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眉毛,瑶、苗等民族成年习俗。经过多次修饰,最后成为一对火柴梗般粗细的弯眉。细眉被看作开始成熟的标志,并认为可表现女性温厚善良的性格。
云南思茅地区的瑶族姑娘,刚满十岁,就要摘下幼时戴的小黑皮帽,换上一个用银子或竹片做成的圆柱形装饰物,再用发辫将它缠住,然后,用一块二尺见方的黑布盖上,叠成平顶帽。按照传统习惯,姑娘们去到山上僻静处,用柴灰抹稻毛,冉用丝线绞下眉骨边上的眉毛,经过多次修饰,最后成为一对火柴梗般粗细的弯眉。细眉被看作开始成熟的标志,并认为可表现女性温厚善良的性格。
苗族姑娘则在出嫁前修眉,又称为“开脸”,由村寨中有儿有女的妇女担任。姑娘在修眉前叫“黛帕纪标”(苗语,即屋里的姑娘),修眉后叫“果帕”(苗语,即妇人)。修眉标志着姑娘时代结束,此后,不能象当姑娘时那样自由自在地和相熟的男子唱歌跳舞或秘密幽会,否则,就会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甚至惩治。相传,此俗是由“打牙”演变来的:吉时苗族青年男女楣爱后,一同去见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应允后,男女双方为了表示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当即打下各自的两颗下犬齿为凭。“打牙”后,双方均不能与另IJ的异性一同唱歌跳舞。后来,人们渐渐感到打牙有损容貌和健康,便将“打牙”演变为“修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