重大的历史事件。
1938年,
台儿庄会战后,俞创硕(右一)与李宗仁及其将军们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