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无愧
汉语成语
俯仰无愧(拼音:fǔ yǎng wú kuì)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上》。
成语出处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俯仰无愧”。
成语故事
孟子(前372~前289年),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言行以及政治主张集中于《孟子》一书。
孟子说,一个君子,有三样事情是他人生真正的快乐,就算拿皇帝之位来交换这三种快乐,他也不干。
学生问孟子君子之乐是那三件快乐,孟子回答说:“第一是有圆满的家庭,父母都快乐安详健在,兄弟姊妹之间和睦,没有人当太保,也不会出意外,无灾无病。第二是,随时随地,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一切,到城隍庙烧香,面对阎罗王都不怕,因为没有犯过罪,没有做过亏心事,所以看见人,心不跳,脸不红。‘怍’就是在测谎机上显示的不正常跳动频率,一个人光明磊落,没有任何事对不起天地鬼神及人类的,这是第二件快乐事。第三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第三件大快乐,但它的构成条件是要有‘英才’,如果‘得天下笨才而教育之’,就‘苦’也。当然‘英才’是很难得的,有些人教也教不好,说他好并不好,说他坏又并不顶坏,而是一种‘阴’才,这就在不苦不乐之间了。”
学生听完皆大笑,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则被人们简化为“俯仰无愧”。
成语寓意
孟子把“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看作是君子的幸福所在,是君子三乐中的第二乐,“诚不愧天”“存诚于己”,按照这种理解,“君子之乐”就是所谓的“心性幸福”,是属于心理上的一种快乐。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俯仰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是一种伟大人格,胸怀坦满,俯仰无愧。不做任何对不起人的事,也没有任何地方对不起国家民族,心地光明磊落、不忮不求、公正无私、洁身自爱,无愧于父母之生养,师长之教育,国家之培植,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堂堂正正地做一个国民,就是一种永远的快乐。
成语运用
“俯仰无愧”指为人正直、坦荡,对上对下都问心无愧。偏正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宋·陆游《贺辛给事启》:“洗鄙夫患失之风.增善类敢言之气.俯仰无愧,进退两高。”
宋·邹极《晦堂歌为邑令朱天经作》:“出处各一时,俯仰无愧色。作诗见情性,拟古丽以则。”
宋·邹浩《元鲁侍亲还以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赋诗送之·其五》:“至远挽不来,庭竹屡陨箨。剖鱼得素书,颇说甘寂寞。矫枉勿过正,执中思子莫。他年同我心,俯仰无愧怍。”
清·李汝珍《镜花缘》七一回:“无论大小事,只凭了这个理字做去,对得天地君亲,就可俯仰无愧了。”
张平《抉择》二三:李高成神色自若,俯仰无愧,一副顶天立地的气概。”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0 11:51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