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蓰
汉语词语
倍蓰,读音bèi xǐ,汉语词语,谓数倍。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解释
亦作“ 倍屣 ”。亦作“ 倍徙 ”。谓数倍。倍,一倍;蓰,五倍。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中》:“要之策士浮谈,视丹书敬义之规,何啻倍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齐天大圣》:“后辇货而归,其利倍蓰。”
王闿运《罗季子诔》:“ 龚生 之夭,倍徙君年。”
拓展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此材料说明,鸦片战争之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参考资料
释义.字典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03 16:09
目录
概述
解释
出处
拓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