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制度改革研究》是法律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金国华/汤啸天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信访制度的改革,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作出比较研究,立足执政能力的提高,设计了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原则、路径和措施。
目录
第一编 理论概述
第一章 中国信访制度简介
第一节 中国古代“信访”概述
一、 古代类似“信访”的制度
二、 古代类似“信访”的机构
三、 我国古代“信访”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近代“信访”回顾
一、 太平天国时期的“信访”活动
二、 清朝末期的“信访”活动
三、 中华民国时期涉及“信访”的规定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信访制度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信访工作的雏形
二、 社会主义时期信访工作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 境外类似信访制度的启示
第一节 世界监察专员制度发展概况
第二节 监察专员制度的运作机制
一、 监察专员的任免及组织机构
二、 监察专员的职责范围
第三节 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一、 瑞典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二、 芬兰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三、 挪威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四、 澳大利亚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五、 日本行政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六、 我国香港行政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七、 欧盟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八、 英国行政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九、 法国行政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十、 韩国行政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第三章 信访机构的设置与运作机制
第一节 信访机构的设置
一、 我国信访机构设置的历史变迁
二、 我国地方信访机构设置的类型
三、 我国现行信访机构设置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信访机构运作的主要机制
一、 信访机构传统的工作机制
二、 《信访条例》进一步明确的工作制度
三、 现行信访工作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 信访制度与维护社会稳定
第一节 树立依法维护社会稳定的观点
一、 关于社会稳定的含义
二、 关于维护什么样的社会稳定
三、 关于如何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节 维护社会稳定的路径选择
一、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二、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把提高执政能力变成实际行动
三、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从规定性领导向示范性领导转变
第三节 把执政为民和维护社会稳定统一于科学发展
一、 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为全社会共享
二、 必须把人民群众当做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力量
三、 必须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引导公民正确“维权”
第二编 制度运行
第五章 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分析
第一节 从制度视角对信访的审视
一、 信访活动的分类
二、 信访制度的历史回顾
三、 社会变迁与信访制度的关系
第二节 对我国信访困境的解析
一、 信访内容的解析
二、 信访工作机构的解析
三、 信访人心态的解析
四、 信访工作效能的解析
第三节 信访制度与可借鉴的制度文明成果
一、 对信访制度改革不同思路的梳理
二、 信访制度的改革必须走法治化道路
第四节 信访制度改革的制度支撑
一、 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 各负其责构建大信访格局
第六章 信访制度与政治沟通
第一节 信访是政治沟通的制度性渠道
一、 政治沟通的概述
二、 政治沟通的作用
三、 政治沟通过程中的挑战
四、 政治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五、 政治沟通的方式和媒介
六、 信访是政治沟通的途径
第二节 从政治沟通看信访制度的改革
一、 畅通信访渠道,改善党群关系
二、 确保“让人说话”,化解对立情绪
三、 落实“事要解决”,为民排忧解难
四、 从信访的程序看其政治沟通功能
第三节 政治沟通中博弈论的应用探索
一、 博弈论在信访制度改革中应用空间广阔
二、 上海在信访制度改革中的博弈探索
三、 在更新观念中努力建设理性博弈平台
第七章 对信访中异常行为的分析
第一节 上访群体的心理特征
一、 上访初期期待欲望较强
二、 期待受挫易出现过激行为
三、 情绪偏激容易受到挑唆
四、 可能出现暗中炫耀心理
第二节 信访中的违法行为与异常行为
一、 信访中异常行为的界定
二、 “上访老户”的行为特征
三、 对异常信访行为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以诚相待减少信访人异常行为
一、 有序化的思路
二、 社会化的思路
三、 法治化的思路
第八章 接访的心理疏导方法
第一节 为来访人创造心理和谐的外部条件
一、 等候室空间宽敞、备足座位
二、 用柔和的色调美化等候室
三、 配置空调、饮水机等必要设施
四、 信访接待室的空间相对独立
五、 拉近接待者与来访者的距离
第二节 为矛盾的化解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一、 帮助弱者实现社会公正是信访工作的使命
二、 尊重每一位来访者是搭建沟通平台的前提
三、 取得来访人信任是成功化解矛盾的法宝
四、 准确的自我定位是实施良好服务的关键
第三节 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一、 灵敏准确地察言观色
二、 人际沟通的方法技巧
第九章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研究
第一节 建立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的重要性
一、 保证《信访条例》的贯彻落实
二、 强化信访干部的责任意识
三、 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利
四、 彰显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第二节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的原则
一、 责任法定原则
二、 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三、 个人责任的原则
四、 失职渎职行为与责任平衡原则
五、 程序公正原则
第三节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责任追究问题
一、 厘定责任追究的行为范围和性质
二、 细化“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
三、 客观分析越级上访的复杂原因
四、 处理好责任追究与工作改进的关系
第十章 信访终结制度的设计
第一节 建立信访终结制度的必要性
一、 无休止上访不符合法治原则
二、 上访无休止化的常见原因
第二节 建立信访终结制度的难点
一、 建立信访终结制度需要理顺的关系
二、 信访事项终结的基础是“事要解决”
三、 信访终结需要社会多元力量的支持
第三节 关于信访终结制度的争鸣
一、 信访终结及信访权用尽的法律依据
二、 对建立信访终结制度的争鸣
三、 信访终结所要理顺的关系
第四节 信访终结操作程序的建议
一、 信访终结的具体程序建议
二、 信访终结制度的配套措施
第三编 权利义务
第十一章 信访者权利与信访者义务
第一节 信访者权利和信访者义务立法现状
一、 国务院《信访条例》中的立法规定
二、 四个直辖市的地方立法规定
三、 四个省的地方立法规定
第二节 信访者权利和信访者义务立法比较分析
一、 对信访者权利和信访者义务规定的对照
二、 对上述立法中信访者权利和义务规定的评价
第三节 信访者权利的实现和信访者义务的履行
一、 立法技术上的分析
二、 立法内容上的分析
三、 立法保障上的分析
第十二章 信访权行使的正当性研究
第一节 信访权行使的基本原则
一、 实事求是原则
二、 信任政府原则
三、 合法合理原则
四、 公序良俗原则
第二节 信访权行使的基本规则
一、 信访时效规则
二、 信访程序规则
三、 信访救济规则
四、 信访奖惩规则
第十三章 信访权行使的模式研究
第一节 信访权行使正当性的外在保证
一、 “权力—义务”模式
二、 “权力—权利”模式
第二节 信访权行使正当性外在保证的实现
一、 恪守接访义务,尊重信访权利
二、 正当行使权力,接受监督制约
二、 健全法律责任,强化追究机制
第十四章 信访权力配置及信访权利的规范
第一节 信访事项受理权的配置
一、 信访受理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 信访受理权的行使规则
第二节 信访事项处理权的配置
一、 有权机关的办理权配置
二、 有权机关的监管权配置
第三节 对我国信访权力配置的反思
一、 立法漏洞导致信访权力被滥用
二、 从权力配置上制约信访权利的滥用
第四编 改革探索
第十五章 信访制度改革概述
第一节 我国信访制度的性质
一、 我国信访制度是监督公权力的制度
二、 我国信访制度是倾听民意、优化执政的制度
三、 我国信访制度是指导权利救济的制度
四、 我国信访制度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制度
第二节 《信访条例》与信访制度改革
一、 《信访条例》体现了渐进改革的方针
二、 《信访条例》明确了信访工作机构的职责
第三节 信访制度改革必须审慎地依法推进
一、 善治的实现是法治建设渐进的过程
二、 对公民的维权行为必须予以正确指导
第十六章 信访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第一节 将信访制度的改革纳入法治轨道
一、 按照法治原则坚定推进信访制度改革
二、 按照渐进策略稳步推进信访制度改革
第二节 信访制度改革必须自身定位准确
一、 信“访”不信“法”是信访功能畸强的反映
二、 信访机构应当更多地发挥决策咨询职能
第三节 信访人员参与社会治理必须合法有序
一、 重视信访是对社会治理参与力量的尊重
二、 公民维权不能以破坏社会稳定为代价
第四节 以善治为标准改革信访制度
一、 从善如流,按照善治标准改革信访制度
二、 求真务实,层层落实“事要解决”
三、 构建和谐,实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合作
第十七章 信访制度改革路径的选择
第一节 优化信访工作机制的思考
一、 信访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二、 信访制度改革的方向
三、 信访制度改革与提高执政能力的关系
四、 信访制度改革与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
第二节 信访制度改革路径选择中的理性考量
一、 应该进行的理性考量
二、 应该梳理的若干关系
第三节 信访制度改革中必须理顺的关系
一、 人大、司法、行政三方面的分权制衡
二、 中央、地方、基层三级的不同职能
第十八章 信访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
第一节 信访工作机制的创新
一、 信访问题排查制度
二、 领导包案责任制和领导下访制度
三、 强化综合协调的权能
四、 信访责任追究制度
五、 专家决策咨询制度
第二节 信访工作具体办法的新探索
一、 “三会”制度
二、 信访代理
三、 巡回接待
四、 心理咨询服务
第三节 构建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
一、 党政“一把手”挂帅,构建群众工作平台
二、 动员社会力量,吸收志愿者参与信访工作
第四节 试行信访听证制度取得初步成果
一、 在实践中转换观念
二、 在探索中总结经验
三、 在求实中完善制度
第十九章 信访信息系统的初建
第一节 善治理念下的信访信息系统
一、 信访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自我革命的挑战
二、 信访信息系统必须具有符合信访特点的运行功能
第二节 推进信访工作高效化的信息系统
一、 信息的共享功能强劲
二、 避免重复的功能完善
三、 确保政务公开透明
四、 绩效考核评估客观
五、 推进信访工作规范化
第三节 信访信息系统初步运行的思考
一、 信息系统的运行推动着理念的更新
二、 信访信息系统的完善有待付诸新的努力
第二十章 信访队伍建设的前瞻
第一节 信访队伍必须政治坚定、特别能战斗
第二节 信访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交往和沟通能力
第三节 信访干部必须具备心理疏导和咨询技术
第四节 信访干部必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第五节 必须加强信访干部的培训交流力度
第六节 必须以特殊的措施关心爱护信访干部
第五编 调研附录
附件一: 适用于信访人员的问卷调查表
附件二: 信访人员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附件三: 信访工作人员调查表
附件四: 信访工作者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后记
后记
附件四:信访工作者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附件三:信访工作人员调查表
附件二:信访人员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附件一:适用于信访人员的问卷调查表
调研附录
必须以特殊的措施关心爱护信访干部
必须加强信访干部的培训交流力度
信访干部必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信访干部必须具备心理疏导和咨询技术
信访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交往和沟通能力
信访队伍必须政治坚定、特别能战斗
信访队伍建设的前瞻
信访信息系统的完善有待付诸新的努力
信息系统的运行推动着理念的更新
信访信息系统初步运行的思考
推进信访工作规范化
绩效考核评估客观
确保政务公开透明
避免重复的功能完善
信息的共享功能强劲
推进信访工作高效化的信息系统
信访信息系统必须具有符合信访特点的运行功能
信访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议是自我革命的挑战
善治理念下的信访信息系统
信访信息系统的初建
在求实中完善制度
在探索中总结经验
在实践中转换观念
试行信访听证制度取得初步成果
动员社会力量,吸收志愿者参与信访工作
党政“一把手”挂帅,构建群众工作平台
构建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
心理咨询服务
巡回接待
信访代理
“三会”制度
信访工作具体办法的新探索
专家决策咨询制度
信访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综合协调的权能
领导包案责任制和领导下制度
信访问题排查制度
信访工作机制的创新
信访制度改革的初步探索
中央、地方、基层三级的不同职能
人大、司法、行政三方面的分权制衡
信访制度改革中必须理顺的关系
应该梳理的若干关系
应该进行的理性考量
信访制度改革路径选择中的理性考量
信访制度改革与内部运行机制的创新
信访制度改革与提高执政能力的关系
信访制度改革的方向
信访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优化信访工作机制的思考
信访制度改革路径的选择
构建和谐,实现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合作
求真务实,层层落实“事要解决”
从善如流,按照善治标准改革信访制度
以善治为标准改革信访制度
公民维权不能以破坏社会稳定为代价
重祝信访是对社会治理参与力量的尊重
信访人员参与社会治理必须合法有序
信访机构应当更多地发挥决策咨询职能
信“访”不信“法”是信访功能畸强的反映
信访制度改革必须自身定位准确
按照渐进策略稳步推进信访制度改革
按照法治原则坚定推进信访制度改革
将信访制度的改革纳入法治轨道
信访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对公民的维权行为必须予以正确指导
善治的实现是法治建设渐进的过程
信访制度改革必须审慎地依法推进
《信访条例》明确了信访工作机构的职责
《信访条例》体现了渐进改革的方针
《信访条例》与信访制度改革
我国信访制度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制度
我国信访制度是指导权利救济的制度
我国信访制度是倾听民意、优化执政的制度
我国信访制度是监督公权力的制度
我国信访制度的性质
信访制度改革概述
改革探索
从权力配置上制约信访权利的滥用
立法漏洞导致信访权力被滥用
对我国信访权力配置的反思
有权机关的监管权配置
有权机关的办理权配置
信访事项处理权的配置
信访受理权的行使规则
信访受理权的概念与特征
信访事项受理权的配置
信访权力配置及信访权利的规范
健全法律责任,强化追究机制
正当行使权力,接受监督制约
恪守接访义务,尊重信访权利
信访权行使正当性外在保证的实现
“权力-权利”模式
“权力-义务”模式
信访行使正当性的外在保证
信访权行使的模式研究
信访奖励规则
信访救济规则
信访程序规则
信访时效规则
信访权行使的基本规则
公序良俗原则
合法合理原则
信任政府原则
实事求是原则
信访权行使的基本原则
信访权行使的正当性研究
立法保障上的分析
立法内容上的分析
立法技术上的分析
信访者权利的实现和信访者义务的履行
对上述立法中信访者权利和义务规定的评价
对信访者权利和信访者义务规定的对照
信访者权利和信访者义务立法比较分析
四个省的地方立法规定
四个直辖市的地方立法规定
国务院《信访条例》中的立法规定
信访者权利和信访者义务立法现状
信访者权利与信访者义务
权利义务
信访终结制度的配套措施
信访终结的具体程序建议
信访终结操作程序的建议
信访终结所要理顺的关系
对建立信访终结制度的争鸣
信访终结及信访权用尽的法律依据
关于信访终结制度的争鸣
信访终结需要社会多元力量的支持
信访事项终结的基础是“事要解决”
建立信访终结制度需要理顺的关系
建立信访终结制度的难点
上访无休止化的常见原因
无休止上访不符合法治原则
建立信访终结制度的必要性
信访终结制度的设计
处理好责任追究与工作改进的关系
客观分析越级上访的复杂原因
细化“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
厘定两全追究的行为范围和性质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责任追究问题
程序公正原则
失职渎职行为与责任平衡原则
个人责任的原则
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
责任法定原则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的原则
彰显法律的公正与权威
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利
强化信访干部的责任意识
保证《信访条例》的贯彻 落实
建立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的重要性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研究
人际沟通的方法技巧
灵敏准确地察言观色
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准确的自我定位是实施良好服务的关键
取得来访人信任是成功化解矛盾的法宝
尊重每一位来访者是搭建沟通平台的前提
帮助弱者实现社会公正是信访工作的使命
为矛盾的化解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拉近接待者与来访者的距离
信访接待室的空间相对独立
配置空调、饮水机等必要设施
用柔和的色调美化等候室
等候室空间宽敞、备足座位
为来访人创造心理和谐的外部条件
接访的心理疏导方法
法治化的思路
社会化的思路
有序化的思路
以诚相待减少信访人异常行为
对异常信访行为的原因分析
“上访老户”的行为特征
信访中异常行为的界定
信访中的违法行为与异常行为
可能出现暗中炫耀心理
情绪住偏激容易受到挑唆
期待受挫易出现过激行为
上访初期期待欲望较强
上访群体的心理特征
对信访中异常行为的分析
在更新观念中努力构建理性博弈平台
上海在信访制度改革中的博弈探索
博弈论在信访制度改革中应用空间广阔
政治沟通中博弈论的应用探索
从信访的程序看其政治沟通功能
落实“事要解决”,为民排忧解难
确保“让人说话”,化解对立情绪
畅通信访渠道,改善党群关系
从政治沟通看信访制度的改革
信访是政治沟通的途径
政治沟通的方式和媒介
政治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政治沟通过程中的挑战
政治沟通的作用
政治沟通的概述
信访是政治沟通的制度性渠道
信访制度与政治沟通
各负责构建大信访格局
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政府
信访制度改革的制度支撑
信访制度的改革必须走法治化道路
对信访制度改革不同思路的梳理
信访制度与可借鉴的制度文明成果
信访工作效能的解析
信访人心态的解析
信访工作机构的解析
信访内容的解析
对我国信访困境的解析
社会变迁与信访制度的关系
信访制度的历史回顾
信访活动的分类
从制度视角对信访的审视
对我国信访制度的分析
制度运行
必须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引导公民正确“维权”
必须把人民群众当做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力量
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成为社会共享
把执政为民和维护社会稳定统一于科学发展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从规定性领导向示范性领导转变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把提高执政能力变成实际行动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维护社会稳定的路径选择
关于如何维护社会稳定
关于维护什么样的社会稳定
关于社会稳定的含义
第五编树立依法维护社会稳定的观点
第六节信访制度与维护社会稳定
第五节现行信访工作制度的主要特点
第二十章《信访条例》进一步明确的工作制度
第十九章信访机构传统的工作机制
第十八章我国信访机构运作的主要机制
第十七章我国现行信访机构设置的特点
第十六章我国地方信访机构设置的类型
第十五章我国信访机构设置的历史变迁
第四编信访机构的设置
第十四章信访机构的设置与运作机制
第十三章韩国行政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第十二章法国行政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第十一章英国行政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第三编欧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第十章我国香港行政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第九章日本行政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第八章澳大利亚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第七章挪威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第六章芬兰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第四节瑞典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第五章监察专员的权力行使方式
第二编监察专员的职责范围
第四章监察专员的任免及组织结构
第三章监察专员制度的运作机制
十世界监察专员制度发展概况
九境外类似信访制度的启示
八社会主义时期信访工作的形成和发展
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信访工作的雏形
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信访制度
五中华民国时期涉及“信访”的规定
四清朝末期的“信访”活动
第二章太平天国时期的“信访”活动
第三节中国近代“信访”回顾
第二节我国古代类似“信访”制度的演变
三古代类似“信访”的机构
二古代类似“信访”的制度
一中国古代“信访”概述
第一节中国信访制度简介
第一章理论概述
第一编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