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约束是指在
公司负债经营的条件下,债权人为保障自身利益而对公司经营者施加的影响或压力。
股权特点
1.债权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介入公司内部治理,而只是拥有对到期债务本息的索取权,即债权约束主要体现为一种财务约束。
2.债权约束具有 法律上的强制力,即在公司不主动还本付息的条件下,
债权人可诉诸法律手段强制债务人执行。
3.在公司丧失偿债能力的前提下,公司治理主导权即由股东移交债权人,公司将面临破产清算或
资产重组的命运,经营者也将有“下岗”之虞。
因此,从经理人员角度看,债权约束要比
股权约束硬得多,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作用。
优点
首先,公司定期的
债息支出将减少经理用于享受其个人私利的自由资金流量,削弱其低效投资的选择空间,进而可以抑制经理的
过度投资行为。也就是说,债务作为一种担保和承诺机制,能够促使经理人员多努力工作,少个人享受,并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降低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而产生的
代理成本。
其次,由于破产威胁的存在,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不敢背上过多的债务负担,因而,
负债率的高低,可以向外界传递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信息,有利于利益相关人正确地评价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形成更有效的经营监督机制。
最后,债权促使企业的所有者更加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更有动力监督企业的经营。因为破产机制的存在使企业的
股权所有者承受着更多的企业经营风险,如果企业因
经营效益较差而进入破产程序,那么企业的资产就首先用来抵偿企业债务,受损失最大的将是企业的股东。所以,债权约束与
股权约束有互补的效果。
力度
债权约束的力度与公司负债的数量、债权人的集中度及债权人的性质、身份等因素有关。公司
负债比率越高,债权人越集中,或债权人市场化程度越高,债权约束力度就越大;反之,若公司债权人比较分散,负债量较少,或者债权人与债务人在产权界定、资产划分上比较模糊,则债权约束力度会较弱。在我国,理论上较硬的债权约束到现实中要打不少折扣。
一是因为
股权约束的软化,使上市公司偏向于
股权融资,
负债比率偏低,难以达到能有效约束公司经营者的债务数量比例。
二是上市公司大多为国有企业,而上市公司的债务又主要来自国有银行,它们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也不存在相互的制约关系,所以它们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的严肃性很容易遭到破坏,很难形成真正严格的债权债务关系,而只能是一种虚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无法起到约束经营者行为,进而增进企业效益的作用。
三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破产清算制度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公司经营者感受不到来自破产的最终威胁,这大大削弱了债权对公司经营者约束的力度。
强化
首先要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破产清算或重组的有关制度法规,对经营不善、财务状况恶化的企业要有事后硬的惩罚机制,以促使事前经营者努力工作。
其次,要加速推进银行体系的商业化改革,完善其内部管理制度(如
贷款责任追究制),使其与负债的上市公司建立起严格的债权债务关系;尤其是国有银行,应在
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加大力度,可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引进
民间资本,实行股份化改造,使自身在产权方面建立起过得硬的约束机制,避免内部人过度控制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国有银行成为真正拥有权力和利益的市场主体,才能与负债企业建立真正的市场交易关系,也才有动力对负债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相机控制”。
第三,建立强有力的偿债保障机制,对于企业经营者以虚假业务合同、
担保、借款、
关联交易等方式转移财产、逃废债务的行为,债权人要对当事人(企业经理或关联企业等)进行财产追索及法律追究。
第四,针对当前上市公司重
股权融资、轻
债务融资的问题,应在强化
股权约束及监管部门提高股权融资门槛的同时,适度增加公司的债务融资量,以增强债权对经营者的约束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