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凼仔鱼
广东省信宜市特产
信宜凼仔鱼,广东省信宜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外在感官
凼仔鱼实为鲩鱼种类,是山区的一种独特的养殖方式,因口感与一般的鲩鱼有别,受人们推崇。 当地的群众在屋边地头挖一口小鱼塘(广东话叫“凼仔”),养殖,便叫作“凼仔鱼”。
信宜凼仔鱼一是鱼体较大。商品鱼有10斤左右,75厘米长,比其他上市的草鱼大。二是体色鲜艳。凼仔鱼(草鱼)的鳞片紧密,呈淡黄色,非常鲜艳。三是新鲜生猛。
风味特征
由于某种原因凼仔鱼(草鱼)生长的水质、土壤、环境、饲养方式等与众不同,因此它的味道与普通淡水鱼相比,别具一格,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烹制都具有嫩、滑、香、甜的口感,不添加任何佐料,也没有腥味、泥味,嘴嚼后余香不尽。
内在品质
信宜凼仔鱼(草鱼)营养丰富,含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19.44℅,高于有关草鱼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文献报道值。
等级分类
信宜凼仔鱼主要分二级,10斤以上(含10斤)为一级,8—10斤为二级。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广东省信宜市凼仔鱼(草鱼)养殖区域的土壤属砂砾质土壤,土壤pH值≥7.0,肥力偏瘦;以山地地貌为主,境内崇山峻岭,河溪纵横,高度从海拔50米至1704米。海拔高程1000米以上的山岭80座,500米以上的山峰371座,最高点是大田顶,海拔1704米,是粤西第一高峰。山上植被保护完好,常年有山泉溪水流动,水源优质、丰富。
气候情况
凼仔鱼(草鱼)养殖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在1477—1941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22℃左右,常年最热是7月,平均气温32.9℃,极端最高气温37.4℃,常年最冷是1—2月平均气温11.3℃,极端最低气温0.5℃。湿度平均80%以上。日照充足。
水文情况
信宜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低点是镇隆镇北畔村温屋河尾,集雨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21条,河流总长522千米。是鉴江、黄华江、罗定江之发源地。鉴江流域是广东省的第三大流域,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发源于信宜市虎豹坑,流经高州、化州、茂名、电白等县市,在吴川市的沙角注入南海,干流全长231千米,流域面积9464平方千米,是粤西沿海最大的河流。黄华江是珠江二级支流,发源于信宜大田顶,向北流至旺沙镇加塘村出广西,于藤县与北流江汇合。主干长230千米,在信宜境内98千米,有钱排河、贵子河、沙底河、朱砂河等支流。罗定江其实就是历史上曾经多次提到的南江。罗定江从信宜鸡笼山发源,流经罗定、郁南,到南江口镇而汇入西江。罗定江虽然是珠江水系主要河流中流程最短的一条,但它所流经的地域,有许多原生态文化藏于深岭幽壑之间。因此,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17.8万千瓦,河流从中部高山地带南北分流,南入鉴江水系,北入珠江水系。其中信宜凼仔鱼(草鱼)养殖区全部分布在信宜高山地区,该地区方圆几十千米是连绵群山,没有任何工厂或其它污染源,空气清新,富含负离子,环境十分优雅;由于山高林密,植被保护完好,山上的溪泉终年川流不息,因此凼仔鱼(草鱼)养殖水源十分优质、充足,是接近饮用矿泉水标准的山溪泉水,且水温冬暖夏凉,常年水温保持20℃左右,非常适合草鱼生长;水质pH值≥7.0,是养殖优质草鱼优越的地方。
历史渊源
凼仔鱼养殖历史上溯到唐朝,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年—874年)信义、茂名等县(今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山区农民在房前屋后挖凼蓄水养鱼和防火灾。后又在稻田中散养鱼,鱼稻双收。
据《信宜县志》记载,信宜凼仔鱼(草鱼)于清朝年间便开始养殖。
据说,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凌十八领导的起义军在洪冠安营扎寨期间,就带领当地群众广筑凼仔养殖凼仔鱼以解决山区群众食肉问题,乡亲们耳熟能详的歌谣——“军民广筑凼仔养草鱼,鱼水情深抗清妖”与“养一条凼仔鱼,胜过养一头猪”等佳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大革命时期,南方游击队朱也赤、罗克明等同志把洪冠作为革命活动根据地,在洪冠养伤休整期间,深明大义的乡亲把自家养的凼仔鱼宰了炖药材给战士们滋补身体,战士们伤愈离去时悄悄留下钱币作补偿,而群众苦追百里送还钱币的故事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信宜凼仔鱼(草鱼)养殖面积逐渐扩大。
2006年,成立信宜市大地凼仔鱼专业合作社,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信宜凼仔鱼(草鱼)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
生产情况
2011年,信宜凼仔鱼总面积230.8公顷,年产量7000吨。
产品荣誉
2011年09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信宜凼仔鱼”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1年12月22日,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发布,信宜凼仔鱼列入“2021年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信宜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是广东省省辖县级市。东与阳春市相接、南与高州市交界,西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容县毗邻,北与罗定市接壤。其中信宜凼仔鱼(草鱼)主要分布在括信宜市的洪冠镇、茶山镇、怀乡镇、朱砂镇、白石镇、贵子镇、大成镇、钱排镇、合水镇、新堡镇、平塘镇、思贺镇共12个山区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0°40′36″—111°40′39″、北纬22°11′16″—22°42′26″。
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1)地貌要求:要属连绵高山地区,山上植被要保护完好,常年有山泉溪水流动。
(2)水源要求:常年要有充足、优质的山泉溪水为水源。
(3)土壤要求:砂砾质土壤,土壤pH值≥7.0,肥力偏瘦。
(4)凼仔选址:可建在半山腰、山脚、溪旁,或其它空地。
(5)凼仔结构:凼仔3—10平方米的小水凼,形状可因地制宜,塘深1.0—1.5米,水深0.6—1.0米,池底有一定的坡度,进水时可形成流动,能冲走池中污物。
(6)养殖模式:实行流水式的活水养鱼,山溪泉水能直接从池塘流入,再从另一边流出。
(7)饲料要求:投喂的饲料以当地特有的狼尾草为主,兼投象草或其它杂草,所投喂的草料要优质、新鲜且不受农药等污染,不能投喂草料以外的其它饲料。
(8)水质要求:水质要清沏透明,pH值≧7.0,透明度1.0米以上,溶氧大于5毫克/升,而且是流动式的活水。
2、品种选择与特定规定。选择优质的草鱼鱼种为养殖品种;种苗来源于有资质的种苗场,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长15厘米以上,体重0.2—0.5斤/尾,投放时即有摄食一般草料能力。
3、生产过程管理。
(1)苗种放养前的准备。池塘清整:修整池塘的埂、底部、进排水过滤网等,清除塘边杂草及池底的淤泥,排干池水,使池底让日光曝晒至龟裂。药物清塘:苗种放养前15天左右,用100公斤/亩的生石灰消毒鱼塘,清除野杂鱼、病原生物及害虫。注水:放养前引进山上的山泉溪水,水深1米左右;进、出水口安装过滤网。
(2)鱼种消毒及疫苗注射。投放鱼种时要用3%食盐溶液,泡浸5分钟消毒;消毒完毕后,注射草鱼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3)放养密度。每平方米2—3尾草鱼,不混养其它品种。
(4)饲料要求。投喂的饲料是以当地特有的狼尾草为主,兼投象草或其它杂草,所投喂的草料要新鲜且不受农药等污染。日投喂为鱼体重的30—50%左右,上、下午各投喂一次,并根据天气等情况灵活加减,以2小时食完为好,余料要及时清理;不投喂其它商品饲料。
(5)水质管理。水质要清沏透明,透明度1.0米以上,pH值≥7.0,溶氧大于5毫克/升。
(6)日常管理。巡塘:每天早晚巡塘一次,观察水色、水质和鱼的活动情况。根据观察和测量的情况,合理调整投饵量和采取相应措施。下大雨时注意防洪和控制养殖水体的流量,及时清理进、排水口的杂物。草类专设固定框架,食场附近每周消毒一次,及时捞除残渣余饵,以免其腐烂变质,污染水体。记录:每天做好养殖日志、饲料投喂、鱼药使用、商品鱼销售等有关记录并建立档案保存。
(7)鱼病防治。由于实行流水式的活水养鱼模式,养殖水源是接近饮用矿泉水标准的山溪泉水,同时,在放养前注射了疫苗,凼仔鱼(草鱼)病害极少。在养殖过程中,一般采用当地的中草药进行鱼病预防,主要使用当地的大蒜头、水辣蓼等中草药或生石灰预防,具体用法:每100千克鱼喂大蒜头500克(每100千克嫩草再加4千克盐)与嫩草拌和后上食台投喂,连喂3—6天;辣蓼干草500克(若用鲜草,应为干重的4—5倍),加水8—10倍煮沸2小时,取出药汁制成药糊,拌在切短的嫩草上喂鱼,连喂3天。整个养殖过程中,除生石灰外不使用其它化学药物治病,绿色生态养殖。
4、产品收获、运输及产后处理的规定。
(1)凼仔鱼(草鱼)的养殖周期一般为3—5年,体重10斤左右,体长75厘米以上才上市,收获时捕大留小,轮捕轮放;捕捞时用小网捞鱼,不容易损伤鱼表,出售前一天停止投喂。
(2)曾经用药的池塘,必须满休药期才能出销。
(3)收获上市前需经有资质的检验机构抽样检验,质量必须符合NY5053—2005《无公害食品普通淡水鱼》的规定。
(4)销售产品必须附具产品标签。
(5)捕获后装在19厘米×85厘米充氧胶袋,然后用20×87厘米特制纸箱包装,纸箱两侧留有观察孔,一鱼一箱,可存活48小时。
5、生产记录要求。生产者必须做好如下生产记录:
(1)投入品要建立进出台账。包括种苗、草料、药物等。
(2)生产记录。包括种苗投放、水质监测、投料量等的记录。
(3)用药记录。
(4)销售记录。以上记录生产单位要安排专人负责,记录人要签名,所有记录要保存该批鱼销售完后2年。
专用标志使用
标志使用人应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信宜凼仔鱼(草鱼)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组合标注型式)。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8 12:36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