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阳性
因为种种原因把不具备阳性症状的人检测出阳性的结果
一般来说,阳性(+)是表示疾病或体内生理的变化有一定的结果。相反,化验单或报告单上的阴性(-),则多数基本上否定或排除某种病变的可能性。然而,由于环境因素、操作因素、实验方法或者患者自身因素等等可能把不具备阳性症状的人检测出阳性的结果。
一、概述
假阳性是指因为种种原因把不具备阳性症状的人检测出阳性的结果。
二、造成假阳性的原因
环境因素、操作因素、实验方法或者患者自身因素等都可能造成假阳性检测结果。以梅毒检测为例,分析造成假阳性的普遍原因:
梅毒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和血清检查,常见的是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和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A已经确定为美国疾控中心的标准方法。ELISA因其操作方便,结果较为准确,价格低廉在国内还受到广泛的使用。梅毒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和血清检查,无临床症状和疾病接触史可出现假阳性,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标本因素
1.1标本处理不完全:血液标本未完全抗凝即开始离心,析出的纤维蛋白易在孔板中形成白色薄膜或者絮状物,若清洗不干净,残余在孔板中极易使吸光度值偏高,造成假阳性。
1.2标本溶血:血液样本溶血后细胞内的各种酶和具有酶样活性的物质可与底物非特异性结合,标本溶血时细胞内液的各种活性酶及具有酶样活性的物质可与底物非特异性结合;溶血后释放出的血红蛋白(Hb)具有类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少量吸附于孔板上,随着溶血程度增大而增加,在洗板不彻底的情况下从而使样本OD值升高,造成假阳性。
1.3标本被细菌污染:标本采集后及分离血清时若被细菌污染,也可引起内源性辣根过氧化物酶增多,相应的酶标记方法会产生非特异性干扰,造成假阳性。
1.4标本保存不当:血液标本保存过久易滋生细菌,影响检测结果。时间过长的标本,血清标本IgG聚集成多聚体,AFP形成二聚体,造成假阳性。
2.使用仪器及操作因素
2.1拖带现象:全自动假阳系统可以准确、快速加样,避免手工的误差也保证了加样的一致性。但是全自动加样仪还不能完全确保一份样本一个加样头。加完样后虽然其可以自动清洗3次,而高浓度的抗原或者抗体标本检测后,拖带污染可能导致后面或者多孔样本的假阳性。
2.2酶标仪:酶标仪进行比色时,当反应板有气泡或者污染时,容易出现吸光度值升高,从而造成假阳性结果
2.3试验温度:试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有可能引起血清蛋白异常,造成假阳性。最好在室温18~25℃进行操作。
2.4操作因素:操作过程中一些因素也会导致假阳性,检测底物反复使用出现被污染或者底物受到阳光照射时间过长会出现假阳性;孔板洗涤过程中出现溢出现象,阳性标本的反应液污染临近孔板造成假阳性;洗涤过程中洗涤时间太短或次数太少,洗涤不充分导致酶制剂残留形成假阳性。
3.个人因素
3.1生理机能:ELISA试剂盒主要是通过抗原抗体检测梅毒螺旋体,理论上ELISA的位点少,结果更具特异性,但由于人血清抗原中存在假阳性位点的问题,造成假阳性。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易出现免疫功能异常,产生乙烯异常蛋白干扰检测结果。
3.2疾病:老年人长伴有各种疾病,如肠癌、肺癌、腹腔内膜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肺结核,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导致患者自身免疫环境的改变,或者糖尿病、肿瘤、肝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含有治疗性抗体、糖尿病抗体、类风湿因子、甲胎蛋白等,使底物出现显色反应,造成假阳性结果。
4.方法学因素
4.1灰带区现象
ELISA是一种定性检测梅毒的方法,在阳性与阴性之间有一条分界线,即判定值,通常在判定值左右有一定的范围,为灰带区。结果位于灰带区的标本易出现假阳性,需要重新检测确定是否为阳性。
4.2空白对照的影响
空白对照组对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反应孔出现刮痕,可使测定值升高,不设定对照组也可出现误读形成假阳性。
三、假阳性结果的危害
实验室检测结果往往为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金标准”。然而,过度依赖实验室检测而忽略了其他临床诊断要素风险极大:
1.假阳性检测结果易造成误诊,而假阴性结果又导致漏诊。无论误诊还是漏诊都是对患者生命极大的不负责任
2.假阳性结果会对患者造成了心理困扰,对其本人及其家庭造成身心伤害。
3.假阳性结果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资源负担。
四、避免假阳性结果带来的危害
诊断性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往往会对医生临床决策产生很大影响,而实际上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着矛盾点:或是依据现有不完全检查结果立即开始诊疗患者,或是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那么,怎样做才能避免假阳性结果带来的危害?
1.首先,充分获取患者病史信息有助于对疾病情况作出一个大概的预测评估;
2.其次,应将假阳性结果纳入医生的鉴别诊断范围内,特别是当有线索提示为其他诊断之时;
3.再者,与临床紧密结合,进行医学评价,对于弱阳性标本,实验室应进行复检,排除试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4.最后,由于假阳性结果在合理检测时在所难免,因而在与患者沟通检查结果时,需采取更为温和的方式,尤其是可能涉及敏感性诊断如性传播感染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5 13:24
目录
概述
一、概述
二、造成假阳性的原因
参考资料