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民歌
河南省信阳市传统民歌音乐
信阳民歌是起源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传统民歌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信阳民歌其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传说而已, 据相关专家考证, 信阳民歌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具有了多层次的文化底蕴, 同时融入了楚、吴越等多时期文化。
宋元时期的戏曲、曲艺兴起为信阳的民歌民舞打上了戏曲化烙印, 明清之际, 信阳民间乐班遍地开花, “高烛夜呼庐, 一唱百十应”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清末民初兴盛期。推翻封建帝制以后, 信阳民歌打破了封建专制的束缚, 逐渐兴起, 广泛流传。
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地处大别山老区的信阳人民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领下,并没有畏惧残酷的斗争和恶劣的环境影响,始终进行着革命斗争。为了鼓舞广大劳苦大众的战斗士气,大别山人民坚信民歌对群众的积极作用力,他们始终坚持信阳新民歌的创作。为了对群众进行宣传组织,他们编排演唱出了“穷人调”“长江歌”等一些革命歌曲来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前行,同时随着红四方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群众心理充满了对革命必胜的信心,随后又出现了《反围剿歌》《送郎当红军》《红旗插遍大别山》等代表性的胜利之歌。
基本特征
语言
因受地域影响,信阳地方语言既带着河南地方口音的韵味,又带有湖北地方语言这一独特特点,从而使信阳地区的民歌在音乐语言上具有刚柔并济的音乐风格。其精彩之处就是夹杂有方言土话,多采用平舌音,语言幽默通俗、有趣,语气性比较强,有种简单严厉的感觉。其歌词中方言部分的演唱更能直接体现信阳民歌的特有色彩,精髓部分就是把歌词中的方言演唱到乡土化。信阳民歌的歌词方言声调及旋律级进高低起伏有着高度的统一,这来源于当地民间艺人在填词谱曲时进行反复对比、思考、定位。只有使用本地方言来作才能真正表达出歌曲的地方色彩和情感的真挚性。
旋律
信阳民歌的旋律发展与发音特色有着很大的联系,只有使用本地方言才能使信阳民歌的旋律和调值的融合达到预期的效果。信阳地区民歌的曲体较一般民歌偏长,多为多段式结构,一般由三句式至四句式,五句式、上下句式为主的结构构成。节奏节拍上一般中速居多,如山歌小调类多为四二拍,叙事性民歌多为四四拍。有一些山歌也有散拍子和八九拍的作品,作品以多段式为主,一段旋律多段旋律演唱形式居多。
音阶
五声音阶在信阳民歌中占着主导地位。虽然有变宫、清角等一些相关的偏音,但是这些五音主音以外的便音时值较短,一般只是出现在弱拍弱位上,或者为经过音在作品中使用,很大程度上来说起着陪衬和装饰的作用,其旋律的支架仍然为五声音阶的本质和特色。
类别
信阳民歌属于典型的有着古老传统文化的汉族民歌,它形式多样、种类丰富、体系完整。根据歌曲题材信阳民歌大致分为了号子、山歌、田歌、风俗歌、小调、灯歌、儿歌、叫卖调八类,加上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等其他种类约十余种之多。号子高亢热烈、山歌嘹亮悠长、田歌诙谐风趣、小调委婉缠绵、革命历史民歌热情奔放、儿歌童趣十足,每一种都具有其独特风采,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信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们社会生活实践, 以及内心的情感、思想、和希望。
代表作品
信阳民歌代表作品有《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除此之外,信阳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信阳民歌在民族知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信阳民歌很好地传承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历史意义,信阳民歌是信阳人民今天生活的现实写照,同时也是对信阳地区人民群众过去生活的实际记录。信阳民歌是中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石。
信阳民歌是诗情高度融合、情景集中的产物,非常善于抒发人的内心世界。具有集体性、即兴性、口头性等特征。信阳民歌多以歌舞结合的演出形式呈现于观众,其唱法通俗、朗朗上口,唱腔乡土气息浓郁,内涵丰富,情感真挚,说唱的技巧和乡土风格塑造了信阳民歌唱腔音乐的艺术审美特性。从审美客体上讲,信阳民歌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它反映了信阳民歌中劳动人民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斗志,乐观的精神风貌;从审美主体上来说,信阳民歌有着独特的地域性、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和强烈的感染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信阳民歌势必推陈出新,构成信阳民歌在中国民间歌曲中的感染力和独特性。
传承现状
受到现代社会文明的冲击和潮流风尚的影响,除了一些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的农村,现今依稀还有一些老年人和少数茶农以自娱自乐的形式传唱信阳民歌之外,信阳民歌中不少有价值的传统歌谣由于长期无人传唱,现已经濒临灭绝。
从20世纪90年代至2019年,虽然在信阳民歌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信阳民歌并没有向前继续发展而是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信阳民歌的生存发展长期处于困境中,信阳民歌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传承人物
付大坤,男,汉族,2018年5月,付大坤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信阳市申报。
保护措施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224首。
1978年信阳地区拍摄了两部以民歌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文艺专题片,录制出版了12首民歌的录音带,并刻制出版发行了收录有46首原生态民歌的光盘,用数字技术进一步保存信阳民歌。
2019年11月28日,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信阳民歌研究会主办了2019年度第一期信阳民歌传承人及基层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授课老师为学员们讲解信阳民歌声腔,介绍信阳民歌历史文化和渊源。讲解了民歌的基本调式和演唱,以及如何掌握即兴演唱与对歌的方法等内容。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信阳民歌”项目保护单位信阳市群众艺术馆(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2011年,中央电视台15频道播出的《民歌·中国》之“魅力信阳”,对信阳的民间歌曲和做了详细而系统的报道和讲解, 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信阳民歌。
2012年初,信阳市举办首届信阳民歌大赛, 全市十县区500多名民间艺人参赛。
参考资料
信阳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14:01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