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杯乐·禁漏花深》是北宋词人
柳永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阕描写了元宵节明媚和煦的气氛,下阕描写皇帝驾临后,元夕灯会的热闹场面。全词通过层层渲染,使其充满盛世情调,固然有以词谀世之嫌,却全面展示了北宋人民的生活基调。
作品原文
倾杯乐①
禁漏花深②,绣工日永③,蕙风布暖④。变韶景⑤、都门十二⑥,元宵三五,银蟾光满⑧。连云复道凌飞观。耸皇居丽,嘉气瑞烟葱蒨。翠华宵幸,是处层城
阆苑⑨。
龙凤烛、交光星汉。对咫尺鳌山、开羽扇。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⑩。向晓色、都人未散。盈万井、山呼
鳌抃⑪。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倾杯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倾杯》《古倾杯》等。双片一百零六字。全词同韵,仄韵,韵字可上声、可去声。另有一百零四字、一百一十五字体。
②禁漏花深:禁漏,皇宫里用以计时的计时器。花深,花草长高了。
③绣工日永:绣工,指太阳,太阳就像是一个刺绣工人一样,不断在大地上绣出各种美丽的图画;日永,一天比一天长。
④蕙风布暖:蕙风,带有蕙花香气的风;布暖,把温暖散布在人间。
⑤变韶景:变成春天的时光。
⑥都门十二:都城之门有十二座,借指整个京城。其实北宋都城并非真有十二座城门,此处属于用典,典出李贺《李凭箜篌引》: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在汉唐之际,旧长安城墙四面,一面有三门,四面共计十二门。
⑧银蟾(chán)光满:银蟾,月亮,旧时文人常把月亮称作蟾宫,因而称月亮为银蟾。光满,月圆。
⑨阆(làng)苑(yuàn):传说中的神仙住所。
⑩梨园:戏班子。此指乐府、教坊之类。 《新唐书·礼乐志》:“明皇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子弟”。四部:四部乐工,即龟兹、大鼓、胡、军乐。《新唐书·南蛮·骠列传》:“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此统指所有的管弦之乐。
⑪鳌(áo)抃(biàn):《楚辞·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后以“鳌抃”形容欢欣鼓舞。
白话译文
随着禁漏的不断滴漏,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花草已经长高了。太阳就像个刺绣工人不断在大地上绣出各种图画。带有蕙花香气的风把温暖散布在人间。都城有十二座门,正月十五元宵节,月亮十分圆,很高的阁楼之间的通道几乎和云层相连,皇室成员的居所高耸华丽,嘉气瑞烟缭绕在花草树木之间,有如仙境一般。元宵佳节,皇帝出来和大家一起观灯赏月,临幸到了皇城的有如神仙所居住的花园之中。
龙凤花纹的蜡烛,与天空的星月所发出的光辉交相辉映。在距离灯火晚会很近的地方打开皇帝依仗的掌扇。会见由乐府管理的民官两籍乐妓及梨园四部。天快亮了人们还没散去,街道都塞满了人,都向圣上高呼万岁。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圣上的仪仗。
创作背景
《倾杯乐·禁漏花深》是柳永为宋仁宗在元宵佳节之夜与民同乐时所作。宋时每到元宵节的夜晚,京城都举行灯火晚会,皇帝有时也走出宫门与老百姓共同观灯称为与民同乐,以示天下承平。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词的上阕重在渲染上元节的节日气氛。发端一韵扣住早春的季节特征,表现了自然界冬去春来节序的更替,描绘了天长昼永、花开草绿、和风送暖的新春气象,也使整首词笼罩在明媚和煦的氛围中。“变韶景”一韵紧承前面的内容,点出了恰逢“元宵三五”,春意盎然的京城皓月当空,皎洁生辉。“连云”二韵视点渐由天空移向地上,着力从宏观上描绘了京城的建筑。明亮的月光下,重重复道高耸入云,座座楼观凌空如飞,京都是多么的雄伟壮丽。这些都是写实的笔墨,优美而有气势,但若无下面一句,就显得过于坐实,与元夕溢彩流光、迷离倘恍的夜景不相和谐。“嘉气瑞烟葱蓓”一句,将“连云”的“复道”、凌空的“飞观”、壮丽高峻的“皇居”都笼罩在一片祥云瑞雾中,这不仅给实实在在的建筑物平添了几分朦胧缥缈的美感,更突出了一种吉庆祥和的气氛。至此,词的上阕终于在层层的渲染后托出了最后的两句“翠华宵幸,是处层城阆苑”——天子驾临,与民同乐。
词的下阕主要描写皇帝驾临后,元夕灯会的热闹场面。龙凤烛发出的光亮和天空的星光、月光交相辉映,高耸的鳌山旁,舞者手执羽扇,翩翩起舞,两籍乐府及梨园子弟与观灯的百姓一起狂欢,人声鼎沸,箫鼓喧天。直到天已破晓,人们都还没有散去。街道上人挤得满满的,人们都向天子高呼万岁,希望年年见到皇帝的仪仗,目睹天子的风采。
从词的内容看,固然有以词谀世之嫌,但它真实地再现了东京汴梁元宵之夜的热闹景象,展现了北宋前期物阜民康的社会生活风貌,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名家点评
北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永初为上元辞,有“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管弦”之句,传禁中,多称之。后因秋晚张乐,有使作《
醉蓬莱》辞以献,语不称旨。
明代
张綖《草堂诗余别录》卷二:词亦流畅,但稍以近俗。元宵词佳者甚多,此可以削。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