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镇,隶属于
湖北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地处
巴东县北部,东与
宜昌市
秭归县沙镇溪镇为邻,南和
茶店子镇接壤,西与
官渡口镇一衣带水,北濒
长江,区域总面积87.69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信陵镇常住人口为67373人。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属夔子国地。
梁朝,改信陵郡。
隋朝,更名巴东。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第一区署。
1949年初,为信陵镇,后改城关镇。
1958年10月,建长江公社。
1961年,改城关镇。
1984年,改信陵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信陵镇辖西壤坡、云沱、北土坡、大坪、黄土坡、红石梁6个居民委员会,荷花、水聚坪、黄家湾、将军山、土店子、三朝观、金竹园、中元子、青岭、高阳、老屋场、青山、火焰石13个行政村;下设45个居民小组、8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31日,信陵镇辖7个社区、9个行政村:西瀼坡社区、营沱社区、白土坡社区、大坪社区、黄土坡社区、红石梁社区、神农溪社区、荷花村、水聚坪村、黄家湾村、土店子村、三朝观村、金竹园村、中元子村、青岭村、大面山村;镇人民政府驻朝阳路1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信陵镇地处
巴东县北部,东与
宜昌市
秭归县沙镇溪镇为邻,南和
茶店子镇接壤,西与
官渡口镇一衣带水,北濒
长江,区域总面积87.6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信陵镇境内
巫山余脉延伸,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峰位于高阳村寨子包西北峰,海拔1635.6米;最低点位于东部荷花村黄岩
长江边,海拔67.6米。
自然资源
2011年,信陵镇
耕地面积10950亩,人均0.8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信陵镇辖区总人口5032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5928人,城镇化率71.4%。另有流动人口4250人。总人口中,男性27357人,占54.4%;女性22972人,占45.6%;14岁以下6263人,占12.4%;15~64岁37233人,占74%;65岁以上6833人,占13.6%;总人口中,以
汉族为主,达30952人,占61.5%。2011年,信陵镇人口出生率7.9‰,人口死亡率2.5‰,
人口自然增长率5.4‰。
根据巴东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信陵镇
常住人口为67373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17.0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增加6542;常住人口中,男性占48.9%,女性占51.1%,性别比为95.69;常住人口中0-14岁占15.72%,15-59岁占66.32%,60岁及以上占17.96%;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4682人,占比96%。
经济
综述
2011年,信陵镇
财政总收入760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861.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1510元。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526万元,增值税195万元,企业所得税10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9元。
截至2019年末,信陵镇有
工业企业70个,其中规模以上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15个。
农业
2011年,信陵镇农业产值6805万元,
粮食作物以种植
水稻为主。生产粮食5461吨,人均108千克。经济作物以油料作物和蔬菜为主。其中油料作物产量293吨;蔬菜产量11925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2011年,信陵镇出栏生猪2.3万头、肉牛487头、山羊7400只,上市家禽6.02万羽,禽蛋115.6吨;蓄牧业产值3375万元。
工业
2011年,信陵镇初步建成水泥、建材制品、电力、农产品加工矿业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工业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18家,职工253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8亿元。
商贸
截至2011年末,信陵镇有
商业网点4137户,职工21598人。2011年,信陵镇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8.3亿元。
金融业
2011年末,信陵镇有境内
金融机构10个,各类存款余额4.20亿元;人均8345元;各项贷款余额1.89亿元。
交通运输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信陵镇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568人,专任教师48人;小学4所,在校生4103人,专任教师245人,小学
适龄人口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3282人,专任教师20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
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信陵镇教育经费3444万元。
科学技术
截至2011年末,信陵镇有镇农业技术研究机构3个,各类科技人员21人。
文体事业
截至2011年,信陵镇有
文化站1个,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19个;各类图书室25个,藏书8万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等业余创作队伍800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州级2处、县级12处。
体育2011年末,信陵镇有体育活动场所32个,其中健身广场6个,中小学体育场6个,6个社区和70%以上的村安装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占常住人口的65%。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信陵镇有
卫生院1个,床位30张。专业卫生人员30人,其中执业医师9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9人。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1%;卫生厕所普及率90%;参加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3195人,参合率98%。
社会保障
2011年,信陵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418户,人数5422人,年支出1002.7万元,月人均154.1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33户,人数1441人,年支出101.7万元,月人均58.8元;大病救助247人次,支出369.7万元;福利院1家,床位56张,收养农村五保老人56人,年支出1.8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44人,支出7.2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重点优抚对象205人,年支出110万参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7662人,参保率9%。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信陵镇有邮政、电信企业8家。邮电业务总量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82万元,比上年增长6.1%;电信业务总量1.9亿元,比上年增长4.2%。年末固话1.4万户,入户率61.9%;移动电话4.2万户。年末互联宽带网1.7万户,入户率75%。
截至2011年末,信陵镇有镇区建自来水厂1座,年供水1460万立方米。建排污(水)管道338千米。
2011年末,信陵镇有镇区公园绿地面积56.7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8.2平方米。
历史文化
信陵镇因《湖北通志》“梁为信陵郡”得名。
风景名胜
信陵镇有巴东“八大景”和“
摩岩石刻”、“古亭秋月”、“无源仙洞”、“巴山公园”等景点,与国际旅游景点
神农溪隔江相望。
“古亭秋月”即“巴东八景”之一,又名秋风亭,是宋朝名相
寇准19岁任巴东县令时所建,故又称寇公亭。位于新县城东南,海拔176米处,高10余米。古亭秋月,坐南朝北,背临金字山,面对长江。古亭为木质结构,红柱彩瓦,两层飞檐,四角攒尖,雕梁画栋。亭顶筒瓦有“万古不朽”铭文。
秋风亭有不少关于北宋著名政治家寇准的传说。县志载“秋风亭,在旧县治左,寇莱公建”。原址江北旧县坪,南宋乾道年间尚存,后随县城迁于江南。寇准20岁任巴东县令,为官清廉,劝民农事,植柏栽桑,为人敬仰。明朝知县盛皋为纪念寇公,便在今址仿建秋风亭。后经清康熙初年、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同治五年(1866年)几次修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保存至今。
秋风亭也成为诗人墨客邀朋聚友、思古抒怀、吟诗作画的场所,为历代名人逸士所题咏,有记可考的诗词20余首。北宋诗人御使中丞苏辙云:“人知公惠在巴东,不识三朝社稷功,平日孤舟已何处,江亭依旧傍秋风”。南宋诗人陆游过巴东,泊舟登亭赋《秋风亭》:“江水秋风宋玉悲,长官手自葺茅茨,人生穷达谁能料,蜡泪成堆又一时。”
无源洞是古巴东八景之一,又叫“仙洞灵泉”,古称兀渊洞,位于信陵镇东面2.5千米处的金字山山麓,海拔高214.6米。洞口高15米,宽9米,洞深且大。据《巴东县志》记载,洞内“可容万人,居民每避兵于此。”相传有人执烛探洞,燃完七支半仍无尽头,深邃莫能穷其源,所以名叫无源仙洞。
洞中有溪流沿洞涌出,在洞口形成飞瀑,如一条白练呼啸而入长江。洞中泉水随着早、中、晚时间的变化,流速以缓、急、慢交替,颜色以清、浑、黄变换。洞中石钟乳、石笋交错分布。无源洞洞中有洞,参差错落。山路及洞壁间亦有不少摩崖石刻,盛赞此洞为“无源仙泉”、“灵山圣境”。
游人也多在此吟诗留迹。有首诗这样描写无源洞:“此洞何年驻列仙,危岩突兀泻银泉。斜痕散湿酣朝露,远势飞流破晓烟。一幅晶帘云外挂,千里雪练岭头悬。潺湲听罢歌声沸,疑是山中别有天。”
巴山森林公园位于县城东部3千米的金字山麓峡谷深处。古为巴山,形如金字故名。是峡江中唯一一处集山、水、林、泉、洞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占地面积约5平方千米。
巴山森林公园树木茂盛,泉石清幽,盛夏最高气温27℃,历为人们疗养休假的地方。植被丰富,有松、柏、柑橘及各种林木带5千余亩,有近2000多平方水域的盘山水渠供游人水上娱乐活动;有1800余米山夺曲径及三道人工瀑布直达水、旱二洞。洞上有新建的宏伟钢筋混凝土公路大桥,横跨幽谷,长220米,高125米,宽12米,曾有诗赞曰:“岁月悠悠长与共,幽泉凌跨千年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