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是艺术创作的方法,不是抄袭的借口
王进玉所著文章
《借鉴是艺术创作的方法,不是抄袭的借口》是艺术评论家王进玉的文章,发表于《新快报》。
作品原文
一切有关艺术的问题都是复杂的,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比如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借鉴与抄袭的界限等。特别是美术创作上的借鉴与抄袭问题,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时至 今 日也尚无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只能靠欣赏者主观评断,具体作品具体分析。正因为如此,抄袭被堂而皇之地运用到了艺术创作上,以至于当下出现大量作品“撞车”现象。
众所周知,传统美术一直以来都十分强调继承、临摹的重要性,而对原创、创新等则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有一种暗暗的抵触情绪。这也就导致了美术创作上的陈陈相因:要么是风格面貌上的大同小异,要么是技法技巧上的循规蹈矩。其作品更像是画面形式的简单拼凑和技法技巧的直接借用,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行为:既没有自己原创性的思想表达,也没有创新性的笔墨图式、语言符号等。
可悲的是,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他们干脆把抄袭当借鉴,拿临摹当创作。殊不知,借鉴也好、临摹也罢,不过是研究、学习传统的一个重要方式,而并非艺术创作的偷懒途径。或照搬照抄不加改 变、或移花接木东拼西凑、或局部放大乔装粉饰等等,都是抄袭者惯用的手法和伎俩。所以,这也是传统一路美术发展整体相对缓慢、暮气沉沉、缺乏生机的重要原因。当代艺术领域更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很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 们一贯的教育理念与创作思维都在不断灌输和强化着所谓继承、临摹、借鉴的重要性,甚至将其看作是艺术实践的全部内容,而普遍轻视原创、创新的力量。这样时间一长,自然就会退化甚至丧失弥足珍贵的原创意识与创新能力,造成创作上的惰性思维与投机举动。毕竟,无论是借鉴还是抄袭,都远比原创、创新要容易、方便得多。这也的确是一条实现艺术速成、攫取现实利益的捷径,完全符合当下一部分人“利”字当头、急功近利的心理。
毫不客气地讲,我 们所说的继承、临摹、借鉴,很多时候不过是“抄袭”的代名词和自身欠缺原创能力的借口而已。须知,创新才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艺术就没有生命力,也只会导致价值标准的混乱。这对艺术的真正发展必将造成致命的伤害。尽管继承、临摹、借鉴是实现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但画家要把握好度,要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不是只体现为外在形式技法上的“像”,更重要的还要放在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的消化和吸收上。否则,完全可以将其看成是艺术上的抄袭行为,其终究会失去创作的本来意义。
作者简介
王进玉,安徽宿州人,现居北京,知名青年学者、艺术家、艺术评论家。现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专委会委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新水墨专委会(新水墨画院)副主任兼秘书长,《美术报》《中国美术报》、新浪网等知名媒体专栏评论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副院长等。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美术报》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评论文章三百余篇,评论、诗词、散文、杂文等共计百余万字。出版有评论集《发现》《让评论家说话》、诗文集《爱在继续》《母亲花》、书法集《王进玉自作诗词书法》等多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3 13:02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