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鸿儒,男,1928年6月15日生于江西
广丰县,气体动力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8年6月15日,俞鸿儒出生于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的一个普通商人家庭。1933年秋,俞鸿儒进入
广丰县杉江中学附属小学读书。1939年夏,俞鸿儒进入广丰三岩中学初中部。1943年夏,俞鸿儒初中毕业后被保送升入高中部。1946年夏高中毕业;同年,考取上海同济大学数学系,在
同济大学的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1949年6月,俞鸿儒从同济大学数学系毕业;同年8月,他考入
大连大学机械系。
职业经历
1953年5月,俞鸿儒从
大连工学院毕业;毕业后留校担任
助理教授。1956年夏,俞鸿儒报考
中国科学院流体力学研究生,成为了他科研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中科院求学期间,他先后师从
钱伟长、
郭永怀和
林同骥三位力学大师。1956年7月至1963年3月期间,俞鸿儒在中国科学院攻读流体力学
副博士研究生学位。
1958年,郭永怀宣布在力学所成立激波管组,并指定俞鸿儒当组长;同年,激波管组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台能够模拟气体超声速流动的激波管。这一成果为中国激波管研究奠定了基础,也让俞鸿儒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
1962年9月,俞鸿儒调入力学所,随后相继研制成JF4直通型激波风洞、JF4A反射型激波风洞。20世纪80年代,为了开展高超声速飞行试验,发达国家纷纷筹建大型自由活塞驱动高焓激波风洞,俞鸿儒却颠覆性地提出,用爆轰驱动的方式来产生高焓实验气流。
1988年,他在德国完成爆轰驱动的原理性实验,回国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爆轰驱动方法。1990年2月起,任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气体动力学和气动物理联合实验室主任。1991年11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1年11月,俞鸿儒当选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8年,俞鸿儒和团队建成国际上首座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这一成果被评为中国力学近十年五大进展之一,在国家863、973等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底前,俞鸿儒正式退休。2024年4月,被评为
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2025年2月,当选中国力学学会首届会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俞鸿儒在中国首先开展激波管研究,建成高性能激波风洞和配套的瞬态测量系统;提出方案并参与实现对激波管流动和有关瞬态测量的关键难点的突破;开创了在航天器研制中广泛应用激波风洞的实践,为中国高超声速流实验开创出一条节省资金的独具特色的新途径,并促进了国内激波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种利用普通激波管产生完整爆炸波的构思,已成功地用于冲击伤试验装置中;提出并采用爆轰驱动新方法建成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为提高实验气流焓值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致力于将气体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改善和革新与气体流动有关的生产工艺研究。
1979年10月,俞鸿儒应西德学术交流协会(DAAD)邀请在
亚琛工业大学激波实验室工作3个月。
1988年9月到12月,俞鸿儒作为西德马普学会向中国科学院提名邀请的科学家,在亚琛激波实验室参加高超声速、高焓流动专题研究。
1989年9月—10月,俞鸿儒作为外国专家应邀出席1989年
日本全国激波现象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应邀访问宇宙科学研究所、东北、东京、千叶、东京农工、名古屋、京都、大阪和九洲等大学并作学术报告。
2011-08-15,俞鸿儒参与中国力学大会“发展高超吸气推进技术有关几个问题的探究”。
教育成就
俞鸿儒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流体力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0年,俞鸿儒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
主要作品
图书
论文
据2020年3月
中国知网显示,俞鸿儒先后发表100余篇论文。
代表论文如下:
荣誉奖项
个人奖项
科研奖项
社会生活
社会任职
其他活动
2016年11月30日,接受央视《大家》节目的采访。
人物评价
俞鸿儒院士是位享誉世界的气体动力学家,中国激波管、激波风洞研究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他为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他始终关注中国航天事业,在解决航空航天关键技术难题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他为长征2号戊(CZ-2E)的研制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待工作和事业始终不改初心、脚踏实地、淡泊名利,勇于探索新途径;他随和、亲切,气度从容、非常淡定,对学生和下属极少有愠色,总是循循善诱。俞鸿儒培养了多位硕士和博士,成为学术精英和国家栋梁,多年来热心培养人才,并大力支持这些单位的力学学科建设,推动了中国高校的力学教育。(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志会 评)
前辈布下的奇子,蛰伏深空的巨龙。做别人不敢做的,做别人做不成的,他独辟蹊径,一往无前。拨开科学的雾,荡去岁月的尘,我们看到一位科学家黄金般的心。(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颁奖词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